方路遥
摘 要:盈余管理是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会计界、管理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公司来说,是有益的行为;过度的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造假;动因分析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其一,盈余管理普遍存在。其普遍存在的原因: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真实企业会计信息掌握的人和可以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的人,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偏向于选择能够实现自己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3]。其二,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在国际上大多数的企业财务中盈余管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有理论支持盈余管理的合情合理和合法。违背道德的不一定违法,但是违法一定是违背道德的。所以,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可以说是游离在法律边缘,打着合乎法规的擦边球,这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二、盈余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原因
(一)盈余管理的现实情况
尽管盈余管理在理论上能够得到认可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盈余管理在企业中运用的并不是很好,同时也存在着向利润操纵的极端化倾向,盈余管理的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持有者和使用者,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以此来保证企业和个人利益不受损失;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比如政府、银行、顾客、供应商等等,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追求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意味着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必要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1、盈余管理的内因
(1)个人利益的驱动。对于自身个人利益的不断追逐,可能会使职业经理人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而另一方面,治理层对与公司职业经理人的监管不力,也间接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创造条件。(2)减少发生经营风险或者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些很可能发生经营风险和财务危机的公司更加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顾全大局,可以铤而走险的对财务报表进行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处理,让公司能够安然渡过难关,持续经营下去。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可以稳定股价,减少对股价的冲击,减少负面新闻带来的不利影响。(3)融资的需要。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必须在近三年连续盈利。为了达到上市要求,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达到上市的目的。同时《公司法》也规定,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必须暂停股票上市。因此,为了不让股票退市,上市公司一般会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财务报告。
2、盈余管理的外因
(1)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现代会计理论坚持与费用配比原则,但是收入的确认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是理论在联系实际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另外,会计理论坚持认为稳健性十分重要,这样公司更加愿意让各年度的收益平均化,使用秘密准备金进行调节,这些都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2)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企业方作为会计信息的持有者和提供者,一般比其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了解有关公司生产经营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公司的管理层可以轻而易举的垄断会计信息的传递,选择有利于公司自身的会计政策,为盈余管理创造条件。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和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方法
1、基于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方法
会计法律以及相关会计准则对现实生活中一般的常规的交易合适作了定性和定量的规定,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法律法规并不能对所有交易和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既有法定的规定也有原则性的规定。对于法定的明确的规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伸缩性较小。对于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在此原则性的指导下进行任意变更与估计。
2、基于管理层影响下盈余管理的方法
(1)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基本上合理的方式,将上市公司和关联方进行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以此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管理方交易主要体现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因为这样有利于母子公司一体化的发展。
(2) 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很多行业缺乏公开的活跃市场,会计上的很多专业判断是定性的,不是准确的定量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估计和判断的因素越多,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大。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
1、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主要体现在:(1)在税法的法律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当期应缴税款进行适当的调节,达到延迟缴纳税款,以利用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为企业创造利益;另外,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符合税法所蕴含的政策导向的原则下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2)降低经营风险,维护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后的企业业绩相对平稳,投资者更加倾向于投资这样的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不佳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人员运用收益平滑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将会给企业信息使用者带来积极的经营信号。(3)更好的传递内部信息。相对于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司经理层显然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方面的内部信息,来向股东传递积极的信号,让会计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
2、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降低了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的信赖程度。企业管理者从自身管理目标出发,对报表数据进行一些技术层面的处理,这必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了广大股东对管理者的信赖程度,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2)不利于社会及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财务信息使用者传递不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就会误导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利的甚至是错误的决策,就会造成使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社会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四、盈余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一)有关部门或组织应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管
企业外部监管,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监管。从政府监管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
1、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必须落实。对于严重违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应予严肃查处,对存在欺诈和诚信缺失行为要更为严厉的处罚,落实相关处罚规定,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一旦出现严重损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盈余管理将严惩不贷。
2、违法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惩罚力度必须提升。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司之前都要对财务和经营业绩进行一定的粉饰,但是却几乎没有因此被查到或者被大力惩罚。如果法律法规制定了却没有落实,等于一纸空文,因此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让敢于“吃螃蟹”的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达到震慑的目的,让其他企业不敢做、不愿做。
(二)从注册会计师监管来看体现在:
1、必须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如果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其独立性,那么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是很难发现被审单位如何去进行盈余管理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得到了加强,那么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就是可信的,这也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2、必须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流程的监管。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加强行业内部自我监督和检举,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提高审计行业内部的自律性。除此之外,社会监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完善社会监督和检举制度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和威慑。
3、必须要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进行持续的宣传和教育,同时提高其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必须要坚持贯彻诚信的思想道德标准。(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斯考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84-285.
[2] 张晖.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15-18
[3] 李亿平.对我国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的一些思考[J].现代商业,2009,(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