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郭金超+王齐龙
亚欧首脑会议机制的意义就在于,为有着各自的发展理念和利益诉求
的亚欧各方提供一个交流看法、消除分歧、凝聚共识的场合。
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对话合作、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的平台
已经整整召开过十届的亚欧首脑会议,在第三个十年的开启之际,就遭遇了颇为复杂的局面。
2016年7月15日,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开幕当天,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当地时间7月14日晚)发生了严重恐怖袭击事件,超过80人死亡。而在三天前,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宣布。由于本届亚欧会议是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后举行的首次多边国际会议,日本等个别国家公开表示,将推动会议讨论南海问题,敦促中国执行仲裁裁决。
对于第二次出席亚欧首脑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说,从会议一开始,其 “外交会场”的范围,就远远超出位于乌兰巴托的香格里拉酒店的主会场。李克强此番飞抵乌兰巴托,除了出席7月15日至16日的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外,还在会议开幕前对蒙古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7月15日上午,在步入亚欧首脑会议的会场途中,李克强两次面对中外记者就法国尼斯发生袭击事件提问作出回应。李克强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当天晚些时候,李克强还就法国尼斯发生恐怖袭击向法国总理瓦尔斯致慰问电。
而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会上发言提到南海仲裁案时,李克强当场予以驳斥,并且有针对性地讲明了中方为什么不承认、不接受仲裁案的理由。李克强发言后,会议欧方代表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中方立场的理解。除了与会的菲律宾外长在发言中提起仲裁案外,再无其他代表附和日本方面的发言。
中方和多数会议与会方的共同努力,让会议没有因为一些干扰而偏离“亚欧伙伴二十载,互联互通创未来”的主题,对话与合作的主基调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最终,于7月16日通过的本届亚欧首脑会议《乌兰巴托宣言》和《主席声明》中,南海问题均未列入其中。
“从根本上讲,亚欧首脑会议本来是亚欧各国谋求对话合作、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的场所。”全程陪同李克强出席本届亚欧首脑会议的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李军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还指出,日本等国炒作南海问题,其动机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向中国施压,根本无助于增进各方互信,只会毒化亚欧会议的合作气氛,“这并不符合绝大多数成员国对亚欧会议的期待。”
据日本媒体的报道,日本有外交官会前就对外透露信息称,在此次亚欧首脑会议上,日本将要求中国遵守和承认南海仲裁案的裁决,而且还向媒体表示,要在这次亚欧首脑会议发表的主席声明中纳入有关南海问题和仲裁案的内容。
在7月16日上午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非正式会议上,针对日本方面在会议期间的动作以及日本首相在发言中提及南海仲裁案的行为,李克强特别指出,南海问题本来就不是多边场合讨论的问题,也不是本届会议的议题。但由于个别国家就该问题发表了评论,中方有必要阐明立场,澄清事实。
李克强强调,中方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也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这既是行使国际法赋予的权利,也是维护国际法的尊严。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仲裁裁决影响。中方坚持与直接有关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南海有关争议,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局面。
“要说中方做了什么工作,也没有任何秘密。我们就是把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仲裁案的真相讲清楚,把亚欧会议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讲清楚。”李军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
本次亚欧首脑会议期间,法国尼斯遭受严重恐怖袭击事件,而土耳其又发生了“未遂军事政变”,这让与会各方进一步认识到,虽然亚欧地区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势,但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依然突出,其中恐怖主义更是当前最主要最直接的威胁。各国需要携手加强反恐合作,构建真正开放、包容的社会,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7月15日上午,在各国政要等待亚欧首脑会议开幕的过道里,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热络交谈,进行“过道外交”。一位不便具名的外交部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领导人们主要就谈反恐问题,大概谈了有十几分钟。”
在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同倡议下,主席国蒙古国在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临时增加了对恐袭遇难者默哀的环节。经过紧急磋商,7月15日上午会议结束时,各国领导人还就打击恐怖主义问题发表了单独声明。这显示了亚欧各方对反恐问题的高度重视。
整个亚欧首脑会议的会期只有一天半的时间,李克强还挤出全部空隙时间,见缝插针地安排了11场双边会见。在蒙古国为各国领导人举行传统那达慕的贵宾看台上,李克强也与多国政要穿梭交流。
7月15日晚些时候,欧盟就南海问题作出“温和”声明,并未提及要求中方“遵守仲裁庭裁决”。
7月16日上午,在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后,荷兰首相吕特已提前抵达等候与中国总理会见。此时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式即将举行。李克强总理打破惯例,当即邀请吕特与自己同车赴会,将外交“会场”延续到一路飞驰的主宾车上。
亚欧首脑会议机制的意义就在于,为有着各自的发展理念和利益诉求的亚欧各方提供一个交流看法、消除分歧、凝聚共识的场合。中国与亚、欧各国的利益日益融合,自然重视通过这一机制强化与各方增信释疑、交流互鉴的机会。
7月15日下午,李克强也在会议间隙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李克强表示,近几年,中日关系开启走向改善的进程,但进展缓慢,不时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干扰。双方应以高度的责任感,立足客观现实,着眼战略长远,稳妥推进下阶段中日关系的改善进程。关于南海问题,李克强指出,双方需要妥善管控矛盾分歧。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完全符合国际法,符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日方作为非当事国,应谨言慎行,不要炒作和介入。在东海问题上,双方应根据四点原则共识精神,继续通过对话磋商加强沟通,防止误解误判。
