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思辨合一的高效数学课堂

2016-10-26 17:15周小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间隔三角形情境

周小英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是聚焦思辨的沃土,那么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主阵地。

思辨的数学课堂,必须是“身临其境”的课堂,让学生融入所学的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思辨的数学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的数学课堂,必须是“思学合一”的课堂,在注重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辨,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恰当、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至关重要。

通常,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四种形式,即形象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和激励情境。如在教学《植树》时,教师可随机抽取一列学生参与情境创设:“请这一列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学生站起来,两位学生之间隔了一张桌子,这就产生了一个‘空,我们把这个‘空叫做间隔。(板书:间隔)”然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①两位学生之间产生1个间隔,那三位学生之间产生几个间隔?四位学生呢?②这一列共有几位学生,一共能产生几个间隔?③我们班上有多少位学生?如果全班学生排成一列,能产生多少间隔?”在创设教学情境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教师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出“间隔”这一概念,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此外,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形象感知间隔的意义,初步感受间隔和间隔数的联系和区别,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新问题角度,体验思辨过程

俗话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能使学生触景生思,思有所得。因此,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争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汇报当天预习的结果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①在描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哪一类三角形的定义比较特殊?②可否这样说:“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为什么?”③只需要说明其中一个角,我们就能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个角有什么特殊性吗?④你能否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决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别关键要看第三个角。在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还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不断的思辨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到“异峰迭起却又满途芬芳”的探究乐趣。

三、创新训练模式,培养思辨技能

1.课前预习,开展思辨式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作用于生活。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掌握多学科的阅读能力,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人们的阅读能力已经不局限于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有始有终地落实课前预习。预习始于提纲挈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点”是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线”是指学生列出的问题主线,包括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面”是指预习成果。

预习结果作用于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在问题主线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辩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教师可让学生代表汇报预习成果,交流学习体会;其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纳,达成共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敢问、敢想、敢议、敢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燃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以前学过的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有尖尖的顶点,而现在的平角、周角的顶点都看不到?②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为什么周角没有张口,它也大?③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在中间加了一个点,对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在预习时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问题相继抛出,立即引发学生的思辨热潮。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补充了教学内容,充分说明了教育的本质并非传授。

2.课外活动,展示思辨式成果

教师开展多形式的趣味数学活动,学生可运用学生平时阅读和积累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广泛开展“感受数学文化”的主题阅读活动。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开展“数学故事会” “数学寻宝大比拼”;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开展“数学绕口令” “数学智力竞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开展“巧算24点”“数学日记写什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开展“脑力体操大比拼”“心算星级赛”;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开展“数学家的故事”“身边的小数报、生活的好朋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开展“相约在数学王国”“数学手抄报”等。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成果展示周”活动。如在每个班级中开辟“数学角”,以展示学生的数学阅读作品,或者鼓励学生自排自演数学小品、数学相声、数学故事、数学儿歌等,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数学趣味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促使师生有效吸收了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

总而言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思辨的课堂,是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和数学应用的课堂,是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课堂。通过学生的课堂辩论,能激励学生辨前积极准备,辨中升华思辨能力,辨后反思经验教训,从而督促学生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邮政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间隔三角形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间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