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龙
(北京工商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48)
中国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 刘海龙
(北京工商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48)
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我国服务型制造的具体业务、实施主体、开展水平、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考察梳理。研究发现,开展服务型制造具有经济价值和成长前景,制造企业也能够认识其战略意义;但是我国服务型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发展水平低、自动力不足和缺乏专门政策等问题。应当从政策引导、环境优化、业务提升等方面着手,引导和推动我国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
服务型制造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趋势。开展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企业,突破低端锁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国际市场掌控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途径。因此,“服务型制造”作为九大任务和重点之一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初步掌握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现状与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对策建议,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972年,Levitt[1]提出制造业企业应该将服务融合到其产品中去,将企业的关注点转移到发展与顾客的关系上。Vander mer we和Rada[2]正式提出“服务化”的概念,指制造企业从原来仅提供产品,转向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全套的产品服务包[3]。“制造业服务增强”、“制造业服务化”也是经常使用的相近概念。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相关话题并正式提出“服务型制造”的先进制造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网络化协作,实现制造向服务的拓展和服务向制造的渗透,最终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系统”,使企业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的利益[4]。
成本利润优势、创新竞争优势和营销特色优势是服务型制造的主要驱动力[5]。但是,服务型制造在服务设计[5]、顾客感知风险[6],以及系统性变革[7,8]方面会面临系列挑战,会使制造企业从服务中得到的利润回报低于预期,甚至低于纯制造商,即出现“服务化悖论”[9,10]。
服务型制造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11],其发展往往会经历几个阶段[2,12]:仅提供物品,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提供物品服务包以及基于物品的服务或功能。也有学者提出了从纯物品到纯服务的物品服务连续区理论[13],制造业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既可以向客户直接销售物品,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服务,另外还存在一些中间状态。对于企业而言,服务型制造有下游产业链服务化、上游产业链服务化、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化和完全“去制造化”四个方向[14];具体则包括四类路径:第一类是基于产品效能的提升,例如实时化的在线支持;第二类是基于产品交易的便捷,例如多元化的金融融资服务;第三类是基于产品整合的增值,例如一体化的成套安装;第四类是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企业不再是产品提供商,而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11]。
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间,本文作者实地走访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调研中兴、创维、广州无线电集团、亨通、海尔、海信等20余家企业,以及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同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形成服务型制造调查问卷,借助行业协会渠道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218份,回收率超过10%,经过整理录入,获得有效问卷198份。
东部企业108家,占比超过一半;中部企业54家,占总数的将近三成;西部企业36家,约占总数的近两成;民营企业占了58.6%,国有企业占了28.8%,还有少量的合资企业;上市企业42家,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占企业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22家企业即是上市公司又是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四成的企业位于市级及以上各类工业园区中;逾四成的企业资产过10亿元,近15%的企业资产在100亿元以上,近六成的企业2014年营业收入超过了4亿元,四成的企业的员工数量超过千人。整体看样本企业在区域、性质、上市、园区、规模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较为合理,规模较为可观。从行业来看,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34.3%)、冶金建材材料、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汽车制造、食品制造、医疗体育器械等行业,所占比重为84.8%;海洋工程及船舶、仪器仪表、节能环保、采矿、轨道交通、家具制造等行业也有所涉及。整体来看,样本企业在行业和领域分布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图1展示了近20种服务业务在制造企业中的开展情况。从服务业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服务业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来考虑制造企业介入服务业务的门槛,从而把服务业务分为三类。
图1 开展相关服务业务的企业比例
第一类是“附加—常规型”服务,包括图1中的产品使用培训、产品日常状态监控巡检与养护、质量检验和检测服务、售后现场服务等,企业独立开展率都超过了50%。主要特点:(1)围绕产品提供附加的服务,是传统制造环节的延续;(2)门槛低,不需要专门性的人力和资源投入,企业容易介入,不易形成竞争优势;(3)一般是对市场压力的暂时性应对,或对同类企业的跟随性动作,未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
第二类是“融合—竞争型”服务,包括图1中的定制化生产设计、研发设计、技术软件系统和服务嵌入制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技术与方案咨询、产品在线支持与实时监测与远程诊断、质量检验和检测服务等,企业独立开展率处于30%到50%之间。主要特点:(1)服务与产品已经密切融合,企业提供的是“产品服务包”;(2)需要一定的规模、市场地位以及知识资源储备,投入相对比较大,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门槛,令企业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3)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着眼于打造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第三类是“主导—布局型”服务,包括图1中融资租赁与消费信贷保险与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电商建设与服务、总集成与总承包、智能制造、衍生或创造新的服务产品、产品回收处理与再制造、基于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生产外包等,企业独立开展率低于30%。主要特点:(1)多数服务已成为独立业务甚至独立品牌,逐渐成为重要的价值来源,服务业务占比越来越大甚至占主导地位;(2)着眼于行业内外,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竞争门槛,另一方面谋求跨越行业和领域进行战略布局,逐步扩大在行业外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势力,甚至开拓和主导新的服务行业;(3)主导—布局型服务涉及战略调整、企业变革和新的市场布局,因而需要的成本和面临的困难都是最高的。
