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雨
普洱,那淡淡的甘苦
●疏雨
与普洱有着绵密的牵记,是因为兄长的缘故,最初的时候,普洱还不叫普洱,叫思茅。都说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那普洱也应是我的故乡。我的兄长在那,父亲的孤坟在那。
当普洱还叫思茅的时候,我不曾去过,那时候父亲还在,可我和父兄还未曾相认。我一直住在距他们很远的巍山古城。兄长来信相认时,我刚刚成年,父亲刚刚故去,在我不知道的遥远的异乡故去,带走的是他兜兜转转的沧桑和牵念,还有我的难言的伤痛。
如今说来,父亲已离世多年,住在异乡的一抷黄土里,其实对于我来说,他只是一个模糊的意象,只是“父亲”这两个似乎还存留着些许陌生体温的汉字。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没有依靠过他宽厚的肩,没有机会听他对我说过一句话,从未听过他慈爱的声音,更未曾与他的容颜相见相亲。
我不知道,父母间究竟有什么深入骨髓的芥蒂,致使我们血脉相连却形同陌路,只知道小伙伴们在父亲怀里撒娇时我那空荡荡的失落,无助时对着一个模糊的名词——父亲陷入臆想和绝望……
孩提时代,父亲住在我的心里,他的容颜形象随着别人的父亲不停地变换着:赶庙会时,脖子上驾着小孩踮着脚的男人;放学路上,用雨衣裹住孩子的那个伟岸的身影;出差回来,身后藏着玩具让孩子猜的笑脸;朱自清笔下缓缓爬过月台的背影……我在周遭的小伙伴的父亲脸上寻觅猜测着父亲的容颜,走在路上我会不时地张望,朝我凝神的到底是不是我自己的父亲——他一定是知道我的,他可能常在我上学放学的路上偷偷看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小伙伴唾手可得的一切于我是如此地遥不可及,这样的缺失开始是疏疏落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交织得愈加深切而绵长,在别人异样的目光里,我窥到了不同于他们的点点滴滴——父爱如山,而我没有这座让身心倚靠的山,很多时候我只能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
身边的亲友偶尔会问我:“知道你爸爸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可我们不敢指给你……”不知当时的他们出于怎样的心理,只记得目光中有疑惑,有好奇,有真正的关切和无奈。我不再多问,小小的我已能揣摩或简单或复杂的表情和心态。如今想来,明知而不设法让我知道的他们犯的是一个怎样大的错误——他们让我失去了见父亲一面的机会,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碍于母亲的声明,信守一个只适用于成人游戏规则中的,却让我抱憾终身的秘密。是的,这一切也原本与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最后一次机会错过于我十四岁的一天,那天早上,正上初二的我,依旧静静地回到家里,家里也依旧地平静,而过后我才知道,我的父亲将随我的哥哥定居异地,回来将他们住的房子卖了,恐怕以后再不能见到我,他们特意来央求母亲让我们见上一面,以提前弥补这彻骨的遗憾,然而,话音未落,便被母亲驱逐了出来,还追出去数十米。待我回来,一切都已风平浪静,我就在这样无声的不得而知中错过了和父亲诀别的机会——这一走,父亲就永远没再回来……
从异乡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是在我二十岁那年。我曾有过的种种和父亲见面场景的想象顷刻化为泡影。在母亲波澜不惊的表情里,我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彻入骨髓的绞伤……对于父亲的期待戛然而止。从此,父亲已从我的心里移居到异乡的一座孤坟里……
父亲走后,我收到兄长的来信,父亲曾经的容颜定格于那张小小的两寸的照片之上,那样薄而轻,而这照片、信封的两端是一对二十多年从未谋面的兄妹的心,那样厚实而沉重,也许,这份情感已根植于彼此的心中,只是在各自的人生奔走的无意中暂时淡化了,但父亲的故去,一下子使这份感情更厚重和沉痛了。我和父亲已错过了一生,我们兄妹也已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毕竟,人生没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五年。
兄长的来信中开始有了自己,有了嫂子,有了小侄女的点点滴滴,我从照片的神态和信的字里行间猜想着兄嫂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幸福和不易。从那时起,那个叫做思茅的远方有了我日益绵长的牵记。
直到2001年的一天,身在思茅的兄长悄然返乡和我以地下党接头的方式在宾馆相见。他开门的一瞬间我就知道是他了,这一天我们等了二十五年。但我们没有相拥而泣,和所有的兄妹一样自然和亲近,彼此都在心间眼底。年近不惑的兄长眼角已漾起了沧桑,而我也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眉梢眼角间也有了岁月流转的痕迹。我默默地在他脸上寻找父亲的影子,父亲走了,长兄为父……从那一刻起,父亲的音容在我的心中开始具象化,他应该很像我的兄长,如他一样慈爱,温良。
