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反转新闻事件中的表现与影响分析

2016-10-27 01:49任雨诺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头条受众

任雨诺

(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媒体在反转新闻事件中的表现与影响分析

任雨诺

(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促进反转新闻事件的产生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反转新闻”的特征,选取典型“反转新闻”案例,比较聚合类、原创型、社交类等不同类型新媒体在此类事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总结规律,探索新媒体时代规避此类事件的方式。

反转新闻;新媒体报道方式;传播规律

近年来,“反转新闻”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新现象。从“哈尔滨天价鱼”“河南官员抹香香”“偷鸡腿妈妈”“雷某涉嫖死亡案”等热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似乎少有“板上钉钉”一次性言之凿凿的报道,而是经过了反转再反转,有些事件甚至到最后也没有水落石出。“无反转,不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见现象,在这个反转的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对待新闻事件采取不同的报道手段,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受众的心理在这种报道方式下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反转新闻”究竟是一种不良现象还是时代趋势?在一次次“被打脸”的报道中,我们有必要反思新媒体在反转新闻事件中的表现与行为。

笔者认为,“反转新闻”本质仍是新闻失实,是新闻失实在新形势下萌发出的新形态,这类事件以前后巨大反差为特点,会一时引起舆论的轰动效应,并且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垃圾。为了有效概括此类事件,方便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将新闻事实和舆论具有“反转”特征(即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前后不一)的此类事件统称为反转新闻事件。

一、新媒体是“反转新闻”的主要推动力

反转新闻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其所造成的影响却难以被彻底抹掉。为分析研究新媒体在反转新闻事件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全国不同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的受众进行调查,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图1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有78.28%的参与者听说过“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上海女逃离农村”“东北返乡日记”“哈尔滨天价鱼”“河南官员抹香香”“安徽男子丢肾”“鸡腿妈妈”等相关事件,说明近两年来“反转新闻”一次次华丽地进入大众的视野,颇有泛滥之势,且不断影响着公众的生活。其中,87.87%的参与者主要通过手机媒体获取新闻信息,61.25%的参与者主要通过浏览电脑网页来获取新闻信息。可见,新媒体凭借获取方式便利、时效性强、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赢得了大多数受众的青睐。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67.75%、47.75%、 53.25%的参与者是通过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客户端等新媒体来得知这些反转新闻事件的,通过电视得知“反转新闻”的受众占26.25%,通过其他传统媒体来得知此类信息的仅占8.5%。

“新媒体时代,虽然专业的媒介组织在传播中依旧占主导,但不可否认,新闻传播主体已经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分享。”[1]新媒体的开放性、个性化等特征促进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在新媒体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更“快”更“怪”才能更吸引受众眼球,也更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新媒体行业的自由以及一味求“快”的竞争规律,让整个行业变得浮躁、轻率,没有深入采访就发稿,没有核实就转载,毫无根据就评论。[2]不可否认,这是大多数新媒体的生存法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转新闻”的愈演愈烈意味着我国新媒体时代某种黄色新闻路线的盛行,也正是新媒体的互动性、时效性、成本低等特点促使“反转新闻”的产生。

二、“反转新闻”在不同类型新媒体中的传播规律

多数“反转新闻”产生在新媒体,纠错也在新媒体。在这个不断“打脸”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舆论有其自我纠偏机制,新媒体对其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定位与思考。以今日头条、澎湃新闻、新浪微博为例,分别来比较探讨“反转新闻”在聚合类、原创型、社交类新媒体中的传播规律。

图2  受访者接触最多的新媒体应用

调查问卷的结果如图2显示,除微信外,微博、今日头条在接受调查者的手机上安装比重较大,并且二者也成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相比之下,澎湃新闻所占的比重则相对较低,这与它们各自的特点分不开。

(一)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型网络新媒体是“反转新闻”的产生地

新浪微博是目前在线人数及影响力较为广泛的社交类网络新媒体,其通过不断升级与完善,为受众提供了多方阅读、分享与创造、表达思想、促进交流的平台,作为舆论发酵地的新浪微博同时也是新闻的产生地。近年来,由微博平台传播、扩散、形成舆论的反转新闻事件数不胜数,这与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密切相关。

(二)以今日头条手机应用为代表的聚合类新媒体是“反转新闻”的扩散地

今日头条是当红的聚合类手机新闻资讯应用,是媒介融合的新兴产物,其用户数量多、覆盖面广,基本能够覆盖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信息和热门新闻。陆璐[3]认为今日头条的成功有赖于从“内容为王”到“筛选为王”,这也代表了部分新媒体的发展思路。今日头条正是契合了受众时间短、频率高的碎片化阅读风格,以其为代表的聚合类手机应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对内容不加识别,为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的扩散创造了条件。

(三)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原创型互联网平台是“反转新闻”的催化剂

澎湃新闻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对新闻的真实性严格把关,记者亲自采访、考察,也正是其自律性促使了新闻的反转。王云峰、李泽林在《“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一文中认为澎湃以内容为王,建立强健的专业新闻团队,突出内容的差异化发展。[4]以其为代表的原创型互联网平台对新闻事实的再挖掘,导致了事件发展的一波三折,对新闻“反转”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从具体案例来看这三类不同新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传播作用。发生在2016年5月的“雷某涉嫖死亡案”,从5月9日到5月20日此事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该事件爆出是在5月9日21:24新浪微博账号@平安昌平发布即北京昌平警方发布通报,引来网友“围观”。当日21:55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发布报道《家属称北京一男子失联死亡,警方:涉嫖娼带走时身体不适》,可见澎湃新闻第一时间亲自派出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进行采访,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再发展。聚合类手机应用今日头条在事发后一小时,该事件已成为网络热点时,出现题为《北京昌平警方:29岁男子涉嫌嫖娼企图逃跑时死亡》的报道,使此事件的热度一再升级。随后5月12日网上流传雷某因嫖娼被“电击”和殴打的视频,5月12日晚澎湃新闻、新京报、凤凰网等重要媒体均发文称雷某被电棍击打的视频属于网友造谣。

三、新媒体工作者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新的解读,但不论怎样,其应本着为公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的本质来进行新闻传播。本文所探讨的“反转新闻”有一个自我纠错的过程,这是舆论所带来的他律。从自律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报道能有效避免“反转”的产生。作为新媒体工作者,媒介信息来源须经过核实,尽力保证真实可靠,同时在报道时应避免恶趣味,做到客观准确,努力发挥其新闻自由的积极性。

国外影响力很大的许多媒体明文规定:即便是非常重磅的新闻线索,如果没有得到多个信源的印证也不能发稿。如《纽约时报》规定:每篇新闻稿必须有至少3个不同的信源才能刊发,且这3个信源之间保持彼此独立以此来保证信源的可靠性。[5]我国新媒体时代的报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环境直接决定了现阶段的舆论生态,为了避免“反转新闻”消极影响的不断蔓延,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1]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2):2-9.

[2] 韩小乔.“反转新闻”警醒媒体别忘了求真[N].安徽日报,2015-07-21(05).

[3] 陆璐.从“今日头条”的成功突围看新闻APP的生存法则[J].江苏科技信息,2014(08):78-80.

[4] 王云峰,李泽林.“澎湃新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网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4(13):65+87.

[5] 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08):58-61.

G206.2

A

1674-8883(2016)18-0076-02

任雨诺,女,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头条受众
微头条
《头条》(四首之三)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头条
头条
头条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