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之后,对世界温柔以待

2016-10-27 02:42胡渔
中国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读书会鲁迅精神

文-胡渔



怀疑之后,对世界温柔以待

文-胡渔

并未停止在怀疑这一个节点之上,

而是不断的前进,

用各种方式与途径,

来改造这个社会。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先生关于怀疑精神的一句名言。在某些场合被经常被我们借用当作说辞。比如在青少年叛逆期,家庭、学校、社会给我们传达某种价值观不被我们认可时,就会拿这句话作为“托词”。还会加一句“从来如此,一直这样,便对么”,怀疑终归是怀疑,如果不进一步在理性的轨道上去反思,并着手改变,怀疑者的价值,似乎还不如《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所为。

鲁迅本人在别人抨击他多疑的个性时,说道:“多疑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疑来疑去而不做结论那就是不好的。”的确,在没有科学精神的“怀疑一切”中只有“毁灭”的破坏欲,只不过是懒惰的美丽借口。与之相对应的个人言行表现只能是浮躁、偏执和盲目的自大。

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怀疑者”之一的鲁迅先生,一直在怀疑当时所处的社会,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一切。说他“怀疑一切”,这一点似乎不容怀疑。

本文采取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枸杞干果中提取叶黄素,通过实验,确定了二氯甲烷是最佳提取剂。经响应面分析后,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固比为33、提取时间为41min、提取温度为48℃,该条件下提取枸杞中的叶黄素,最终获得0.93mg/g的提取量。

“怀疑者”鲁迅怀疑什么?

鲁迅先生怀疑过很多东西。从父亲的死,开始怀疑中医,多半是庸医,然后去学医;留日时期,因为“幻灯片”事件,怀疑医学的价值;尚未毕业,就与友人同办《新生》刊物,后转而从事新文艺运动;回国后,又目睹了新党王金发、秋瑾等人的经历,进而怀疑辛亥革命的意义。大清国是灭亡了,头上的辫子也减掉了,就能欢呼革命的胜利么?那根垂在每个人思想深处的辫子,却一直挂着,无时不在。

他进而怀疑国民的精神状态,是否能成为新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转而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下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作为怀疑者的鲁迅并未停止在怀疑这一个节点之上,而是不断的前进,用各种方式与途径,来改造这个社会。

虽然也有人怀疑“怀疑者”鲁迅先生的为何如此多疑。并由此追溯到到鲁迅小时候的遭遇,家道中落,吃尽了世间冷眼,从而“怀疑一切”人世间美好的事物。这种看法不免武断。一个人青少年时的遭遇肯定会在精神发育过程中留下痕迹,但不至于以此推断一个人的怀疑精神来源于此。反推,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坏境里,衣食无忧,那他就不会去怀疑周围的一切?或者说从不怀疑么?

但鲁迅先生并未止于“怀疑者”这个角色。他在怀疑的基础上,开始理性思考,并行动起来。他怀疑国民的劣根性,并未因此跌入单纯批判的泥潭里,而是开展创作,筹办各类文艺期刊,支持各类文艺团体,去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怀疑者的鲁迅,并不是时刻都在进步。他也有过苦闷,也有过彷徨。但同样在这样的苦闷与彷徨里,他像一匹孤独的狼,舔干精神上的伤口,又开始战斗,去怀疑周遭的世界。

鲁迅的伟大,不止于他“怀疑者”的身份;更体现在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文艺建设能力。

除了怀疑,我们还需要理性建设与世界温柔以待

在部分青年的观念里,认为鲁迅先生几乎就是民国最大的“愤青”,甚至拿他作为自己不思进取,一味“喷”的挡箭牌。这种武断源于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缺乏全面了解。

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这些言论活脱脱地刻画出一名怀疑者的姿态。民元肇始,还是有那么多的革命党、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他们也曾是旧制度的怀疑者,更是旧制度的破坏者,新社会的建设者。

从这种思想轨迹上看,鲁迅先生和当时的青年们不自觉的在同一条跑道上相遇了。他被尊为“青年导师”,不管是真授,还是客套。至少说明鲁迅和众多的青年是同路人。

这种“同路人”的身份,并不单纯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批评旧社会、旧制度、封建思想上达成的某种默契,更是基于对此怀疑,理性批判基础上的重建行动力。

鲁迅给予我们如下启示:怀疑是我们的权力,我们可以去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也有批评的权力,但仅仅局限于批评和怀疑,我们仍无法前进。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怀疑者”之一,一直被国人所尊敬,所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中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期待。有人会说,你看看他所写的大多数文章,有哪些不是对旧中国一切社会现象的批评与批判。的确如此,这些都是因为“恨之切,爱之深”的缘故。

这正说明鲁迅充分认识到实际战斗的力量比单纯怀疑的重要性。这给予今日青年的借鉴则是,除了怀疑之外,我们还要致力于这个社会的建设和推动。

比起怀疑,我更相信一些简单的真理并身体力行

怀疑是健康社会每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度怀疑,或者说怀疑一切,这样很容易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比如,看到有人摔倒了无人敢扶,就开始怀疑世风日下;看到有人贪污盗窃,怀疑社会道德败坏;看到一切向钱看,就怀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要崩溃了。

我更愿意相信,有很多人不怕也毫无畏惧地伸出援手,因为他们内心有爱,有光,不怕闲言碎语,不怕乌云遮日;他们愿意为拨开乌云尽一份力。有很多人从事公益活动,不为名利,一坚持就是几年,他们也曾是怀疑者。

2006年,我从长沙辞职回武汉,和一些朋友们感慨武汉读书会活动比较少,我们也曾抱怨和怀疑过,但是,与其坐而论道式的怀疑与批评,还不如行动起来。2008年,我们筹办了一家民间读书会,一办就是8年,至今总共举办了500多期读书会,影响了这座城市里近万名年轻人。

我深知,抱怨和怀疑,丝毫改变不了什么。相反是痛定思痛之后的行动。当“怀疑”流俗为一些花边新闻的作料,异化为一种“标榜先锋”的态度、一种吸引眼球的噱头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繁杂纷扰背后的真相,并找到可以入手的缝隙去改变。

怀疑,意味着不迷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怀疑,意味着要科学取证,并作逻辑与常识上的推理,让缺乏证据和逻辑的事情无处遁形。

今年春节,网上疯传的“城市媳妇回江西农村夫家”的帖子,第一眼看到我就怀疑帖子的真实性,我愿意学鲁迅先生保持冷眼的旁观,不参与这种盲目的评论与转发。大凡真正了解农村父母的人都应该知道,帖子夸大代际差别,增加了地域矛盾的裂缝。事实上,证明了我的猜测,这个帖子就是某公司为了炒作而发布的。

至于现代的青年如何学习鲁迅,钱理群教授认为,一个人春风得意,对一切满意时,可能会拒绝鲁迅,只有当他对生活有怀疑,才可能是进入鲁迅的契机。“鲁迅提供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观照方式,当你对老师说的、电视说的开始怀疑,想追求另一种生活的时候,鲁迅可以给你提供一种参照。”

鲁迅先生的怀疑精神,就是给我的生活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系统。我也不会盲从或者迷信鲁迅,只是循着他的精神脉络,结合时代的特点,去生活,去工作。

责任编辑:赵涛

猜你喜欢
读书会鲁迅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拿出精神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鲁迅《自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