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深秋里,学校的银杏叶都成了金灿灿的,一片片地往下落,晃得人眼疼。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清末的时候有位大官,一心向善,总向穷人们施粥舍饭,整日里吃斋念佛,不理俗事。有回遍邀京中名厨,“重金悬赏”,看哪位能将素菜做得同肉食一般可口。为防止“作弊”,还不许自带原料,出入均要检查。可百密一疏啊,有位聪明的厨子事先熬好了一罐鸡汤,放了条毛巾在里面,把鸡汤的精华浸足了再拎出来晾干。比赛的时候搭在肩上当汗巾子混了进去。食材备好下锅时,不经意地把这毛巾往那沸水里一浸,鸡汤的鲜味立马融进菜里了。最后果真拔得头筹,那位大官吃了直叫好。有个“不识相”的小厮向那大官揭发了此事,却愣是领二十板子,把那大官的脸都气绿了。
有不少人觉得这大官是个伪善的“老狐狸”。于是呢,便把这段子当玩笑传了下来。
其实啊,但凡人心皆是如此。
古人云: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即无欲。然而又有几人真的无欲无求呢?
孟子曾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有四端:恻隐、羞恶、是非、恭敬。
人性本善啊!
乱世之中,施粥舍饭人性使然。之于“大官”,吃斋礼佛无非是让一颗凡心稍作寄托,而尝到了肉的鲜味,自然会以最快的速度隐入烟火红尘之中。这不是什么罪过,正如小依心里“死不瞑目”的鸽子,同桌不吃兔肉的“执着”,老师对于“怀了孕”的母田螺的“愧怼”……在那一瞬间爆发出来的一点点坚持和执着,是人性之于“恻隐”之心的回归。
这不是伪善啊!
前些年读《红楼》,总觉得黛玉矫情,哪来的流不尽的泪珠子呢?葬花时,黛玉可着劲儿哭了会儿。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花开花谢乃自然造化,何苦那样伤怀呢?
我读不懂黛玉啊!
记得和贾母及众姊妹游大观园的时候,黛玉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不喜李义山的诗,却只爱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黛玉究竟喜不喜义山的诗,我不知道。只觉得她是因着宝玉说荇叶渚的破荷叶可恨,应该拔了去才出此言的。这估计多少怀着些“恻隐”之心吧!
深秋里,学校的银杏叶都成了金灿灿的,一片片地往下落,晃得人眼疼。看着人一个个踏着它们过去,我心头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王国维有诗云: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总觉得花落了,还会再开,却忘了纵是开了千回,也再开不出当年的颜色了。
怪不得要葬花啊!
拈起一片我捡的银杏叶,想着黛玉葬花时候的万千情丝,该有一缕源于“恻隐”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