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背后的群体性狂热

2016-10-27 02:42廖廖
中国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王宝强八卦言论

文-廖廖



娱乐八卦背后的群体性狂热

文-廖廖

关于王宝强离婚,

解读多集中在婚姻、爱情的视角,

或者表达对“网络暴民”的谴责。

或许我们可以

从社会学的角度

来解读一下事件背后民粹主义的狂热、

精英与底层的分裂……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比如白领的工资不仅包括体力和智力劳动,老板让你无端受气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再比如明星的工作,不仅是歌舞和表演,私生活的曝光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明星不可能要求粉丝一边热情地给你埋单,一边“理性”地让你拥有私生活。但是这次“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粉丝们显然已经越界了。

“王宝强离婚”与前不久的赵薇事件一样,已经远远超出了娱乐八卦的范畴,狂热的粉丝也不再是围观者,而成为热点事件的参与者,并且左右着事件的发展。用“娱乐至死”来解读粉丝对“王宝强事件”的关注显然过于简单。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娱乐圈风波,首先表达的是大众渴望发声的渴望。互联网平台也让每个人都能够关注公共事件和拥有发声的渠道,但是大众除了娱乐新闻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自由表达意见的话题,因此只能在明星八卦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表达的欲望。

虽然极度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遇到一个“安全又正确”的话题并不容易。平时的许多公共话题,要么被限制表达意见,要么就是自己的声音无法成为主流,而这次“捍卫传统道德”的价值判断是如此简单和光明正大,于是成为引爆点。

当人们以狂热的姿态来围观某个焦点事件的时候,他们不仅感到自由表达的快感,个人也在狂热的群体中找到认同感、存在感。群体的狂热让置身其中的个人能够逃离自我和现实,暂时忘记自己除了娱乐八卦之外,根本没有其它发言空间的卑微与无奈。

当一个人每天重复着平凡、单调又无聊的生活,他们就会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时他们需要融入一个群体,以摆脱自身的无力感。这些积极投身狂热群体的失意者,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平凡生活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和寻求重生,只有把自己融入某个群体当中,整齐划一的声音和行动才能够让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

当人们在王宝强事件中扮演“道德捍卫者”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平庸生活的失败者,而成为高高在上的批判者。同时,他们也用各种恶搞段子在倒霉的明星身上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和智力上的胜利,这个过程让人们沉醉不已。

这些卫道士其实并不道德,他们在“捍卫道德”的同时,也在窥探他人隐私、传播假信息、诅咒和威胁当事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只是借一个事件来引爆自己的狂热,至于这个事件是王宝强离婚或者反日游行,其实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群体运动中可以暂时摆脱无聊乏味的个人生活,在群体狂热中寻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与正确性,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越是沉浸其中,个人的落寞感、失败感就越少,“正义的声音”掩盖了个人的平庸与失意。

此种针对马宋的怨恨和围攻,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存在。围攻谩骂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憎恨或供给有道德瑕疵的人(甚至他们自己就是道德瑕疵者),他们可以无视朋友的小三,也没听说过哪个贪腐官员被身边的人鄙视,或者朋友会打他一顿。但是人们可以在网络用语言暴力围攻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人。不是因为人们有意于维护道德,而是因为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之后,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当单独的个人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个人不必承担责任,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他的恐惧、同情、忧郁、自我都会消失,可以尽情地发泄自己的狂暴言论。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憎恨马蓉宋哲,每一天的社会新闻上都有许多远比他们更加不堪的人物,为何引不起我们的半点关注?说到底,恨意背后的羡慕嫉妒才是引爆点。自卑最容易转化为仇恨,当我们自己感觉比对手优越的时候,优越感会让我们同情对方、鄙视对方,而当我们心里认同对方的优越时,就会激发最大的恨意。我们不会恨一个比我们弱势的人,同情心和悲悯会抵消我们的恨意,但是对于一个比我们强势的人,我们却很容易发泄自己的恨意,这是所谓的“羡慕嫉妒恨”。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也有赖于憎恨,要维护一个狂热的群体,憎恨远比爱更加重要。相比起对王宝强的爱与同情,对马蓉和宋哲的憎恨,更加容易让人聚集在一起。

可以预见的是,这次事件并不会出现“逆转”,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当初围攻马宋的人会继续羞辱与谩骂。因为当人们开始伤害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不停地伤害他,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恶感和懊悔。人们不会因为伤害了“敌人”而减轻我们内心的恨意,相反,恨意会越来越浓厚。

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在许多公共事件中往往能够引领舆论方向,但是在王宝强事件中,狂热的粉丝是绝对的主角,所谓的“意见领袖”或“文化精英”无法左右大众的观感。

狂热粉丝的言论都是碎片化的留言,而文化评论的文章大都表达了对八卦娱乐等“低级趣味”的不屑,以及对粉丝围攻马蓉的语言暴力的鄙视。文化精英的此种不屑与蔑视,试图把粉丝的言论边缘化的观点,反而让他们的言论和行动都更加极端,也激化了反智、反精英的倾向。狂热的群体从最初对主角马宋的围攻,转化为攻击所有不同意他们的观点的人,甚至不表态支持他们的明星,都要被谩骂和威胁。

对权力掌控者来说,操纵与引导狂热的群体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好处是很容易把群众的热情从其他公共事件上引开,让他们把精力消耗在八卦娱乐上。危险在于这些疯狂地围攻“马宋”(而不是那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的群体将是群众运动的最佳工具。如果有一天,这股狂热又盲目的巨大力量不再满足于娱乐八卦,而是在别的方面上爆发出来,那将产生难以预料的结局。

从赵薇事件到王宝强离婚,这些引发了一浪接一浪的群体狂热的娱乐新闻背后,其实是中国互联网时代民粹主义的暗涌。此种无理性、无方向、无核心的民粹主义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到其他方面,成为群众运动的主要力量。

倘若要避免这一幕发生,简单的贬损或者放任自流都不是好方法。只有开放更多的言论空间,让人们可以在每一个领域都能自由发言,避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热点上,进而引发群体的狂热。其次,人们在诸多热点话题中的多元化观点的碰撞,也能让我们学会更加理性的表达与沟通。

责任编辑:赵涛

E-mail:543737921@qq.com

猜你喜欢
王宝强八卦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刘德华教王宝强洗手
伏羲创八卦
他们的言论
王宝强:好的婚姻让我脱胎换骨
王宝强离婚成了谁的狂欢——娱乐新闻引爆舆论背后的思考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