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述评(2006~2016)

2016-10-27 01:49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研究者研究

凌 云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述评(2006~2016)

凌 云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本文对2006~2016年在中国知网发表的485篇数据新闻研究文献进行量化研究,描述并评析了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现状、成果和不足。研究发现,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自2013年以来发展迅猛,研究主题的实践导向鲜明,初步建立了基本的研究框架,积极引荐国际先进经验,应用研究突出本土化取向,批判视角下的数据新闻研究亮点频出。但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理论视角不足,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数据新闻;数据新闻学;研究述评;本土化;研究框架;批判视角

大数据概念自2012年开始在国内走红,逐渐形成了一种渗透各行各业的外部话语环境,在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数据新闻是大数据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相比于“大数据”这个跨行业的技术概念,“数据新闻”具有更鲜明的新闻专业性色彩,加之一批国内媒体探索性实践的成功,数据新闻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一、整体情况

截止到2016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数据新闻”,或者“可视化”和“新闻”为关键词搜索文献篇名,可得到搜索结果513篇。经过人工浏览,去除重复计数和不相关的文献,所得文献(含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纸新闻报道等)485篇。通过基本的量化统计,可以从这485篇文献窥探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数据新闻研究发展迅猛

据统计,在485篇相关文献中,93%是2014年以来发表的。2015年开始,文献总数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数据新闻研究发展之迅猛,主要得益于新闻传播学者的积极关注。数据新闻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命题,最早是被计算机科学、图书馆情报学的相关学者捕捉到并进行了技术探索,早期的几篇文献主要关注可视化技术在新闻文本分析中的应用。2013年开始有新闻传播学者引荐了国外数据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之后伴随我国媒体数据新闻业务的蓬勃发展,学界的研究热情也迅速高涨,推升了数据新闻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也成为数据新闻研究的主要学科视角。

(二)高质量的数据新闻研究成果不足

据统计,在485篇数据新闻研究文献中,除去报纸报道和学位论文,共有434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其中,有57%发表在普通期刊上,21%发表在CSSCI期刊上,22%发表在非CSSCI的中文核心期刊上。

从文献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分布,可以看出数据新闻研究成果的整体学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普通期刊较多地开设数据新闻研究的相关专栏,或策划相关专题,多次集中地发表数据新闻研究成果,体现出学界整体的研究热度。另一方面,数据新闻研究的大量相关论文都是以引荐西方经验、总结本土经验为主要内容,理论思考与理论创新不足,距离CSSCI期刊的学术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大量地方媒体主办的、以交流探讨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为主题的普通学术期刊,成了数据新闻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

(三)初步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

根据中国知网的自动统计,在样本文献中,发表3篇以上研究成果的机构有39家,除网易公司和中央电视台之外,其余37家全部为高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广西大学发表的文献均在10篇以上(含10篇)。

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热情投入,助推了国内数据新闻研究的热潮,形成了一批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学者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学术同行广泛引用,对带动国内数据新闻研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主题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通过对485篇相关文献标题的关键词统计可以发现,数据新闻主要作为新闻生产的一种创新方式被国内学界关注,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较为集中地探讨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历程与传播效果。

国内研究紧密围绕数据新闻实践与可视化技术应用现状展开,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未来趋势,缺乏理论关照,样本文献篇名中未提及任何具体的理论名称,也极少出现理论性名词;大数据时代、媒介融合、新媒体环境是主要的研究背景,研究范畴主要聚焦国内,少部分提及英国,个别提及美国,缺乏国际视野;媒体形态上,聚焦电视和门户网站,国内外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媒体,如网易、央视、财新、英国《卫报》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或范例,研究方法以案例分析、思辨性研究为主。

(五)研究内容侧重文本和机构研究

有学者在对数据新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时,总结了我国当前数据新闻研究的内容构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数据新闻的理论研究、数据新闻宏观发展研究、国外数据新闻实践研究及启示、数据新闻实践本土化研究,以及学科、领域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樊国庆,2015)。这一分类体现了当前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基本格局,是从数据新闻研究的众多成果中总结得来。

