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清教运动衰亡原因探微*

2016-10-26 00:53邵政达姜守明
学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治化英国运动

邵政达 姜守明



英国清教运动衰亡原因探微*

邵政达姜守明

内容提要清教主义产生于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后期,清教分离派脱离国教会,清教运动兴起。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后,清教运动形成高潮,并直接推动了英国革命的进程。但在复辟时期,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突然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清教的激进主张和政治化倾向不再适应革命后英国寻求政治妥协的现实需要;二是清教的分裂与内斗,大大削弱了清教的整体力量,给王党等外部势力分化瓦解清教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复辟时期议会与君主实行的宗教政策沉重打击了清教运动。总之,清教运动的衰亡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清教运动衰亡英国

国外学界对清教运动的研究起步较早,以英美学者为主,其主要的关注点,一是集中于16、17世纪之交清教运动的兴起①,一是17世纪中期的高潮阶段,即“清教革命”期间的活动②。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柴惠庭的《英国清教》,对清教运动的发展做了基础性探讨③。对于清教运动在衰亡阶段的发展,学界鲜有专门成果问世。事实上,清教运动的衰亡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仅仅从外部进行解读,未能全面深入地阐释清教运动衰亡的本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提出一己之见,就教于方家。

激进的宗教主张与严峻现实的矛盾

清教思想是玛丽一世宗教迫害期间在逃往国外避难的新教改革家中形成的,代表人物如迈尔斯·科弗代尔、约翰·胡珀等人。他们目睹了加尔文、慈温利等人在欧陆的改革运动,针对英国宗教改革的保守性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主张。1558年后,通过“伊丽莎白的宗教和解”,④英国确立了安立甘宗的国教地位。但作为折中与妥协的产物,国教会的保守主义立场无法满足激进派改革的要求,后者坚持认为改革并未结束,并自诩为宗教改革“真正的继承者”⑤。他们提出清除国教会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要求,清教运动开始萌芽。16世纪80年代,清教徒中的激进派别“分离派”要求脱离国教,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但很快遭到女王镇压。不过,正如科林森指出的:“清教徒的故事没有停止,它将以一种更强大的姿态兴起”。⑥

17世纪初,伴随着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清教徒提出更激进的主张,并开启了清教政治化历程。内战爆发后,清教徒领导议会击败国王,并建立清教政权,清教主张越来越激进,政治化倾向也越来越强烈,逐渐背离了民众的时代诉求,因而逐渐丧失了其赖以发展壮大的民众基础和宗教运动的纯洁性,为其衰亡埋下了伏笔。

首先,人们渴望的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并没有实现,清教政权的宗教政策反而加剧了英国长期的宗教冲突。革命初期,威斯敏斯特宗教会议在长老派的控制下,通过了体现长老派思想的《公众礼拜指南》,以取代伊丽莎白时期较温和的《公祷书》,迈出了清教运动革命性的一步⑦。此后,宗教会议又制定一系列反映长老派思想的教理经典,如《威斯敏斯特信条》及《威斯敏斯特大教理问答》和《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等。斯珀尔指出,这些文件可以视为“英国加尔文传统的基准性文件”和长老派开展清教运动的“堡垒”。⑧但由于“传统的安立甘宗信仰已经深深扎根于英格兰大众文化之中”⑨,长老派领导的清教运动,因其教义的狭隘性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相反,长老派清教运动的支持者主要局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士、乡绅和城市精英分子”等少数人⑩,他们的激进主张与广大英格兰民众保守的宗教传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相较于长老派领导的清教运动,在共和国和护国主统治期间,独立派推行的“清教革命”更为激进,严重背离了人们对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渴望,使清教运动赖以成长壮大的民众基础逐渐丧失。总之,无论是长老派还是独立派领导的清教运动都是一场狭隘的清教革命,其极端性和激进性已经不再适应革命胜利后民众对信仰自由的时代要求,从而为其走向衰亡种下了恶果。

最后,宗教政治化在使清教运动丧失宗教纯洁性的同时,也沦为政治变革的牺牲品。英国革命胜利后,清教徒并没有团结一致肃清王党势力,巩固革命成果,相反,尤其是长老派和独立派,他们从宗教派别之争逐渐上升到政治党派之争,政治利益取代宗教信仰成为相互缠斗的主要目的。结果,独立派战胜了长老派和王党分子等政治势力,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介于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的护国主制。这不仅没有解决长期存在的宪政冲突,反而使英国陷入更复杂的宪政危机。至此,宗教运动的纯洁性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怀念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克伦威尔死后,在长老派和国内外的王党分子的支持下,查理二世复辟成功,清教运动随着清教政权的垮台而覆亡。

