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胸怀
——诸葛亮艺术形象浅析

2016-10-25 15:44文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魏延蜀汉胸怀

文汇

铜陵市第三中学

诸葛亮的胸怀
——诸葛亮艺术形象浅析

文汇

铜陵市第三中学

诸葛亮心胸是宽广的。参与决策,联吴抗曹,不顾冷嘲热讽,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促进民族大融合。诸葛亮心胸是狭隘的。对李严、廖立、魏延等不怎么好使唤的人痛下狠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取舍,树立正确人生观,做“四有”新青年。

诸葛亮 人生观“四有”新青年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发明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他是公认的忠臣的楷模和智慧的化身。历朝历代对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志远”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不仅具有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匡宇宙之才,还具有大海般的博大胸怀。这集中体现在他能站在历史高度,正确把握战略全局,制定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而舌战群儒,则是他智慧、胆识和宽广胸怀的具体展现。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召四方,先后征服了吕布、刘表、袁绍、袁术等军阀,所到之处“望风归顺”。天下除曹操之外,只剩下刘备、孙权两股较大的政治力量。而刘备新败,退守江口。曹操大兵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如此恶劣的被动形势下,诸葛亮为扭转败局,和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战略。他又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加入抗曹联盟。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这是一场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是敏捷思维和胆识的对决。真可以说,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他以政治家的胸怀,纵横家的辩才,使其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这不仅需要超常的政治智慧,还需要如铁的意志和大海般的宽广胸怀。因为东吴谋士在诘难中,对诸葛亮不乏冷嘲热讽、羞辱甚至人身攻击。如东吴第一谋士张昭给诸葛亮当头一炮,首先发难,诘问诸葛亮:你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张昭此举,实际上就是指着鼻子骂诸葛亮吹牛、无能。言辞尖刻,观点咄咄逼人,着实厉害,李贽评此句说:“下得好毒手!”诸葛亮面对攻击,如果小肚鸡肠,如果“愤青”,任性地拂袖而去,那后果势必招致联吴抗曹以失败而告终,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踏成齑粉。而诸葛亮不恼不怒,不温不火,神态自若,攻防自如。以大鹏志千里,沉疴忌猛药而状物喻人,说明刘备必将取得最后胜利,只是需要时日而已。而后针锋相对,层层推进,用火烧博望、白河用水,使曹兵心惊胆战的事实,证明“自比管仲、乐毅”並非狂妄自大。而弃新野是因为庙小主动放弃,败当阳是刘备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不忍抛弃数十万赴义之民,不甘同败。接着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非比夸辩之徒,徒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人笑耳!”诸葛亮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用铁的事实令张昭不攻自破。而对其他谋士的诘问,诸葛亮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严厉呵斥,或反唇相讥……借力打力,直陈东吴谋士是没有实践经验的 “世之腐儒”,“小人之儒”,指他们只知寻章摘句,唯务雕虫,专攻汉墨,好古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村俗俚语,经史典籍,均被诸葛亮信手拈来,用来回击群儒的武器,直击群儒的痛处,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终使“虞翻不能对”,“步骘默默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以致众人“尽皆失色”……充分显示出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潇洒的风度,广博的学识和博大胸怀。诸葛亮在痛批群儒投降言论的同时,还巧妙地陈述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共同抗曹取胜的可能性,直接促成孙刘联盟,最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者的每项重大举措,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决策者的胆略和政治胸怀,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历史进程。正可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代贤相诸葛亮无疑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博大的政治胸怀。他在处理蛮王犯境时,就审时度势,选择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公元225年,在曹魏策动下,南方民族首领孟获起兵犯境。孟获虽颇晓兵法,作战也很勇敢,但远非蜀汉对手。诸葛亮只要派一员大将,即可平之。但孟获虽处蛮荒之地,可为人忠厚,在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威望,即使在汉族中,也有不少人敬佩他。如果单纯军事镇压,容易造成大军离去又复叛乱的局面。为一劳永逸,使南方长治久安,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和孟获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斗智斗勇的游戏。第一次交锋,诸葛亮正兵阳退,暗置两只伏兵前后夹攻,孟获不知就里,莽里莽撞地闯进伏击圈,生生被擒。孟获认定要被诸葛亮处死了,没想到诸葛亮亲自为他松綁,并将其放回。但一擒一纵易,七擒七纵难。擒与纵的过程,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诸葛亮虽足智多谋,却也是绞尽了脑汁,使足了手段。或利用激怒孟获副将,促使其将孟获捆绑送至汉营;或诱其劫寨,使其自投罗网;或识其诈降,就席拿住;或用假巨兽吓退其借兵木鹿大王的真兽……一路历尽艰险,涉泸水之毒,经哑泉、柔泉、黑泉、灭泉及桃花溪之恶,最后火烧藤甲,七擒孟获。在屡擒屡纵过程中,汉营将士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大军跋山涉水,深入不毛,吃尽千辛万苦,这样捉来放去的,简直像开玩笑似的。诸葛亮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以力服人,必有后患。当第七次擒住孟获后,诸葛亮有意再放孟获,让其招人马再决胜负。孟获深受感动,连忙跪下垂泪起誓:永感世恩,永不再反。诸葛亮以海纳百川的战略家的胸怀,攻心为上,以德服人的少数民族政策无疑获得巨大成功,不仅稳定了南方,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尊刘抑曹,把诸葛亮塑造为德才兼备、完美无缺、智慧超常且神通广大的人物,“状诸葛之智且近妖”。实际上,小说也写了诸葛亮心胸狭隘的一面,只是包裹在众多理由之中罢了。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得清楚的。诸葛亮对非常有才干但不怎么好使唤的人,常毫不留情,痛下狠手。李严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原来是刘璋管辖的成都“市长”。刘备入川后,归顺了刘备。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兵败,突击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刘备病重时,进一步任命李严为中都户,并命其“统内外军事”,使其成为和诸葛亮同等重要的托孤重臣。刘备重用李严,无论是出于掣肘、制约诸葛亮,还是为了平衡蜀汉集团内部益州、东州、荆州三股势力,都是希望诸葛亮、李严同舟共济、匡扶蜀汉。然而事与愿违,诸葛亮“擅权心烈”,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根本不能容忍旁人染指最高权力,更不能容忍李严和他平起平坐。两人明争暗斗,闹得水火不容。刘备一死,辅佐大臣李严就被边缘化了,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尚书令,只被授了一个光禄勋的虚衔,并被弃于远离权力中心的江州。导致像北伐那样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没有他李严这个“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说话的份。搁谁身上,都不会忍气吞声。最后,诸葛亮找了个军粮事件的借口,将李严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梓潼,成功地拔掉了这颗眼中钉。诸葛亮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他心胸狭隘,容不住人的具体体现。