另外,图1也展示了服务型制造对合作的需求。近20种服务业务中都有合作方的身影。在产品使用培训、产品日常状态监控巡检与养护、产品在线支持与实时监测与远程诊断、售后现场服务、产品回收处理与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质量检验和检测服务等服务活动中,企业自主开展的情形相对更为多见;而在电商建设与服务、融资租赁与消费信贷保险与产品、研发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于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生产外包、智能制造、技术与方案咨询等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非纯粹独立开展的企业占到了独立开展企业数量的80%以上。这间接说明服务型制造特别是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是对需求、要素、知识、信息技术的即时和灵敏聚合,单个企业难以完成,因而需要制造企业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特别是网络型合作,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推动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
80.7%的企业设置了专人或专职部门来开展服务业务;但只有38.2%的企业成立了独立法人单位。研究表明,成立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利润单元开展服务业务,是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最成功的方式[10]。因此,上述数据也从侧面证明,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型制造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企业对服务型制造战略性和变革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制造企业采取动作的空间还非常大。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保成立后的独立利润单元能够高效运作。
75%的企业制定过服务型制造的相关计划并正常执行,而没有制定过计划和计划搁置的企业占了总数的25%,这充分表明了企业在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和阻力。平均来看(表1),样本企业中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员工在从事服务业务。同时,这些员工的相对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多数员工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这也间接反映了在制造企业中,服务业务相对更倾向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为5.5%,这是一个相对还可以但仍有较大空间的数字。
平均来看,2014年样本企业用不到销售收入10%的投入,获得了约14%的销售收入,贡献了将近18%份额的利润。因此,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是具有经济价值和成长前景的。但是服务化产出水平比较低,样本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4.2%,如果考虑到这里面是以初级的附加-常规型服务为主,实际的数字肯定会更低。
表1 服务业务相关数据描述统计
调研发现,在投入占比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东部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方面的利润与收益情况更为突出,能够体现投入少、利润高的特征。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主动性强。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市场意识强,国际接轨度高,集群化程度和集聚化程度高,行业协会作用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区域往往是我国市场经济先行地区与制造业存量大的区域,相对更早感受到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型压力,因而许多企业主动开展服务型制造应对压力和寻求持续发展。此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往往积极作为,主动从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如表2所示。
由于采样的频率远远高于电网电压的频率,所以,预测k+1时刻电网电压矢量ek+1可以近似等于k时刻的采样电压ek。电压矢量在空间以角速度ω做周期性的旋转,所以也可以用式(6)计算k+1周期的电压矢量。
表2 2014年东中西部服务业务开展情况
企业认为,在过去三年,研发能力、售后服务水平、制造效率的提升,以及品牌培育和制造工艺创新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表3)。同时规模、信息技术、价格、成本、营销、人才等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力相对被看低。这表明,面对激烈和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售后服务、品牌、快速反应和创新,这也是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有利条件。
同时,这组数据也暴露了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理解的局限性。服务型制造不仅仅是企业自娱自乐赶时髦,它需要制造企业与客户、市场以及其他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进行深度交互与协作,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肯定是无法实现的。仅目前已经出现的就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网络众包、电子商务等诸多深度应用。因此,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各个方面的深度结合。
表3 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
制造企业认为,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帮助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表4)。这表明,对服务型制造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具有了战略的高度。
表4 服务型制造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和企业认为生产性服务是一个上层概念,而制造业服务化只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下属概念。因此,各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服务"统领行业工作,这样的认识会对实践产生诸多不利导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能和服务型制造相关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资源优惠等政策,零散分布在各类文件中。
相对而言,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利用政策引导服务型制造方面则比较领先。广东省先后制定《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等一系列规划法规和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全省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广东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广东省较早设立了生产服务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等三个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2010—2013年累计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和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共计4.3亿元。江苏省则制定了《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在大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互联网化升级为目标,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并借此带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可以看出,上述工作仍是以"生产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为纲,"服务型制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动力不足。一是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等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仍有广泛市场;二是开展服务型制造,特别是融合竞争型服务、主导布局型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市场、研发、经营等诸多风险;三是一些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企业转型的程度和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技术能力以及资金条件是企业认为制约开展服务型制造工作的重要原因。