总之,清教思想的激进性及宗教政治化的特点是导致清教运动衰亡的重要因素。革命胜利后,进入高潮的清教运动没有及时做出适应形势变化的调整,其推行的宗教、社会与政治改造措施背离了宗教宽容、社会稳定及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清教运动逐渐丧失了民众基础,走向了时代发展的对立面,最终为时代所抛弃。

教派分裂与内部斗争带来的后果

清教徒自16世纪中期出现以来,虽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组织来领导清教运动。相反,他们因陷入两次分裂而大大削弱了自身力量,并成为葬送清教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教的两次分裂,其前因后果并不相同。第一次分裂(16世纪80年代)主要是基于宗教主张上的分歧,第二次分裂(17世纪40年代)除了宗教主张上的严重,还存在激烈的政治斗争。组织上的分裂对于清教运动的发展是致命的,不仅严重削弱了清教运动的力量,而且给敌视清教的势力瓦解这一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总之,革命期间,组织上的分裂使清教运动丧失了团结统一的助推力,其内部争斗又进一步瓦解了自身的战斗力,同时也给王党分子和国教徒等外部势力消灭清教运动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共和国时期还是护国公时期,清教运动都已彻底丧失原本的大众性和纯洁性,沦为少数独立派分子依赖政治和武力推行的极端主义运动。

来自复辟时期宗教政策的挑战

清教徒在思想和组织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促使清教运动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不过,给予清教运动以最后一击的是来自复辟时期严厉的宗教政策。

综合来看,复辟时期英国清教运动迅速衰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部原因来说,思想上,其激进性、严苛性及宗教政治化等特点,既是其走向高潮的动因,也成为高潮过后迅速衰亡的助力,并促使运动本身逐渐丧失了民众基础,走向了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组织上,在反抗专制王权和宗教压迫的斗争中,清教各派虽然曾经是联手采取行动的,但是,他们终究没能建立起稳固统一的体系,其内在的矛盾与派系争斗在内战结束后迅速激化,最终瓦解了运动。就外部原因来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分崩离析的清教运动遭到来自议会和王权的双重打击,又不得不转投到国教会领导下的新教联盟,放弃了清教理想。作为宗教和解的结果,清教运动的衰亡,标志着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绵延一个半世纪的宗教冲突(1634-1689)的结束。由此英国也实现了以新教徒为主体的民族团结,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创建最终完成。此后,以民族国家为载体,英国进入了内部现代化和外部扩张的崛起时代,并奠定了英帝国强盛的基础。

①主要有Patrick Collinson, The Elizabethan Puritan Movement, New York: Methuen, 1982; E. B. Hulber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and Puritanis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 1908; Christopher Hill, Society and Puritans in Pre-revolutionary Englan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

②主要有Christopher Hill, Puritanism and Revolution: Studies 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the 17th Century,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58; P. Miller & T. H. Johnson, The Puritan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William Hunt, The Puritan Moment: the Coming of the Revolution in an English Count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③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④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签署了重要的《至尊法》(Act of Supremacy, 1558)和《信仰划一法》(Act of Uniformity, 1558)等文件,实现了宗教和解。

⑤Nicholas Tyacke, “Introduction: Re-thinking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Nicholas Tyacke, ed., England’s Long Reformation 1500-1800, London: UCL Press, 1998, pp. 1-2.

⑥Patrick Collinson, The Elizabethan Puritan Movement, New York: Methuen, 1982, p. 432.

⑨John Coffey, Persecution and Toleration in Protestant England 1558-1689, Harlow: Longman, 2000, pp. 158-159.

⑩Ann Hughes, “Popular’ Presbyterianism in the 1640s and 1650s: the Cases of Thomas Edwards and Thomas Hall”, in Nicholas Tyacke, ed., England’s Long Reformation 1550-1800, London: UCL Press, 1988, p. 235.

〔责任编辑:吴明〕

邵政达,历史学博士,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大连,116200;姜守明,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7

*本文系邵政达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英国司法独立模式形成研究”(1603-1714)(项目号:15YJC770027)和姜守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17世纪英国宗教政策研究”(项目号:16BSS03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化英国运动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不正经运动范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