但从“文本-机构-受众”的媒介研究的视角审视,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的数据新闻研究主要侧重于文本和机构两个方面,缺乏专门针对受众的研究。

文本主要指数据新闻作品本身。研究者们从题材、体裁、报道类型、数据、可视化、信息加工、叙事、评价等多个维度,展开了细致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针对具体媒体和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基于国内外数据新闻实践的经验研究,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的思辨等。其中,数据新闻的概念、数据(信息)可视化、数据来源、数据新闻的优势和意义等话题,是学者们最热衷讨论的,研究的重复性较大,创新性和系统性不足。

机构主要指数据新闻的生产机构,包括运营模式、生产方式、生产者三个主要内容。生产方式主要指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运营模式侧重讨论媒体机构如何通过数据新闻获得盈利,属于媒介经营管理范畴;生产者主要指从事数据新闻生产的组织和个人,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与机构相关的研究并不独立,经常与文本研究相伴随,研究者们通常以具体的新闻作品分析为切入点,进而讨论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技能。

我国的数据新闻研究伴随着数据新闻实践起步迅猛,发展迅速,但因为实践导向突出,理论支撑不足,也很快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引荐国外经验和浅表性的实践总结,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和指导实践的要求。目前,国内只有较少的学者从“数据新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如郭晓科、史安斌、张炯、吴雨阳等),学理性的研究与探索亟待加强,学术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二、主要研究成果

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个方面来审视,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目前主要取得以下几项研究成果。

(一)多维度廓清核心概念,探索建立数据新闻学研究框架

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廓清概念。对于数据新闻这样的新生事物,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其核心内涵和基本特征,有了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之后,才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引用《数据新闻手册》上对数据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最为简洁,包容性强,但并不涉及数据新闻的核心特征,用来解释实践尚可,用来做研究,解释力不足。在数据新闻概念辨析方面较早作出有价值探索的是郭晓科、方洁等青年学者,他们在2013年就对数据新闻的概念作出较为系统的阐释,被后续研究者多次引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在学术界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

表1  国内学者阐释数据新闻概念的多个维度

数据新闻是新闻实践的创新产物,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归纳法,描述和概括数据新闻的特征,从而获得对其核心内涵的理解。表1是国内研究者对数据新闻概念进行多维度阐释的情况,其中,生产流程、呈现形态、基础、工具、生产者技能等维度是对新闻实践的描述总结,目的和内容则体现了研究者的思考和提炼。

研究者们对数据新闻的概念内涵给出了丰富多样的具体阐述,但基本的构成要件是比较一致的,即数据、技术、可视化、关系。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技术、可视化都是数据新闻的新特点,而阐释关系和意义是与传统新闻相一致的,也是新闻的核心价值。研究者们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数据新闻的核心特征,多维度阐述数据新闻的内涵,实际上也是今后数据新闻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除了概念阐释之外,研究者们也尝试在建立数据新闻的研究框架方面作出探索和努力。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数据新闻学”的概念(郭晓科,2013;史安斌,廖鲽尔,2014),从学理角度对数据新闻实践进行阐释和分析。喻国明等学者编著的《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一书,较为完整地将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与操作逻辑嵌入到新闻生产、广告营销、舆情研究等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并从观念转型、范式转型、对象转型、技术转型和素养教育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传播的未来。在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部分,研究者们关注了大数据新闻的历史沿革和进阶形态、大数据新闻的功能与价值、大数据对新闻业态的重构,以及大数据新闻的隐私权和版权争议等问题。方洁编著的《数据新闻概论》是国内第一本为适应高校数据新闻实践教学编写的教材,运用国内外丰富的实践案例,详细解析了数据新闻的操作过程。史安斌、廖鲽尔(2014)在研究中归纳了数据新闻实践的两种主要模式:细分、定制、满足受众知悉需求的利基模式,与变量、比较、增进受众认知的类比模式。苏宏元、陈娟(2014)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为切入口,对数据新闻的沿革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目前我国学者对数据新闻学开展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概念内涵、发展沿革、媒介功能、新闻价值、新闻生产、业态重构、伦理规制等七个方面,在构成上与一般的新闻学研究并无二致,但在具体板块中是有特色的。例如,在新闻生产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关心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变化;在业态重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关心数据新闻导致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流程变化在新闻从业者身上的体现,也包括前段的新闻教育的革新。尽管基本的研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研究成果分布极不均衡,关于数据新闻的新闻价值、媒介功能、伦理规制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研究框架的完整性还亟待加强。