安倍晋三则表示,日中关系虽然存在困难,但日方希与中方加强交往与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按照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路,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希望双方重启两国高层经济对话,促进双边财政金融、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
中方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分歧的立场,在会议期间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一位不便具名的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本次会议看,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即便是与中方有分歧的菲律宾,也表达了愿意与中国对话的愿望。”
三大倡议
两年一届的亚欧首脑会议从1996年开始举办以来,中国政府领导人出席了全部十届会议。二十年来,会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洲际政府间论坛,成员国数目由创立初期的26个增加至51个,另有欧盟委员会和东盟秘书处两个区域组织。
2014年10月,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李克强首次以中国总理身份与会。在会上,李克强建议共同推进亚欧互联互通,并表示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构建亚欧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
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李军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2012年,在老挝举行的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首次把互联互通合作写入成果文件。两年后,在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互联互通成为一项主要议题。此后,总理授权在工作层面进一步研究促进亚欧互联互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进入2015年,亚欧会议各方更感互联互通的重要性,赞同把互联互通作为亚欧会议的常设议题。
“互联互通从写入会议文件,到成为会议主要议题,再到这次在乌兰巴托的亚欧首脑会议把互联互通作为会议主题,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李军华说。
正是在2014年11月,中方发起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与当年中国最重要的“外交主场”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后脚举行。此前一个月,即10月24日,21个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标志着各方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并将加快推进亚投行法律协议的磋商进程。
当时,除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上海合作组织两个国际或区域组织外,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国家有孟加拉国、老挝、蒙古国、缅甸、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和东道主中国,共八个亚洲国家。
在对话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互联互通”的内涵予以全新诠释。他表示,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而自2013年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其每一次对亚欧国家的出访,不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外交场合,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加快互联互通建设”,并常伴有建设融资平台的倡议。
来到乌兰巴托,在以“亚欧伙伴二十载,互联互通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李克强就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亚欧全面合作、提升合作水平的新途径提出三项倡议:创新亚欧合作理念;增添亚欧合作动力;夯实亚欧合作人文基础。
“拥有40多亿人口的亚欧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世界一半,贸易总量接近全球七成。这里既有成熟的发达经济圈,也有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关联性、互补性强,发展与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李克强在会议的发言中说。
在经济上,亚欧国家虽同在一块大陆,但经贸往来却受制于不少地理障碍。联则通,通则兴,亚欧大陆迫切需要互联互通。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愿与地区国家一道构建亚欧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前亚欧会议高官王学贤表示,中国提出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思路与欧洲提出的“泛欧洲交通走廊”不谋而合,获得了很多欧洲国家的认可。建设一条不仅是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并且还涉及信息的互联互通的亚欧大动脉,将惠及亚欧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
2014年12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李克强在集体会见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马其顿总理格鲁埃夫斯基时,各方一致同意共同打造中欧陆海快线,争取两年内建成。而当时的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因忙于国内事务而无法抽身到贝尔格莱德,但他早早表示,希腊支持这一决定。
中欧陆海快线南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北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中途经过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是匈塞铁路的延长线和升级版。这条快线直接辐射人口3200多万,建成后将为中国对欧洲出口和欧洲商品输华开辟一条新的便捷通道。快线建成之后,将是中国到欧洲最短的海运航线,从中国通往欧洲海运货物的运输时间将缩短至少7至11天,此外,中国还可借由比雷埃夫斯港直接进入希腊全国铁路体系和欧洲铁路体系。
有分析认为,中欧陆海快线标志着亚欧海陆联运新通道已初见雏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亚欧之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联接从古代丝绸之路就开始了。“当时主要还不是中国人想过去,而是欧洲人想过来。”
现在,亚欧、中欧双方的兴趣比古人更大,而且还有亚欧首脑会议这样一个很好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做保障。“这个机制已经整整20年了,在会议召开、机制建设等程序方面已经做得很完备,但存在做得不实的问题, 而中国的方案恰好能够让这套机制变得更实。”周弘说。
