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及应对策略

2016-10-25 11:15张晓瑜刘晶晶杨丽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张晓瑜 刘晶晶 杨丽君

摘要:道德冲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化解道德冲突,事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两大方面。针对道德冲突的主客观原因,从提高道德实践智慧和净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对策建议;德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44-06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老人跌倒无人扶”等道德滑坡现象屡屡被曝光,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道德发展的关键是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而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基于真实生活的道德冲突及其化解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道德冲突及其教育意义

对道德冲突的研究古已有之,孟子就曾用“鱼和熊掌”、“生和义”的取舍关系生动地描述了人们面临的不同道德冲突。在现代社会,道德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统治阶级代表的特定社会向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个体原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在面对不同道德原则时,在选择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道德冲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恒久主题,任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都无法回避它或摆脱它,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因为陷入道德冲突而困惑、抱憾和痛苦。道德冲突的发生往往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冲突情境联系在一起,比如个体所扮演的身份角色单一性与社会角色多样性的冲突,个体所要遵循的道德理想唯一性与道德原则(准则)多重性的冲突,个体面临的道德要求统一性与时空环境条件特殊性的冲突,个体所产生的对预期利益要求复杂性与现实利益供给单一性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道德冲突的产生。

尽管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复杂多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冲突还是有迹可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若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道德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种较为典型的类型:一是道德焦虑。道德焦虑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方面陷入了冲突或困境,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认知水平的原因没有能力做出道德选择而所产生的焦虑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焦虑主要表现为生存竞争焦虑、身份认同焦虑和价值取舍焦虑。生存竞争焦虑是人们面对物质利益时,在靠辛勤劳动还是靠投机取巧甚至违纪违法获取财富的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身份认同焦虑是社会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由于对不同社会角色应履行不同的道德义务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价值取舍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复杂化、多元化和失序化的价值体系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焦虑感。二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情感方面陷入了无感或麻木的境地,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在道德情感上陷入了一种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本文开头所列诸种道德问题,均与道德冷漠有密切关系。三是道德从众。道德从众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受多数人行为的影响而失去自我,从而产生了一种随大流、盲目效仿别人的道德依赖行为和道德被动行为。这种道德行为心理模式极易被不良的社会势力所裹挟和绑架,并且产生集聚效应,对我国所倡导的社会公德行为构成严重的威胁。

从个体道德成长来看,个人必然会经历从道德不成熟、不完善到相对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说,道德冲突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内部动力,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试验田,除了正常的道德成长外,他们的道德发展还包括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如何适应新的道德要求、如何学会处理与城里人的关系等更为复杂的道德主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从乡村来到城市,体验着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由于地域变化、文化差异、经济落差、环境欠佳、家教缺位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面临着比城市儿童更多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这里的道德冲突是指在城市生活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道德问题或道德选择时与个体现有的道德水平产生矛盾,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并渗透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使其陷入两难境界。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的学习、生活中,既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也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成因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几个维度,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首先,我们自编了《关于小学生道德冲突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27个项目:第一部分共6个项目,用以调查有关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21个项目,选择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用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其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的抽样对象是金华市下辖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10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96.3%。样本分布详见表1:

其次,利用访谈法,对金华市浦江县新星小学、义乌市育才小学和义乌市曙光小学等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在思想品德问题上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现状分析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生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生观,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人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如表2所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以积极乐观为主。有78.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成功要靠努力学习获取,有63.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取工作和过上美好的生活,有51.6%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超过1/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这表明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并且富有社会责任感。调查表明,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上的道德冲突并不明显。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价值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价值观,指个人对客观事物(人、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个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是表现在个体上,每个人的价值观却各不相同。表3显示,当同学不肯借给自己贵重玩具时,大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还是能够克制自己,但还是有近1/4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给自己买贵重玩具,或想到要偷偷从同学那儿拿。在金钱观方面,有86.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做到买东西时主动归还多找的钱,但还有33名学生表示不会主动退还,甚至还有8人在被发现后也不愿归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有26.1%的学生表示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有63.5%的学生选择了以班级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据调查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总体表现良好,有少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尤其是金钱观和集体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道德冲突现象。

