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涛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浅析彩墨在绘画中的应用
何如涛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绘画是与时俱进,与审美俱进,与时代俱进的艺术种类。而运用中国特色笔墨绘画的影响力不输于任何绘画,在那个急求改进的年代,在现在这个缤纷妖娆的年代,运用笔墨的绘画语言是画家们最能表达情感的选择。
时代性;表现形式;创作应用
20世纪20年代,中国各种思潮的涌入,画家们都在寻找着适合中国绘画发展的路口,中国画家高剑父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大门,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他的美术作品和思想都有明显的政治性。他“以艺救国”倡导的新中国画,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开创了岭南画派,而这种新型的绘画语言赋予了一个新的名称“彩墨画”。
而与高剑父同受康有为、梁启超观念影响的还有林风眠,“建设为全人类的艺术”是他倾向于民族大众的美术教育思想。同时他的“中西调和”理论使中国画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化,拥有时代性的道路。他通过不断的东摸西索,终于摸到了西画和国画的脉门,即中国画中的“意”和西方画中的“实”。林风眠认为艺术是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的特点,舍去任何一个都是失败的,在他的眼中,文人画失去了个性,跟丢了时代;西画则是缺少了中国独有的意蕴之美。
被国际艺坛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代表画家的吴冠中,在传统绘画中结合西方造型规律进行创作,使得画面更有了形式美,又不丢失我们自己的东方韵味。他的彩墨画是新时代的中国画,融合西方艺术形式和技巧,传统的中国画方式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蕴。创造出具有装饰艺术的彩墨风格,挣脱传统绘画骨法用笔的束缚,突出了色彩,在他的眼中,绘画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而是自己对现实的情感。
从彩墨山水的表现形式来看,对景写生是彩墨山水创作的主要途径,受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彩墨画运用了西方绘画中的三维空间结构、光色画法,弱化了传统笔墨方法的单一表现。彩墨山水不仅仅是色和墨的关系,构图上也不同于传统绘画,彩墨山水是走进人的社会氛围,呈现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个世界的情感。
曾在武剑飞的一本画集里看过一幅截山裁水的快意山水画小品,画的背景是整色调的水墨山水,而在画中心的房子却用纯度很高的红色来表现,房子前面是同样纯度的蓝色,这种画法是不被当时画坛所看好的,俗气不高雅,追问其原因,他自己却也说不明白,而这种感觉才是创作时最真实的感觉和追求,不受群众心理的影响,而只是挥洒自己对绘画的看法和感觉。在画法上很多还是传统的勾劈皴擦,但是构图上可以打乱原来的经典,成对角线的斜插,或者是突兀出来,这些或许违背了传统,但是这才是真实的。
当代画家徐惠泉,他的彩墨人物画,不同于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更注重色彩特质的表现。对他而言,彩墨画并不是一味追求浓重华丽的艺术效果,而是对色彩的性质、表现性、规律的挖掘。他的彩墨画都是强烈色块和刚劲的墨线组成,色块的变幻和墨线的穿插是形象塑造的手段,在人物环境的配置上显像出笔墨的韵味,他笔下的人物多是江南的妙龄女子,以灰暖的基调衬出了少女柔美的人体,形成了艳而不俗、色墨相融、清新典雅的情境。
从彩墨花鸟的表现形式来看,传统花鸟一度是文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载体,而彩墨画的出现是新时代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另一种变革,写意画在人的眼中永远都是那么独树一“枝”,单薄寡淡的画面,仿佛整棵树上只有那一枝是最美妙的,文人在绘画中寻找一种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丰富充实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极富渗透力的笔墨描绘花鸟的妖娆的姿态。
由彩墨画的三种表现形式来看,彩墨画和中国传统绘画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对绘画的理解主要不同在于笔墨和色彩上,彩墨画将色彩和笔墨看作了表达明暗的手段,这正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绘画将色彩和笔墨视作具有中国独特审美的表达方式,而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彩墨画更符合当今的审美要求。
在彩墨创作中色彩、时代性、个性、装饰性是必备的条件,彩墨的应用主要是在中国写意画里面,主要融合写意画的墨意和没骨画法,并且在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彩墨中的没骨画法是将表现对象与周围空间一起融入画中,改变绘画的空间结构,变成了具有真实感的色彩空间。
创作彩墨画要有装饰性,以便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绘画有表达感情的功能,但还有审美的功能,彩墨画注重夸张变形,高度的概括和简练,追求自由,追求色彩的象征性,追求“形式上的个性”,是形式的产物,不再是追求只管物象的体态,而是着重形式美的表现,强调人的主观想象、抽象和人脑中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运用省略、夸张、变形等手法,以美化为主要原则,追求理想的真实,引导人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放松的心态。
彩墨元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步伐和审美的需要,彩墨画是中国画的蜕变,是人们对艺术的又一种选择。
[1]吴冠中.吴冠中谈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3]杨天民.林风眠绘画的现代性思考[J].美术观察,2003(11).
J212
A
1005-5312(2016)05-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