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德 李雅萍
论传统节日的英语外宣
——以腊八节为例
张仲德李雅萍
传统节日在固定的时间集聚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沉淀和追求展现出来。一国传统节日的对外英语宣传不容忽视。本文以腊八节为例来管窥传统节日的外宣,发现当前的传统节日的英语传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没有深挖传统节日的内涵,缺少引起国外受众共鸣的内容。
传统节日 腊八节 外宣
传统节日是一国国民喜庆的日子,是聚元气、养精神的时刻,是锻造民族灵魂、弘扬民族文化的机会。当下,中国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着世界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也要了解中国,需要中国。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宣扬的重中之重;而传统节日是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结,是国家外宣的重镇。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外出不容乐观。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西方文化如水而至,中国踏上了现代化的步伐。多年来中国都在讲现代化,但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形成一种观念,要现代化就要抛弃传统文化的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错误地认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通常是很难做到跨文化传播的,从而去掉了汉民族文化内里所蕴含的许多精髓[1]。近二十年的文化沿革表明,中国人应该在自己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消解外来文化,中国人更应该积极地宣扬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寄居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并且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人们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凭吊先贤,追宗认祖,阖家团聚,旅游购物,品尝美食。传统节日以固定的时间集聚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沉淀和追求展现出来。探究传统节日的对外传播内容,是跨文化交际可不推卸的责任。同时,传统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由英语来完成,这不仅仅在于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世界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2],更在于以英语传播节日文化更能够使多数外国人接受,能够让它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存在形式和内涵。因此,审视以英语传播的传统节日的内容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然而,只有深谙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地传播它;只有对现有的传播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挑战。腊八节是一年节日的开端,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动人的传说,本文以腊八节的对外传播为例来管窥传统节日的外宣,以期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传统节日的对外传播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外传播,节日内容和传播形式。“对外传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与合作”。[2]此项定义明确提出了传播内容与“文化体系”密切相连。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已经走向成熟阶段,已经形成了6+3新闻网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级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六大中央级网站包括人民日报网络版、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英文)、中国国际广播台网站、中央电视台的英语网站和中国网,它们基本都依托原有传统媒体形成了对全球绝大地区的广播。当前,人类已经大步迈向以 “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媒体的个性化时代[3]。先进的通讯技术与传播媒介结合,将人类推向了信息风浪的顶端。
传媒力量的迅速增长对传播内容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但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我国对外的传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学者对六大中央级网站调查后认为目前我们对外宣传的内容还存在着国际新闻报道量的比重远大于国内新闻,国内和国际新闻都注重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报道,国内报道以正面和中性为主,国际报道以负面和中性为主[4]。该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英文新闻网站在各个层面的不足,但在具体的传播内容上并没有做出评价。李岩(2006)对人民网对外英文版中指出了原创稿件少,翻译质量不高等问题[5];贾丽,滕巧云(2007)从功能论的翻译异化处理指出对外传播英文稿件应该尽可能突出、传达中国文化特征,让英语读者感受到一种异域文化氛围,并令其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愿望[6];刘琛(2012)从跨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此文掷地有声地指出“历经五千年传承发展的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文化气质和众多与东西方文化接轨的元素”,这种元素必须是“灵动、活泼的”,必须“能够智慧地捕捉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融之处”[7]。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外传播逐步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走向深入,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当前,我们对国内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研究程度日趋提升;对国外宣传力度却明显不够。有对在华研究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状况的调查显示,外国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四大节日上,了解率达70%以上;而对重阳节、中元节、腊八节和二月二这些节日的了解却在20%及以下[8]。对华留学生对我们传统节日的了解尚且如此,对于从未涉足中国的外国人可想而知了。实际上,传统节日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尊重、期待和向往,它包含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共同元素,这一点从中国春节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传统节日的宣传不能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节日之间,“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9]。探究传统节日大小无论,关键在于要探究出节日的内涵,避免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而挖掘出节日所呈现的共同元素来吸引、打动外国读者。
每年的腊八节来临时候,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日报还有新华网等都要做相应的报道,但是对于整个节日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策划,报道的内容都是介绍节日到来的时间,喝腊八粥以及节日的来源。
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关于腊八节的英语报道:
The Laba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last lunar month,and it marks the traditional start of celebrations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On this day,Chinese people eat Laba Rice Porridge.La means the 12th lunar month and ba means eight…The Laba Festival has a history of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in China.The tradition originated from Indian Buddhism.Legend has it that Sakyamuni became a Buddhist under a banya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http://english.cntv.cn/20120101/116216.shtml)
腊八节是在每年阴历十二月的第八天,它是庆祝传统中国新年的开始。这一天,人们吃腊八米粥。“腊”意思是阴历十二月,“八”意思是第八天……腊八节在中国有一千多年历史,来源于印度,传说释迦摩尼这天在菩提树下悟道。
来自《中国日报》的英语报道:
Laba Festival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elude to Spring Festival,as is celebrate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It also marks the day on which Sakyauni,the founder of Buddhism,reached enlightenment and became immortal.