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规范方面的道德冲突

行为规范,指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准则的总称及其行为表现。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行为规范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较多道德冲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上认同《品德与社会》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道德规范要求,但还是有40.0%的学生并不认为要遵守所有的规章制度。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学生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也是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中所期望得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志愿活动和朋友约定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仅有58.7%的学生会主动选择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66.3%的学生在面对踩踏草坪这样的校园不文明现象时表示不会主动去制止。访谈教师得知,很少会有学生去制止其他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更多的学生是漠视校园里不文明现象的。在自身学习和帮助同学相冲突的情境下,只有39.4%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落后的同学。当玩耍和责任产生冲突时,仅仅有29.4%的学生会选择履行职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调查数据显示,69.7%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自己不能严格遵守城市的规定。访谈教师得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都会随地乱扔垃圾,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没有很好地遵守城市的规定。总体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道德行为规范上的问题较多,道德冲突表现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个体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这种冲突存在于亲属、师生、朋友、同学等不同的关系中。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处理好友谊与学校文明公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班级公共财产受到破坏时,有71.7%的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说出真相,但还是有28.3%的学生会为了朋友隐瞒教师。当教师对自己的误解和自己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冲突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仅仅只有40.0%的学生能够向教师说明原因,几乎一半的学生并不信任教师。小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处理体谅父母与满足自己需求的冲突上表现得还不够成熟,有59.4%的学生表示能够体谅父母,但也有31.0%的学生将不再向父母诉说委屈。调查数据显示,仅仅只有49.4%的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访谈教师得知,学生因为互相辱骂而打架的行为时常发生。这说明在面对侮辱性的语言时,几乎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在崇拜偶像做错事与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谅解并继续崇拜和尊敬。从以上种种数据上可以看出,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分析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冲突,也缺乏解决这些冲突的有效策略。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原因探寻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层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不是那么突出,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取向。这主要是因为,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部分问题只能引发被调查者的虚拟性道德冲突,被调查者自身一般不会牵涉其中,他们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所以在回答时会迎合主流价值思想而规避真实而不良的想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行为活动层面,所设大部分情境是学生经常会碰到的真实道德冲突问题,作为当事者或利益关涉者,学生会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态度表露出来,道德冲突现象相对比较突出。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课题组所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年龄集中于10至12岁,处于青春期初期,这时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封闭性、自制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阶段,道德认识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经常出现反复,还很不稳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判断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容易产生道德从众心理,他们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过于看重友谊,容易意气用事,他们的自尊心强但耐挫力却较弱……这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易形成道德冲突。

另一方面,除了样本的年龄原因之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所暴露的这些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还是多方面客观因素导致的。从家庭因素看,由于经济情况较差,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工作压力大,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行为习惯较差,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普遍存在教育子女不当的现象。从学校教育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浮于表面,实效性差;学校德育活动重复率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空洞,道德期望过高;学校的校纪校规过于死板,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的弹性制度设计;教师对跟班随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注,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形成,各种形式的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道德乱象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带来了困惑。而且,作为外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会地位相较于城市学生来说较低,在城市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带着外地口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小超市购买物品,经常会受到营业员的“监视”;有些服装店也拒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试穿衣服……这些不公平待遇,容易对青春初期的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扭曲他们的世界观,导致道德冲突的产生。

三、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对道德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还是比较剧烈的,基于道德冲突的归因分析,下面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就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提一些对策建议。

(一)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化解冲突的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化解道德冲突的内在力量来自于个体所具备的道德素养。这里所谓的道德素养,不仅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所形成的一般道德素养,还包括面临道德冲突时所要具备的“道德实践智慧”,道德实践智慧是个体在碰到各种道德冲突时能正确面对、及时化解、反思提高的综合道德素养。道德实践智慧并非天生,主要靠后天在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形成。具体而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要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看待道德冲突,明确意识到道德冲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且要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积极面对它、主动接受它,而不是被动逃避它。

第二,当道德冲突产生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道德冲突,考虑各种选择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分析自身行为与学校规定、社会规则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来矫正自身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选择方向,及时化解道德冲突。

第三,当道德冲突化解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这样做道德吗?还有更好的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吗?下次碰到类似的事情我该如何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反思和总结,学会在不断深人的批判和剖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实践智慧。

(二)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外部环境,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个体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面对道德冲突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在真实的道德活动或教育活动中,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道德冲突才会发生。所以,除了激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外,我们还必须净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

从家庭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用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促进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加强亲子沟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此外,还要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从学校来看,要革新道德教育观念,直面道德冲突的长期性这一客观现实;调整道德教育目标,由知识化、理想化、统一化目标为主转向重视生活化、行为化、个别化目标;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解决的过程体验和事后反思;在德育方式上,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加强实践性作业的环节;在德育途径上,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拓宽隐形德育、校内外结合等德育渠道。

从社会来看,要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全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道德成长的关注。政府有关组织或机构要联合学校开展专题的教育活动,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机会了解一些真实的道德冲突,例如“小悦悦”事件、“范跑跑”事件、救人教师张丽莉等,体会不同道德事件背后存在的道德冲突,知道要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Moral conflict is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re confronted with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moral growth. Moral conflict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codes of conduc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imed a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moral conflict,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practice wisdom and purific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solve the moral conflict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further raising their levels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moral conflict; countermeasures;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