(二)积极引荐国际先进经验,应用研究突出本土化取向

以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彭博社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具有先进的探索经验。国内研究者非常积极地引荐国际媒体的先进经验,并以此为例进行数据新闻的概念阐释和新闻生产研究。

有学者对美国数据新闻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包括新闻编辑室的构成、新闻话题的设计、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的简介、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方式、新闻教育的转型等(罗艺,2014)。有更多学者则是选取一家国外媒体为例,具体介绍其数据新闻实践特点(文卫华,李冰,2013;陈昌凤,2013;马金馨,2015)。

我国媒体对数据新闻的尝试和探索比学界研究开始得更早,业界的实践成果激发了研究者们对本土案例和经验的研究热情。

常江等学者(2014)以央视《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为例,研究了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信息呈现形式、节目编排与新闻叙事,结合青年受众的评价反馈,分析了大数据给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优势与不足。周善(2014)分析了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栏目、报道主题、数据来源、页面设计、报道内容、可视化等方面的情况,探讨了四大门户网站数据新闻报道的不足。

来自数据新闻实践团队的直接经验分享,成为数据新闻研究中的一抹亮色。直接参与数据新闻一线生产的从业者,更加了解数据新闻产制的实际情况和背后的制作理念,他们的实践经验稍加总结整理,就是宝贵的一手材料。

例如,财新传媒就将自己如何建立可视化报道团队及如何实践数据新闻报道的经验做了整理总结,结合三公消费龙虎榜等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同行和学者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研究素材(韩巍,2014)。《南方都市报》成立了主持、编辑、交互设计师、数据工程师、音视频制作者、民调小组等组成的数据新闻工作室,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完成了地震、大熊猫等题材的数据新闻报道,相关研究总结了纸媒如何发挥自身采访资源优势,与门户网站在数据新闻报道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经验(邹莹,2015)。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从自身的数据新闻实践经验中,探讨了数据新闻团队出现内容产品经理的必然性,团队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和大局意识,以内容产品经理的要求来做新闻(许秋里,王丹宁,2015)。

有研究者在中外对比中发掘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差异。刘义昆、卢志坤(2014)汇集了以财新、央视、网易、腾讯、搜狐等为代表的中国数据新闻生产经验,分析了中外数据新闻生产在主创媒体、数据来源、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数据新闻研究的本土化取向目前主要体现在对本土案例的使用上,还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解读、对本土化特色概念的诠释,以及更进一步地对相关理论作出本土化阐释的贡献。

(三)批判视角下的数据新闻发展研究亮点频出

在业界的实践热潮和学界的关注热潮中,有一部分学者对数据新闻的发展沿革和未来走向抱有审慎而理性的思考。他们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数据新闻的兴起和演变,冷静分析数据新闻的局限,透过数据新闻全球扩张的繁荣景象,批判地思考技术、权力、控制等根源问题,对于数据新闻的发展研究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大数据技术是数据新闻最显著的标签。有学者冷静地站在新闻传播的角度,对数据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技术侵占、技术歧视、价值冲突、创新局限都进行了深刻的辨析。

这种观点主要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是人类使用技术的根本动机,技术的优越性不等于技术的合法性,数据驱动新闻的说法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大数据思维对于社会群体中远离数字技术的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是一种忽略和歧视;新闻应有的权力和态度倾向,不应被数据化的“客观”所掩盖;数据化的思维剥夺了记者在新闻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新闻人的创造性(石磊,2014)。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针对技术本身,而是针对技术的使用伦理和业界学界的某种盲目乐观情绪。这样的批判尽管刺耳,但研究者本意就是“用夸张和尖锐的声音引导时代精神的方向”,担心新闻业会在技术冲击下自毁长城、自我迷失,也是可以理解的。上述对于数据新闻的技术批判,更多地体现了哲学思考,关于主体与客体、部分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辩证关系,恰恰是学界研究应该关照的问题。关于技术的批判,其目的并不是或不仅是给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实践泼冷水,而是提醒学者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应该给予解答和提点:

其一,数据新闻作为新闻实践的形式之一,其中人的主体性应该如何确保?人文价值应该如何彰显?人应该如何使用好技术,而不是被自己发明的技术所替代?

