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处处皆数学

2016-10-26 07:50梁兆秀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华字母数学知识

梁兆秀

摘要:本文通过留心观察、用心转换、细心回放、精心探究这四个方面,证明了留心处处皆数学,并引导学生思考、捕捉、获取、积累数学知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有机地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留心观察——人民币中有数学

学生小华跟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小华在付钱时,忽然发现营业员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而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30元、40元、60元。妈妈说:“你动脑筋想想,妈妈相信你会明白的。”小华仔细地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2、5、10、20、50这六个数字,就可以随意组合成所需的数……”这个故事说明,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学生多留心、多思考,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二、用心转换——例题改成学生的事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出发”。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派16名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讲课时,笔者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名学生,请同学们算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算出了正确答案。书本上的数学与现实中的数学紧密相连,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细心回放——再现生活情景学数学

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情境呈现数学知识和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碰到的字母。

教师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字母吗?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1说:“电脑键盘上有字母。”

学生2说:“衣服商标上有字母M、S、L……”

教师问:“你知道这些字母的含义吗?”

学生2说:“M表示中号,S表示小号,L表示大号……”

教师说:“我也带来了一些字母。(投影)”

笔者从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字母讲起,使学生明白字母可表示大小、地方、数字等。教师只有让学生从多方面“找”数学、“想”数学,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精心探究——借助生活经验学数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当学习材料与生活体会相联系时,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数学才变得富有生命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探究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后,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我想划一块面积为24平方分米的玻璃台板,请你们想一想,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学生1说:“如果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长是8分米,宽是3分米。”

学生2说:“可以是长12分米,宽是2分米;或长是24分米,宽是1分米。”

学生3说:“后两种情况不可能,没有这样的玻璃台板,太长了。”

教师说:“同学们想得真不错。在判断长与宽的可能性时,还要考虑实际情况。”

接着,教师出示已打破的玻璃问:“现在你能确定它的长与宽吗?”

学生说:“量出宽,就可以知道长了。”

通过创造条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教学源于实践,归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华字母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猜谜连字母等
字母派对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诚实汤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照相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巧排字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