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浅谈“凹凸画法”在唐朝的传播
赵旭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汉朝开创了通往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唐朝则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唐朝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繁荣,这是唐朝中原与西域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基础。中国的书画艺术属于线性艺术,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而唐朝时期“凹凸画法”通过丝绸之路正式传入到了中原地区,产生了一个新的画派即“凹凸画派”,这一画派使得中原地区画家以线条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手法产生了突破性变革,不仅在人物画方面而且波及到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其影响绵延至今。
尉迟乙僧;丝绸之路;唐朝;凹凸画
从汉朝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就把对西域的经营管理当做一项基本国策,公元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人的眼界引向了西方,由此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朝开创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唐朝的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工商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茂盛,唐朝政治上出现的大一统现象,为丝绸之路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域的绘画艺术才能通过丝绸之路对唐乃至以后绘画艺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才使得西域所特有的“凹凸画法”的绘画表现形式传入到中原地区,使中国画家惯用的线描表现形式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其影响延绵至今。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注重线条艺术。从美术史上来看,从秦汉之前的彩陶、青铜器艺术或秦汉之后出现的书法艺术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例证。南齐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曾提出过“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就是在强调用笔、注重线条的表现力。画面中的物像主要就是通过线条来组成的,线条就是一幅画的灵魂所在,决定了画面的成败。谢赫把“骨法用笔”放到了“气韵生动”的后面,不难看出他对线条重要性的认可。而凹凸画法的传入则把中国原有的线性艺术与西域地区绘画的明暗结合到了一起,丰富了中国古老的艺术表现方式。顾恺之、陆探微之前的画家在画人物画时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但已经不再起决定作用。
我国萧梁时期的画家张僧繇吸取了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这在当时引起了好多人的关注,以至于好多人把一乘寺称为“凹凸寺”。“凹凸画法”是盛行于公元6到7世纪的西域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表现方式,尉迟乙僧通过丝绸之路把这种特殊的绘画表现方式带入到了中原地区,最终形成了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凹凸画派。“凹凸画法”就是通过皴擦晕染使得绘画所表现的物象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视觉冲击力。由于西域人有着健美体魄和凹凸体型“凹凸画法”才适合西域人,而中原则仍然处在平涂、端正的表现方式上。在中国绘画史上,由于“破墨山水”的产生,随之而来的“立体感”也就被确立开来。破墨山水是王维的首创,用来表现山水的阴阳向背,如果要是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推理,也许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史实,那就是尉迟乙僧是在唐初(公元630年左右)来到了唐朝,而王维则是生活在盛唐(公元701—761年)之间,也就是说尉迟乙僧带来的“凹凸画法”要早于王维一百年左右,很可能王维是受到了尉迟乙僧的“凹凸画法”的影响。盛唐时期,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也受到了“凹凸画法”的影响,吴道子由物象的边缘而向中间由深到浅的着色,也使得物象具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他把铁线描变为炖菜条,运笔遒劲而圆润,傅彩淡雅,所绘人物衣袖、飘带有迎风起舞的动势,即“吴带当风”。经过长期的实践吴道子开创了唐朝绘画的巅峰局面。被“凹凸画法”所影响的画家也绝非吴道子一人,许多的中原画家也接受了这一绘画表现技法。明末时期以曾鲸为首的“波臣派”,与传统的人物画不大相同,虽说同样是用淡墨勾勒出轮廓,强调骨法用笔,但却不是用粉彩渲染,而是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变化,其中也不免看出凹凸法的影响。“凹凸画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长安,而且也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不仅改变了人物画的绘画风格,同时也影响到了山水画的变革。
总的来说,“凹凸画法”在刚刚传入时影响不大,但在唐朝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它在佛教艺术东传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没有一种文化是脱离其他文化而独自发展的,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的同时本民族的文化也不会消亡殆尽,而是使本民族的文化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拥有生机蓬勃的生命力。由尉迟乙僧带来的“凹凸画法”的表现技巧大大加强了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力的真实感,为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这也是尉迟乙僧能够登上唐代绘画艺术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王朝闻.中国美术史隋唐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0.
[3]蒋勋.写给大家的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K876.3
A
1005-5312(2016)05-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