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时空变迁分析

2016-10-27 09:24
管理现代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带产业结构长江

□ 王 维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时空变迁分析

□ 王 维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通过概述长江经济带人口、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过程,总结出经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设建议。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城市群;经济带;时空变迁分析

长江自东向西流经我国11省市,长江经济带所涉及的11省市43地市的人均GDP、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4.5倍和6.2倍。现正值世界经济萎靡之时,拉动我国内需重任已悄然落到了这条黄金水道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市影响力[1]、空间结构演化[2]、产业结构演变[3]、绿色生态廊道建设[4]和新型城镇化建设[5]等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差异分析较少。所以,客观的对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有助于认识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总结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需考虑三大要素,即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产业因素。据统计,2014年底长江经济带区域11省市人口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8 140万人、江苏7 960万人、湖南6 737万人、安徽6 083万人、湖北5 816万人、浙江5 508万人、云南4 714万人、江西4 542万人、贵州3 508万人、重庆2 991万人和上海2 426万人,依照地域将长江经济带区域划分成为三大区域: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中部地区(江西、湖北和湖南)和西部地区(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21 977万人)>西部地区(19 353万人)>中部地区(17 095万人)的分布态势;城镇人口比重上,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89.6%、江苏 65.21%、浙江 64.87、重 庆 59.6%、湖 北55.67%、江西50.22%、湖南49.28%、安徽49.15%、四川46.3%、云南41.73%和贵州40.01%,以平均水平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67.21%)>中部地区(51.72%)>西部地区(46.91%)的分布态势1。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65 088.32亿元、浙江40 173.03亿元、四川28 536.66亿元、湖北27 379.22亿元、湖南27 037.32亿元、上海23 567.7亿元、安徽20 848.75亿元、江西15 714.63亿元、重庆14 262.6亿元、云南12 814.59亿元和贵州9 266.39亿元,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149 677.8亿元)>中部地区(70 131.17亿元)>西部地区(64 880.24亿元)的分布态势;人均GDP从高至低依次为:上海97 370元、江苏81 874元、浙江73 002元、重庆47 850元、湖北47 145元、湖南40 271元、四川35 128元、江西34 674元、安徽34 425元、云南27 264元和贵州26 437元,以平均水平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71 667.75元)>中部地区(40 696.67元)>西部地区(34 169.75元)的分布态势1,见图1。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3 634.33亿元、四川3 531.05亿元、湖北3 176.89亿元、湖南3 148.75亿元、安徽2 392.39亿元、云南1 990.07亿元、浙江1 777.18亿元、江西1 683.72亿元、贵州1 280.45亿元、重庆1 061.03亿元和上海124.26亿元,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7 928.16亿元)>中部地区(8 009.36亿元)>西部地区(7 862.6亿元)的分布态势;第二产业总量从高到低排布依次为:江苏30 854.5亿元、浙江19 175.06亿元、四川13 962.41亿元、湖北12 852.4亿元、湖南12 482.06亿元、安徽11 077.67亿元、江西8 247.93亿元、上海8 167.71亿元、重庆6 529.06亿元、云南5 281.82亿元和贵州3 857.44亿元,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69 274.94亿元)>中部地区(33 582.39亿元)>西部地区(29 630.73亿元)的分布态势;第三产业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为:江苏30 599.49亿元、浙江19 220.79亿元、上海15 275.72亿元、湖南11 406.51亿元、湖北11 349.93亿元、四川11 043.2亿元、安徽7 378.68亿元、重庆6 672.51亿元、江西5 782.98亿元、云南5 542.7亿元和贵州4 128.5亿元,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72 474.68亿元)>中部地区(28 539.42亿元)>西部地区(27 386.91亿元)的分布态势1,如图2。

图1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与人均GDP分布

图2 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三次产业结构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时空变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5—2015。分别选取其中的人口、经济和产业数据按11省市划分,分析其中的省(市)际经济差异,然后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三个地带,即上游地区(云贵川渝)、中游地区(湘鄂赣皖)和下游地区(江浙沪),分别进行地域间和地域内的经济差异分析。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Theil熵法对2004—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区域11省市间收入差距水平进行时空变迁分析,从而揭示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发展趋势与变动幅度。公式为:

公式中:i表示地区,j表示省市(如:i=1时,j代表1是上海、2是浙江、3是江苏);Y i表示i地的GDP占整体GDP的比重,P i表示i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 ij表示j省GDP在i地区中的比重,P ij表示j省人口在i地区中的比重。所得结果中,熵的值越大,表示地区间的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三)结果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Theil熵从2004年的0.0767下降至2014年的0.0318,年平均下降0.004。地区间的Theil熵2004—2007年是上升趋势,但从2008年开始又逐年下降。从地区内部数据可以看出,上游地区经济水平差异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中游地区虽在时间段内出现小幅波动,但最终也是归于平衡状态;上游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研究时间段内数据均大幅度凌驾于中上游之上。

表1 长江经济带区域地区间与地区内Theil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地区间的经济差异Theil熵值是总体差异的主体部分,占比皆超过88%,最高值达到95%。

表2 长江经济带区域地区间与地区内Theil指数构成比(%)

三、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期奠定不同经济基础

1949—1978年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建国前中国工业基础基本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在国家重大工业项目选址之时具有先发优势;中部地区产业系统完善,在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方面优于西部地区,也承接到了一定数量的国家投资项目。也就形成了当今东中西经济梯度发展的雏形。

(二)改革开发后区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发展重心由均衡性转向沿海地带。1992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以上海浦东为龙头,拉开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扩大的序幕。2000年以来,国家由不均衡式发展向均衡式发展过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彰显作用,2007年后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开始缩小。

(三)产业结构不同导致经济分工明显

产业结构差异会影响区域间产业布局,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快慢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型,所以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结构特点鲜明,分别形成以上海为首的江浙沪地区“三、二、一”产业结构次序,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地区带来了优质、高效的经济效益;第二层级为武汉为典型的长江中游地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次序,工业和服务业占比相当,经济转型任务繁重,服务业无法发挥带头作用;第三层级为以成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二、三、一”产业结构次序,工业质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资源消耗型为主。

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一)区域产业协调分工,产业聚集形成核心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区域间重复建设严重,既不利于节约建设成本,也不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差异性产业核心竞争力。应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培育优势朝阳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淘汰劣质产业与区域间形成产业互补,抱团发展产业区域经济竞争。还应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让不具竞争力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消亡。

(二)大力发展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要素流动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区域交通贯通作用,加大区域间经济要素交流和互补,完善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水运是区域合作发展的优质交通工具,通过水运交通带动沿线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促进交通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联运,可以以长江水道作为主轴线,培育铁路、公路和航空作为支线对接,将水运优势扩散到各个交通承载体,从而极大的刺激交通经济,是经济要素充分流通。

(三)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留住人才与资本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区域第一竞争力。熟话说筑巢引凤,地区只有具有优质软环境和硬环境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软环境即为就业环境,优质的就业渠道、透明的升职空间和丰富的福利待遇等,都是青年人才所考虑的地区竞争力因素;硬环境即为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创造怡人的软硬环境是留住人才资本的关键要素,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5(1).

[2]陈修颖.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12).

[3]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

[4]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0(12).

[5]戴志敏,郑万腾.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困境与策略[J].管理现代化,2016(1).

F299.27

A

1003-1154(2016)04-0045-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4.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 YJCZH175)。1.资料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猜你喜欢
经济带产业结构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