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梅,孙建枢,金细众
表皮生长因子改善微循环促进压疮修复的临床研究
许雪梅,孙建枢,金细众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压疮修复的机制,为压疮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5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采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溶液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压疮部位动态愈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液理化性质,并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表皮生长因子;压疮
局部组织(如皮肤、肌肉和骨骼等)长期受到压迫,会造成持续性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营养缺乏并出现溃烂坏死,从而出现压疮疾病[1]。皮肤压疮经常出现在康复治疗、护理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通性问题,它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了极多的医药、护理费用。表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小肽,能够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并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同时表皮生长因子能够调节蛋白酶类产物、胞外基质产物以及参与创面重塑等作用[2]。因此,表皮生长因子被广泛用于创面的修复和愈合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在压疮修复中对血液微循环的调控扔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探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压疮修复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利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压疮提供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且患者签署之情同意书后开展实施。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 月85例压疮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欧洲压疮专家组(EPUAP)压疮分级标准,入选Ⅱ~Ⅳ期并有清创指征的压疮,伤口创面大部分是在骶尾部、手部及坐骨结节处,压疮范围5cm×12cm~9cm×17cm。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66岁,平均(37.5±4.8)岁。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66岁,平均(36.2±5.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清创、止血,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对伤口反复清洗,除去伤口的污物,再以0.9%氯化钠注射液或抗生素溶液冲洗,然后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75%酒精)。对照组直接纱布包扎,观察组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溶液(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直接喷于伤口,覆盖无菌纱布,最后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充分均匀地喷湿纱布并包扎,并换药1次/d。
1.3检测指标
1.3.1压疮愈合率计算分别于治疗后第3、7、10和14天,用透明塑料片覆盖压疮部位,并用笔描画出压疮边缘,用剪刀沿边缘剪下塑料片,称质量,并按照1 cm2塑料片的质量,将其换算成相应面积。利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分析计算压疮愈合率(压疮愈合率=压疮面积/原压疮面积×100%)。
1.3.2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毛细血管密度测定:应用SIEMENS-X300型多普勒超声观察压疮区血流状态,将血流信号换算成最大血管密度暨每平方厘米内的血管个数。实验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血流灌注量的测定:采用瑞典Perimed公司制造的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LDF测定血流灌注量变化,实验操作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血浆黏度测定:使用YDA-IV型血浆黏度计检测。从抗凝管中取800 l全血,沿锥板壁缓缓加入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浆黏度值。
1.3.3血液理化性质测定pH值检测:应用pH值传感针检测治疗前后压疮部位组织的pH值(正常范围为7.28~7.35)。温度测定:采用美国Raytek公司RayngerRSTTM型号红外测温仪在每天同一时段内测量患者压疮中心温度与旁开5 cm正常皮肤温度。室温保持在24 ~26℃,实验操作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组织氧分压(PtiO2)测定:采用E5250型氧电极,测量压疮区氧分压,实验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压疮部位动态愈合率比较治疗后,两组压疮部位动态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压疮部位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毛细血管密度、血液灌注量及血浆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压疮部位中心温度、PtiO2和pH值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压疮中心温度、PtiO2与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压疮中心温度、PtiO2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高(均<0.05),治疗后pH值升高,恢复到正常值范围。见表3。
持续2 h70mmHg的压力会引起皮肤不可逆的损伤而产生压疮,并且压疮产生的时间与压力的大小呈负相关[3]。压疮多发生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截瘫、大面积烧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深度昏迷等人群。压疮不仅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更增加了对医药卫生资源的消耗。因此,压疮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压疮如得不到急时治疗,便会造成病情加重,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在3%~12%,其中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达到10%~25%,病死率增加6倍[4]。压疮作为伤害患者的常见因素使其称为了20世纪医疗消费最高的并发症之一[5]。所以,寻找合适的压疮治疗药物已成为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表皮生长因子于1962年被首次发现并命名,它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可影响多类细胞增殖的多肽[6]。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活化多种生物酶,促进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发生,促进了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转换及加快细胞新陈代谢效率,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和胶原组织的构建。加速溃疡面皮肤的形成,提高溃疡面的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7]。
本研究显示压疮患者接受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后,压疮部位治愈率增加,压疮面积逐渐减小,说明表皮生长因子对压疮具有治疗作用。表皮生长因子进入细胞后,激活了生物酶,促进了生化反应的发生,加快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了压疮的修复。本研究还发现表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压疮部位毛细血管的再生,同时提高了血液灌注量,降低血浆黏度,使压疮部位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表皮生长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使得毛细血管丰富度增加,提高了压疮部位的血液供应,为细胞的增殖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原料;为进一步验证表皮生长因子对血管微循环的改善,笔者检测了压疮部位血液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压疮部位PtiO2明显提高,pH值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压疮部位中心温度也明显升高。治疗前压疮部位极低的PtiO2值说明压疮区细胞内呼吸缺乏充足的氧气供应,造成ATP生成量减少,细胞代谢缓慢,出现严重的血液微循环障碍,积累的代谢废物造成组织pH低于正常值,出现酸中毒。当压疮区外用表皮生长因子后,由于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血液供应充足,使得压疮区PtiO2值迅速提高,为细胞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加快细胞内的物质代谢,体表温度的升高正是细胞代谢加快的结果。由于压疮区微循环障碍的改善,积累的酸性代谢产物随血液运出,组织pH值恢复到正常水平,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表1 压疮患者压疮部位动态愈合率%
表2 压疮部位组织毛细血管密度、血液灌注量和血浆黏度
表3 压疮部位中心温度、PtiO2和pH
[1]刘树红.22例褥疮病人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12,36(4):372.
[2]刘小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创面修复效果及肝肾功能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80-82.
[3]KimCM,YunIS,LeeDW,etal.Treatment of ischial pressure sores with both profunda femoris artery perforator flaps andmuscleflaps[J].Archivesofplasticsurgery,2014,41(4):387-393.
[4]张燕.对老年患者压疮研究的新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30(21):9.
[5]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9):788-789.
[6]金鹏.三维适形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肿瘤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 (3):427-429,432.
[7]TomasA,FutterCE,EdenER.EGFreceptor trafficking:consequences for signaling and cancer[J].Trends in cell biology,2014,24(1):26-34.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8.054
R452
A
1671-0800(2016)08-1080-02
2016-02-10
(本文编辑:吴迪汉)
325000浙江省温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许雪梅,Email:xuxuemei 8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