仅仅时隔4天,7月16日上午,出席亚欧首脑会议非正式会议时,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再次见面。两位“老友”上回见面的地点是在北京,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十八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李克强表示,中方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欧盟,相信欧盟的发展不会停滞,并希望中欧双方争取早日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并启动自贸可行性研究。
如果要论李克强在“外交圈”的老朋友,欧洲的领导人一定是数量最多的群体之一。在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三年多以来,李克强共计对外出访13次,除了对非洲和拉美的两次访问外,其余全部是在亚欧地区,其中有7次都到访了欧洲,而且李克强作为中国总理的首次对外出访也是亚欧四国行。
李克强的对外出访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就是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相结合,并强调外交为国内经济的服务功能。曾有资深外交人士分析称,“从外交分工上来说,这也是政府首脑工作的重点。”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和亚欧在经济联系和合作上的紧密。
数据也显示,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约80%以上的中国货物经海运抵达欧洲。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中欧经贸往来正从互补走向互融互通。此外,未来双方投资和自贸协定的达成,将进一步释放中欧经贸合作潜力。
2013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中欧双方共同制定并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提出加强经贸合作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贸易额达到一万亿美元。李克强当时曾将这份《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称之为“上天下海入地”的全面合作,从航天航空到反盗版,从城市化到能源,其涵盖面之广“前所未有”。这份规划也被认为是未来十年中欧深化互信合作、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描绘出 “路线图”。
欧盟27国领导人在2010年6月的欧盟夏季峰会上正式通过的“欧洲2020战略”,被视为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确定了欧盟未来发展的3个重点,即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增长”,以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及以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为基础的“包容性增长”。
相较于2000年出台的欧盟发展战略 “里斯本战略”中多达数百个量化目标,“欧洲2020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具可操作性。这份战略规划还具体列出了未来发展的5大核心目标,分别涉及促进就业、增加研发投入、完成减排指标、增加青少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以及削减欧盟贫困人口等。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曾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外交变得更加积极,中国的发展成为欧洲的一个巨大机遇,更多欧洲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这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很长时间内,欧盟对亚洲的注视,仅仅停留在经贸领域。但随着亚太地区日渐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重心,以及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欧盟意识到需要积极介入亚太事务,以防“被边缘化”。有媒体分析称,欧盟也已开始布局自己的“重返亚洲”战略,以避免出现既被美国边缘化、也被亚洲边缘化的情况。
对于欧盟的“东移”,前北约秘书长、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认为,其与美国“重返亚洲”的不同之处是,欧盟不是太平洋势力,没有身为亚洲超级大国的负担,“但这绝非劣势,而恰恰是欧盟在亚洲的潜在优势,因为这提供了美国这样的重量级选手无法具备的外交灵活性”。他还认为,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欧盟和中国或许会发现它们是天然伙伴。
7月15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经理李克强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与出席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的各国领导人集体合影。
在2014年6月李克强对英国进行访问前夕,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欧洲对中国和亚洲的重视程度增加,与其说是因为欧债危机产生的变化,不如说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历史性增长所带来的变化。他坦承,在发展同亚洲国家的政治关系上,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期待英国能成为亚洲国家的“具有领先地位”的伙伴,在商贸、文化、教育、发展以及外交、安全领域都能进行合作。
“如果欧洲还仅仅把中国人当作商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加陈旧落伍、拆自己台的态度了。”英国国王政策研究所主席尼克·巴特勒认为,欧洲需要摒弃自己的偏见,邀请中国人成为座上宾。
在乌兰巴托,李克强也向与会各方发出呼吁,“应深化团结协作意识,提升亚欧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李克强称在支持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主义方面,亚欧国家具有广泛共识。面向未来,各方应在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上,就重大国际问题及时发出共同声音,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此外,在推动亚欧共同发展、协调发展,需要坚持开放、多元和共赢,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共商、共建、共享”,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建设已经显现成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而中方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契合相关国家资源优势和实际需求,也已取得积极进展。
在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李军华看来,中欧合作和亚欧合作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利用两地区互补优势提升区域发展。而从合作实际来说,中欧双方在亚欧会议框架下都提出了许多具体倡议,为亚欧合作贡献了更多主张和方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两大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