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苏
我愿学鲁迅,屹立着爱、屹立着恨
文-唐苏
他怕青年做无谓的牺牲,
怕青年睡着、昏着、躺着,
他恨使青年无谓牺牲的黑暗,
他还恨诱使青年沉睡、发昏、躺倒的虚伪。
鲁迅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个头脑里也充满了人生各种操心事、希望和苦恼的人。
在发现这一点之前,我甚至敢于瞧不起鲁迅,常常用不屑的语气说:“世界这么美,为什么到了他那里就一下子变黑暗了?他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哈,那就是我的少女时代,做着好的梦,爱听好的故事,平日里多是一副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不坏,但也不可爱。
直到八年前,一位女老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撕下了我那无根底的傲慢。她说:“如果你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鲁迅,你就没有资格批判鲁迅。”至今记得当时脸上、心上那火辣辣的感觉,一如小时候被黄蜂蛰后般疼痛。
就是在那节课上,我下定决心非去“认认真真地”读读鲁迅不可。可是,当其时赌气的成分居多,并没想过真会一口气读完《野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两地书》……后来,这些著作成了我的枕边书,成了我的精神粮,而鲁迅也成为了我最看重的作家之一。
鲁迅当然是一个战士。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他毅然选定了一条精神界战士的路。社会上所有的黑暗以及掩盖黑暗的行径,无论其力量来自何方,他都举起思想和文学的投枪使之颓然倒地。
但是,如果说起鲁迅的时候,总是像拿着个稀稀的筛子似的,只筛出他的投枪,而把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幸、煎熬和爱情全部筛掉,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批判者。对于这样的批判者,无论他多么尖锐地批判了所谓“国民劣根性”,我对他的看重都将是十分有限的。
所幸的是,鲁迅不是这样的战士。假如有人问我,鲁迅让你最受感动的精神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爱!
鲁迅自己是经历过煎熬、遭遇过虚无的。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接而父亲病逝,身为长子的他过早地当起了家,非但饱尝穷困,还受尽冷眼、奚落乃至侮辱。逃往异地求学,弃医从文,梦想以文艺改变国民愚弱的精神,然而却以失败告终。他接受了一段无性、无爱的包办婚姻,还要为自己和亲族的生计早晚奔波……
这些都使鲁迅很早就明白自己“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寂寞曾是那样的深重,痛苦曾是那样的剧烈,以至他曾用抄古碑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把自己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消灭到泥土里,将生命暗暗地消去作为唯一的愿望。
一天夜里,正在办《新青年》的钱玄同来到鲁迅住处,一边翻着鲁迅的古碑抄本,一边质问:“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它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常常记起他与钱玄同的这段对话。如今,我北漂谋生,自己也经验了一些人生的苦涩,再读起它,更是几乎落下泪来。
鲁迅自有他的确信,自有他的清醒,所以,当钱玄同提议他为《新青年》做点文章时,他说出了下面这一番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他最终还是答应钱玄同写文章了。为什么?他自己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跑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他不愿正追逐着新生的人们也经受自己当日的悲哀。因此,他无法板着一副冰冷的面目,或装出一张敷衍的嘴脸,也不愿声色俱厉地以自己之必无来折服对方。1918年答应给《新青年》写文章是这样,1925年为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中被开除的学生讨公道是这样,三十年代参与左翼文艺活动也是这样。
人们熟悉鲁迅的呐喊,熟悉那喊声的勇猛和犀利。然而,如果只听到这些,而听不到喊声背后对那些仍在人间或前驱、或挣扎、或发疯的猛士的深沉的慰藉,是不能真正认识鲁迅的。自己曾受了道不尽的凄苦,且仍然身在不幸之中,却还要振作起来给别人以慰藉,愿他们得着力量而不失掉希望,我认为,这就是爱。
更何况给出这慰藉常常不是摇摇笔、动动嘴就可以的,还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鲁迅为此就长期受到遭到来自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面的敌人的“围剿”,甚至于被视为“社会的异类”,到处碰头,弄得遍体鳞伤。然而,正是鲁迅自己拒绝了通往逍遥舒适的“好的世界”的路,而选择肩负起时代黑暗的闸门,承受严冬凛冽的狂风。他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那么,鲁迅怕什么呢?他怕已生的和将生的中国青年,继续或如他般辛苦辗转地生活,或如闰土般辛苦麻木地生活,又或如别的一些人那样辛苦恣睢地生活,而且大家又隔膜起来,甚至于相互又摆起了人肉的筵席,却并不感到悲哀。
或许因为自己也是青年的缘故,所以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我尤其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爱。对于青年,不但是他同时代的青年,也包括他之后的青年,他都希望他们在生活中少一些不必要的牺牲,而多一些合理的幸福。
他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所以,他在希望渺茫的境地中仍然愿意努力,而且认真地努力,一路地走到了底。我认为,这就是鲁迅精神的根柢,也是鲁迅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抵达并感动我的原因所在。
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体验到鲁迅的“立人”思想的。鲁迅清楚自己终将是要死的,同时代的猛士们也终将是要死的。除非使青年自己能够独立于人间,自己能够执着追求、坚韧努力和相互慰藉,否则世界哪怕换了天地,生活也还将是老样子。所以,在怕青年做了无谓的牺牲外,他还怕青年睡着、昏着、躺着;在恨使青年做了无谓的牺牲的黑暗外,他还恨诱使青年沉睡、发昏、躺倒的虚伪。
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感受。通过这感受,我听到鲁迅的声音传来,撼动我的心灵,给我以力量和启迪。是呀,我们正是青年的时候,何妨激情慷慨、意气风发。正如鲁迅所说,我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我们应该相信,终有一日鲁迅所希望的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会有的!
你说我天真也罢,幼稚也罢。我愿意迎接更大的苦涩和虚无。我愿意在行进的路上亲吻自己的将被打击得粗暴的灵魂。我愿意像鲁迅一样做个屹立着爱、屹立着恨的人。
责任编辑:浮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