Laba porridge is made from a base of rice congee and contains eight different ingredients which range from beans,dried fruit,carrots and white radish to lotus seeds and nuts.The congee is eaten to give thanks for a good harvest and to wish for good luck and health in the coming year.Many temples across China provide free porridge to the public on the day.(http://www.chinadaily.com.cn/m/yunnan/kunming/2016-01/20/)
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于阴历十二月的第八天得到庆贺,它也是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悟道和长生不老之日。
腊八粥以米做底料,包含了从各种豆子、干果、罗卜到莲子和坚果等八种原料。腊八粥预示来年丰收、好运和健康。中国的寺庙在这天也为公众施粥。
来自新华英文网的报道:
BEIJING,Jan.17,2016(Xinhua)——People get free Laba porridge at Yonghe Lama Temple in Beijing,capital of China,Jan.17,2016.The Laba Festival,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12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fell on Jan.17 this year.It′s customary on this day to eat a special Labaporridge,usually made with at least eight ingredients,representing people's prayers for harvest.Many temples have the tradition of offering porridge to the public.(Xinhua/Lyu Xun)
北京,2016/1/17(新华)2016年1月17日,人们在北京永和喇嘛寺会得到免费的腊八粥。这一天是阴历十二月的第八天,中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这天的习俗就是喝用八种原料熬成的独特的腊八粥,以对来年丰收的祈祷。这天,很多寺庙向公众布粥。
作为新闻媒体,对节日的报道已经形成一种惯例,以上的三家媒体对腊八节的报道都以一种声调陈述了腊八节的事实。然而,新闻媒体必须如实、准确、简洁、生动地反映节日的渊源和风俗习惯。在笔者所查阅的资料中,是这样描述腊八节的: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把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当时腊日并不固定……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 “佛成道节”[10]。
很明显,腊八节是中国习俗与佛教相结合的产物,但在英语报道中异常简略并且有错误的成分在里面;三则报道都没提及腊八节在中国的历史起源。腊八节首先是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农神以感谢对当年丰收的庇护和来年丰收的祝愿。其次,腊八粥是素粥,它的成分包括: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镶、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最后,报道没有任何打动受众的亮点,特别是最后两则报道,用“give”和“eat”来表示“施粥”和“喝粥”,实际上,现在人们喝粥的人们都带着祈福的心情去的,应该用“enjoy”比较贴切。
从传统文化外宣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受众是外国人,我们报道的内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英语报道是国外接触中国文化受众最重要的通道之一,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是文化外宣的主战场。文化的外宣,特别是传统节日的外宣要做到细致入微,就要下足工夫。作家冰心在她的散文《腊八粥》中将腊八粥的做法、腊八节的来历以及对亲人的思念融为一体,如果将节日与这些精美散文链接,必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报道中或者作为网站的设置中,要挖掘节日中人们所追求的共同元素。腊八节反映了人们祭祀祖先、心怀感恩的情怀,突出了“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质维艰”的节俭理念。
语言是文化的媒介、载体,对外宣扬文化离不开语言。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考察传统节日的传播,不能越过英语这个门槛。传统节日的英译表达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审视广播电视对传统节日的英语播报,挖掘的它的内容,解析它的内涵,认真、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观察它,对于传统节日的对外宣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梁岩.中国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版社年版,第1页。
[3]张武桥,黄永林.移动互联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5):145-151.
[4]陈曙光.我国英文新闻网站在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六大中央级网站”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大学,2012.
[5]李岩.人民网英语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6]贾丽,滕巧云.从功能翻译角度解析对外传播英译策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2-97.
[7]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17-221,226.
[8]蔡燕.外国人中国传统节日认知与参与情况研究——以山东大学来华留学生为例[J].民俗研究,2015(4):148-160.
[9]《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李心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艺术百家,2012(3):1-4.
[10]武敬敏,编著.图解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142,159.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中国广播电视英语中本土文化元素表达研究”(项目序号:2013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仲德(1977-),男,甘肃白银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与英语教学;李雅萍(197-),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