其二,大数据的前提是具备记录数据、传送数据功能的技术产品被人类所使用,从而完成数据与人的替换,但对这一假设之外的人群,大数据是无能为力的,而新闻却是责无旁贷的。研究者们在呼吁开放数据来源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数据与人的关系?大数据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裂缝如何弥合?大数据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应该被学界关注和研究,以破除技术迷思,提高公众的数据素养。

另一种批判是关于权力与控制的,与数据新闻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无论是主动适应新闻传播变局(史安斌,廖鲽尔,2014),还是互联网浪潮驱动下的被迫改变(常江,杨奇光,2014),研究者们都看到了数据新闻兴起背后的社会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动力。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新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媒体失去了渠道优势,信息爆炸、信息过载又让传统媒体有机会通过挖掘意义的调查报道重塑权威(钱进,周俊,2015)。这也解释了为何现在数据新闻实践做得最好的并不是新媒体,而是传统媒体。西方传统媒体已经将数据新闻实践中的领先优势,固化到了标准、方法和逻辑的设定之中,通过MOOC免费培训和数据新闻奖评审的方式向全球扩散(钱进,周俊,2015)。扩散的不仅是知识、经验,更是控制、价值观。这样的阐释为数据新闻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启示。避免逻辑与价值的迷思,可能是数据新闻本土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更为根本的问题。

围绕“控制”,还有关于“开放”的不同声音。在开放数据、开放政府、开源软件等一系列标榜公开与自由的概念热捧中,有学者洞悉了开放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商业公司开发的免费、开放的软件,被用户修改完善之后,再次被商家用来优化自己的搜索;政府通过限制开放数据的格式、制造技术壁垒,与新闻界围绕数据的生产和散播展开博弈(钱进,周俊,2015)。开放数据、众包模式,看似受众被赋予了权力,但实际的控制者和受益者依然是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或者说他们给受众一点点“小便宜”,自己却获得了“大实惠”。沿着这一批判视角继续深入下去,相信会对数据新闻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洞悉。

数据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传统新闻生产技能与互联网技术的嫁接产品,其许多崭新特性是令人鼓舞的。而研究者们忧虑的恰恰是这种跨界结合所导致的新闻本质的模糊。在谈到数据新闻的局限性时,普遍被提及的是新闻题材取向的限制和数据来源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细节、场景缺失和归因简单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新闻把关人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考验(赵利利,2015)。同时,受众的接受习惯是不可逆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多样化呈现方式助长了受众的惰性,对传统新闻的“挤占”是破坏性的(赵利利,2015)。研究者们更深的忧虑是数据新闻在价值层面的弊端:大数据的隐含价值观存在误导传播者和受众的风险,对数据的过分迷信和依赖将导致质性分析的缺位,机器人报道可能使新闻报道陷入程序化和模式化,数据本身缺乏故事性和人情味会消解新闻价值(丁柏铨,2014)。

如果说数据新闻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那么数据新闻的发展却伴随着葬送新闻价值的风险,研究者们的忧虑不无道理。到底是将技术拿来为我所用,还是在技术崇拜中迷失自我,这是数据新闻实践者们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学界给出的警示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研究的成果需要总结提炼,而现有研究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同质化

目前,引荐类和实践反思类的研究占据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们主要聚焦《卫报》《华盛顿邮报》等欧美主流媒体和央视、财新等国内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选取的案例和文本明显同质化,缺少对世界其他国家数据新闻实践的观察,也缺少对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差异化反思,很多研究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见。

