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义
“膨大剂”猕猴桃、“乒乓球”葡萄、“避孕”黄瓜、“空心”草莓……这些年,植物生长调节剂走进公众视野总是伴随着这些以讹传讹的谣言,虽然最终都证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冤枉的,但不少消费者依然会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存在着“不安全”的固有印象。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投入品,它用量很少,效果很好。主要作用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成熟,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在我国登记的绝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低毒的,还有一些品种是豁免制定残留限量的,足见其高安全性。
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安全性调研结果也充分证明,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果蔬产品,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量小,果蔬产品中检出的残留量都很低,平均残留值仅为0.001-0.049毫克/公斤,常常因低于检出限值而检不出来。即便是不规范使用导致的药害,只对作物植株生长和产品商品性,如口感、成熟期、果型有影响,影响的是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不过,即使实际使用的结果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仍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会倾向选择购买没有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果蔬。由于公众普遍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缺乏认识,再加上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使得公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知存在神秘化、夸大现象,不少人觉得其不安全,还有的会将其等同于动物激素,在一些谣言第一时间传播的时候,公众也缺乏判断和辨别能力。
这显然不利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业的发展,消费者恐慌还会给产业、农民造成不应有的严重损失。所以,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普宣传亟待加强,可以通过梳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科普知识,编制大众易于阅读、理解和传播的宣传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和农民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知,让人们客观理性看待它的作用和效果,消除疑虑和排斥心理。
另一方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使用者技术要求很高,量的把握往往需要很精准,超量使用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带来副作用。所以要加强技术培训,规范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让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