后来,我也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享受着悲欣交集的寻常的幸福,也为只属于自己周遭的哀乐纠结,挣扎。哥哥仍从那个叫做思茅的远方回来看我,后来带上了嫂子和侄女。和兄长的牵记就这样日益绵密而清晰。
待我第一次去看望哥哥的时候,心心念念的思茅已不叫思茅,被改名为普洱,“普洱”两字或许是因为茶的关系,仿佛有了苍绿的味道,从口中念出便生出了唇齿留香的意味。到了普洱,确实是一个苍绿的城市,周边的公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随处可见藤缠树树缠藤的悱恻缠绵,连街道中间的隔离带种的都是青茶。普通的饭馆,店铺都有茶桌,让人感觉品茶于普洱人而言和呼吸一样寻常自然。想起哥哥画的山水,总是重重叠叠山,密密层层树,颇有黄宾虹神韵,想是被这普洱的风物同化了罢,或许那关山万重外是他长大的故乡,这层林葳蕤处便是他的普洱。
我们的到来,让哥哥很是欣喜,他和嫂子带着我们去了位于城东南的梅子湖,邂逅周渝民、刘诗诗的《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去东部的洗马河,据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曾在这条河里洗刷过战马;去宁洱的同心,走古驿道,看大水车,在同心桥上锁同心锁。去景洪吃傣味,菠萝饭、舂干巴让孩子大快朵颐;去乡下吃菌子宴,尝遍各种时鲜美味菌子;还带我们去吃海鲜,给孩子剥虾子,看着孩子吃完满意地笑。就像要把他周边所有好玩好吃的都让我们玩个遍,吃个遍。看着他饶有兴致,神采奕奕的样子,我心里是莫名的愉悦,对能干的嫂子甚是感激。哥嫂是大学同窗,校园内青涩的恋情修成正果。嫂子是思茅本地人,爽朗不失周到,大气不乏柔情,里里外外打理得妥贴而周全,对哥哥更是悉心照顾。
知道我喜欢茶,哥哥带着我们在微雨中登上万亩茶山,淡淡的雾薄薄地萦绕着,清风中,嫩绿的芽尖上星星点点的雨珠微微摇曳。空气里浸润着泥土和新茶的清新,滤尽心头的纷繁和铅华。在茶山,我们还亲自感受了采摘、揉捻、烘干的乐趣。走过了从普洱到宁洱的茶马古道,如今已人迹罕至,光滑的石头,深深的蹄印,是曾经辉煌的马帮,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极富张力的遐想。行在其间的我们成了一个小小的盗版的“考茶队”。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茶桌旁,哥哥将“咕嘟咕嘟”烧沸的水倒入紫砂壶中,轻摇片刻,用这洗茶的水涮了涮杯子,让茶杯也变得温热起来,再将沸水倒入壶中,一会儿,袅袅的茶香便荡漾起来。倒入杯中,握在手里,握着刚刚好的暖和妥帖,看着杯中的茶叶如世事沉浮,起起落落,心中不禁感慨:原来,再山长水远的人生,不过是手中的一盏普洱,亦浓,亦淡,亦起,亦落。哥哥的儒雅、清朗便是这经年的普洱濡养的罢。然哥哥没有了先前的焕发,眼里心上是无限的担忧:“你这样的身体,如何扛得住?这些年来,我都没怎么照顾过你。”喝着茶,这样讲着,我们自然而平和,没有伤感,如茶,温热的,缓缓的从喉间轻轻涌动。其实,这些绵密于心底的爱一次次抵御了彻骨的伤痛,一天天走过来,也是绵邈清宁,静落灯花了。只是氤氲了那清灰的人生底色,再怎样也去不掉了。
哥哥画作里的行云流水,喝普洱时的云淡风轻,让我释然而安心。而哥哥对我身体的担忧却让他无法释怀。在他又一次返乡看望我时,我明显的感觉到闲话家常轻松自若的他,把这份牵挂和爱放在了心底。而也就是那时,我发现了他头上竟然生了许多白发,那样骇然地在我眼前晃动。
平日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辗转奔波,而心中的牵念却没有消解,有时我感觉血缘真是奇妙的东西,它会让失散多年的亲人的心又根脉相连的在一起,且没有丝毫的突兀和局促。因了心里的这份惦念,我们一家又赴普洱去看望哥嫂。路途遥远且不好走,加之修路,让哥哥很是牵挂,叮嘱路上慢慢开,多晚都等着我们。沿路我打电话过去,哥哥总是响了一声就马上来接,听到我说已到哪里了,他总就释然道:“不急,不急,慢慢开。”温暖从电话那端悠悠传过来。到了家里,嫂子忙着炒菜,哥哥端出煲了一天的当归羊肉汤,让我们喝,他惦记着让我补补,他不知道,这几年孩子大了些,我的身体比原来好多了,颠簸了一天,在哥嫂的等候和慈爱里狼吞虎咽着,格外地温馨。
哥哥的白发更多了,原先的黑发和焕发的英姿渐渐褪去,我心里有些难过,但依旧浅笑着叙着家常。而我的精神状态、气色却让哥哥很开心。心就这样辗转跌宕着,而说出的话都是平常兄妹的闲聊,记挂在心里,不让彼此有任何的负担。我们那没有彼此的,缺乏饱满的爱的童年显得艰难而漫长,但因为性情的缘故,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凛冽地与生活对抗,可心底那份微苦和薄凉却是入髓的,与我们如影随形。多年来,得益于嫂子的爽朗真挚、老公的宽厚温情,这种感觉虽得以包容和消解,却是不能完全抽离的,这一点,我们兄妹都彼此感觉得到。只是在这份微苦和薄凉中,我们更愿意去享受、珍惜这失而复得的迟来的静好。
正如接过哥哥手中的茶,喝着那琥珀一样澄澈的漾着暖香的茶水,听他说:“慢慢喝,那淡淡的苦味过后,就有了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