(二)理论视角严重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尚未形成一条清晰的理论体系,传播效果分析、受众分析等定量、实证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樊国庆,2015)。数据新闻研究的理论视角严重不足,极少有研究者引用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理论对数据新闻实践进行透彻分析和阐述,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抽象、概括、思辨。数据新闻实践是跨学科合作的产物,但数据新闻研究更多还是单打独斗,大多数研究者本身对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并不了解,也没有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作为支撑,学界和业界合作开展研究的成果依然很少,对传播学理论发展有价值的学术贡献也很少。

(三)研究方法不规范

相当多的研究文献并没有介绍研究方法,通读全文也看不出研究者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引述,并融合自身的思考。研究方法的不规范,使得研究成果总体处于低水平重复和徘徊的阶段。研究方法缺乏创新,也限制了研究思路的拓展。数据新闻研究亟须方法论的创新,或者灵活改良经典研究方法,或者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之,要找到用来分析研究数据新闻诸多新特性的有效工具,才可另辟蹊径,有所建树。

(四)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共识

尽管数据新闻概念引入我国已经三年,但学界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共识依然模糊。虽然研究者们从多个维度廓清了数据新闻的概念,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依然有基本概念的混淆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例如,混淆小数据新闻与大数据新闻,对于“图解”类的数据新闻初级形态缺乏甄别,并与大数据新闻混为一谈。

业界的数据新闻实践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发展迅速,并且不断创新。但学界的研究仍多停留在厘清概念、概括实践形式阶段,对核心问题仍缺乏准确表述,研究整体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张冰清,周彤,2015)。数据新闻研究迫切需要提高水平,否则将沦为实践的总结者而非指导者。

探索数据新闻实践,生产高质量的数据新闻产品,是业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深入开展数据新闻研究,把握新闻规律,思辨新闻本质,则是学界当仁不让的使命。无论是从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关注新闻传播行业变革的角度,数据新闻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学术发展潜力巨大。新闻传播学者需要寻求跨学科研究伙伴,推动数据新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发展。

[1] 樊国庆.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学术梳理与再探索[J] .视听,2015(1):97-98.

[2] 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8):87-89.

[3]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3-83.

[4] 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J].新闻与写作,2014(2):17-20.

[5] 苏宏元,陈娟.从计算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0):78-92.

[6] 文卫华,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3(5):139-142.

[7] 罗艺.美国数据新闻编辑面面观[J].编辑之友,2014(11):104-108.

[8] 陈昌凤.数据新闻及其结构化:构建图式信息——以华盛顿邮报的地图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8):92-94.

[9] 马金馨.从《纽约时报》、彭博社看数据新闻的运用及发展[J].中国记者,2015(1):93-94.

[10] 常江,文家宝,刘诗瑶.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尝试: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4(5):74-79.

[11] 周善.数据新闻:网站专业生产内容(PGC)的可循之途:四大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J].编辑之友,2014(8):70-86.

[12] 韩巍.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以财新传媒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4):12-15.

[13] 邹莹.可视化数据新闻如何由“作品”变“产品”?——《南方都市报》数据工作室操作思路[J] .中国记者,2015(1):92-93.

[14] 许秋里,王丹宁.网易新媒体实验室:数据新闻团队出现内容产品经理的必然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5(5):58-60.

[15] 刘义昆,卢志坤.数据新闻的中国实践与中外差异[J].中国出版,2014(10):29-33.

[16] 石磊.数据驱动新闻的技术化迷思[J].今传媒,2014(7):109-110.

[17] 常江,杨奇光.数据新闻:理念、方法与影响力[J].新闻界,2014(12):10-18.

[18] 钱进,周俊.从出现到扩散:社会实践视角下的数据新闻[J].新闻记者,2015(2):60-66.

[19] 赵利利.冷思考:数据新闻的局限[J].青年记者,2015(6):4-5.

[20] 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7):6-10.

[21] 张冰清,周彤.“数据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3):26-27.

G210.7

A

1674-8883(2016)18-0046-04

凌云(1983—),女,北京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理论,数据新闻。

猜你喜欢
研究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