相关政策的缺陷:一是各级政府文件和工作围绕“生产性服务”《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展开,缺乏服务型制造的专门政策;二是政策不具体,“中国制造2025”限于规划层级,对于企业行为缺乏具体的引导作用;三是产业政策条块化特征与服务型制造的产业融合特征存在冲突,使得基层政府和企业畏手畏脚裹足不前;四是避重就轻,包括对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正名与衡量,制造商和服务商身份转化后的税收变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人才的系统培养等问题长期被刻意忽视。
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服务型制造概念缺乏界定,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服务化两个概念有可能会把服务型制造向“过早剥离制造”和“服务偏离制造”等方向误导;第二,相关研究缺乏对我国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行性,特别是缺少兼具方向性和实操性的服务型制造实施模式和服务型制造效果评价[15,16];第三,官、产、学、研相互脱节,未能形成合力,也导致了相关政策的不到位。总之,企业不清楚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
建议以工信部门为主导,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从发展方向、推进路径、政策扶持、基础保障等方面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做到五个注意:一是注意从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的视角开展政策引导工作;二是注意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三是注意尊重企业内生需求,强调引导和激励,弱化干预;四是注意强调“制造为本”,预防盲目“去制造化”的倾向;五是注意将服务型制造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
第一,加大宣传推广,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专家研讨、经验交流等途径,通过学术论著、报刊文章、电视短片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服务型制造概念、理念、实践和绩效的宣传推广;第二,夯实基础工作,群策群力,集中攻关,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基础研发、通用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价值测量等一系列共性问题;第三,立足集群集聚,集聚为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集群则提供了空间载体和搭建信息、研发、培训、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和需求,共同带来规模性的市场需求,方便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知识和技术溢价;第四,发挥行业协会枢纽作用,积极推进产业协同、企业协作以及产学研深度合作,及时反映困难、问题和障碍,为政企双方提供重要信息和一手材料。
第一,认可制造价值,发展封装知识和经验的黑箱技术。制造创造价值,而知识与经验是制造价值的核心内容,但是,制造企业产品中知识和经验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和体现。例如一把切刀刀具中实际上包含着复杂的工艺路线与切削方案知识和经验,但却只能卖出一把切刀的价钱。因此必须借助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制造与知识进行深度融合,让制造知识和制造经验外化。多数需求方购买制造品中的知识和经验只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并不需要掌握其中的高深技术参数,因此对知识和服务的个性化封装技术或者称为“黑箱技术”,将成为影响服务型制造的关键节点。第二,骨干企业应适时将服务部门市场化。行业领军企业或骨干企业适时将企业内的服务部门独立化和市场化,从制造和产品部门中分离出来,对内对外提供服务,并逐步打造为公共服务平台。既可以满足自己的生产所需,还能在服务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对外出售,充分利用市场服务机会,还可有效推进服务化变革。保护新兴的服务理念,特别是对来自于价值和激励起主导作用的制造企业的衡量标准、控制系统和激励机制。第三,以服务型制造文化促进企业整体变革。服务型制造绝不仅仅是售后服务和订单生产,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与思维逻辑:企业要从生产者转向服务提供者,管理对象要从企业内部和产品扩展到服务系统以及服务对象上,而服务要比实物产品有更高的感知风险水平,消费者更难以在购买之前评估服务质量。因此,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系统变革,充满着障碍、抵制和风险[17]。制造企业可以将服务转型作为战略性企业文化,并向各级员工进行积极渗透;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举行宣讲会、知识问答竞赛等形式将制造业服务化的文化内涵灌输给员工;同时,宣传海报、微信平台、企业网站等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可缺少。
[1]Levitt T.Pr oduction-line Appr oach t o Ser vice[J].Har var d Business Revie w,1972,50(5):41-52
[2]Vander mer 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 ue by Adding Ser vice[J].Eur opean Manage ment Jour nal,1988,6(4):314-320.
[3]Reiskin,et al.Ser vicizing t he Che mical Suppl y Chain[J].Jour 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9,3(23):19-31.
[4]孙林岩,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9).
[5]Baines,et al.Fra ming Research f or Service Orientation of Manuf act urer s Thr ough PSS Appr oaches[J].Manuf act uring Technol ogy Manage ment,2009,20(5):754-778.
[6]Br o w n,et al.A Model of Pr oductt oser vice Br and Extension Success Fact or s in B2 B Bur ying Contexts[J].Jour 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 keting,2011,26(3):202-210.
[7]武晓晴,等.服务型制造模式与运行框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4).
[8]Week R.The Cult ure and Skills Chall enges Associated wit h Ser vitization:A Sout h African Perspective[J].Jour nal of Conte mporar y Management,2010(7):110-128.
[9]Br ax S.A Manuf act ur er Beco ming Ser vice Pr ovider:Challenges and a Paradox[J].Jour nal of Ser vice Theor y&Practice,2005,15(2):142-155.
[10]Gebauer H,Fleisch E,Friedli T.Overco ming the Ser vice Paradox in Manuf act uring Co mpanies[J].Eur opean Manage ment Jour nal,2005,23(1):14-26.
[1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蔺雷,吴贵生.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机理、模式与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Fishbein B,Mc Garr y L S,Dill on P S.Leasing:A Step To war d Pr oducer Responsibilit y[M].New Yor k:INFORM,2000.
[14]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15]Kastalli,et al.Steering Manuf act uring Fir ms t o war ds Ser vi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Califor nia Manage ment Review,2013,56(1):100-123.
[16]罗建强,王嘉琳.服务型制造的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4(6).
[17]Br o wn,et al.A Model of Pr oduct t o Ser vice Br and Extension Success Fact or s in B2 B Bur ying Contexts[J].Jour 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 keting,2011,26(3):202-210.
F406.2
A
1003-1154(2016)04-0033-05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4.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10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GB09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