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廖立身上。廖立少有才名,是和庞统齐名的谋士,是荆州地区可以委以重任的优秀人才。但廖立才高气傲,狂放不羁,对自己职位安排心怀不满。在刘备死后,公开抨击朝政、妄议同僚倒也罢了,可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权倾朝野的诸葛亮,讽刺诸葛亮不会用人,招致蜀汉日渐衰败,一天不如一天。诸葛亮闻听大怒,随即上表刘禅,将廖立贬为庶人,流放南中蛮荒之地。就这样,被诸葛亮自己称之为:“楚之良才”的廖立,被诸葛亮无情地踢出了政治权力中心。而诸葛亮对于魏延,则更是时时打压,处处限制。一见面,就指魏有反骨,要立斩魏延,给了魏延好一个下马威。古时候男子都是长发披肩,你诸葛亮也没透视眼,怎么一眼看到魏延脑后?与魏延同类型的降将,在蜀汉也有好几位,比如巩志。他们只是良禽择木而栖,说不上对原主公不忠不义。巩志因为是没有心机的张飞引荐的,不仅平安无事,还得到了量才录用;而魏延因为是眼中一直只有刘备而没有诸葛亮的关羽举荐的,诸葛亮怕关羽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极力打压魏延,不到万不得已,都不重用魏延。给魏延派的任务,也大都是诈败之类忍重而难立功的差事。对魏延献的计谋又多排斥而不予采纳。典型的是公元228年春,蜀军北伐,魏延提出由他亲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重镇长安……但诸葛亮以太过冒险严词拒绝了魏延奇袭长安的计谋,并坚持已见,出祈山,取陇右,虽取得暂时胜利,但紧接着因用人不当,遭至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以挥泪斩马谡而告终。诸葛亮对“祈禳借寿”失败也迁怒于魏延,以至于最后以魏延造反的名义,以遗嘱的形式取了魏延性命。严格地说,所谓的魏延“造反”,至多也只能算兵变,魏延只是欲夺回本属于他的大将军职位,并不是想推翻蜀汉,自己称帝。即使真的造反,也是诸葛亮逼的。由于诸葛亮心胸不广,对于有才能但不拘小节,又略事张扬的人才一概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直接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以致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最后使得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倾刻间土崩瓦解。

人无完人。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不是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那么简单、绝对。诸葛亮心胸既宽广,又狭隘,如此才更真实,更丰满。他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一贯正确。无论诸葛亮性格多矛盾,存在多少缺陷,都不影响他一代贤相和智慧化身的高大形象。他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彩的,鲜活的,因而也是最真实的。

实际上,诸葛亮心胸多么宽广又多么狭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从分析诸葛亮艺术形象中学会扬弃,学会取舍。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大局意识。内外兼修,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热爱祖国,践行社会公德,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猜你喜欢
魏延蜀汉胸怀
胸怀军旅梦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大赦”初探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原来如此
立刻·立即
立刻·立即:课桌上的“三八线”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