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永,孙振业,王秀梅
(徐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4)
温室黄瓜长季节栽培包括嫁接育苗、多样化设施应用、膜下滴灌及相应的配套技术,达到了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的效果,具有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节本增效的显著特点,符合集约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背景下推广前景广阔。通过延长栽培季节,徐州地区黄瓜9月定植,一直采收至次年6月份,提高了黄瓜产量及品质,增产增效50%以上,促进黄瓜栽培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选用前期耐低温弱光、后期耐热,丰产性强,早熟,雌花节位低,前期产量高的德瑞特、金胚99、格瑞、津优5号、津优30号等品种。
越冬茬栽培的育苗适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采用白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
用3份未种过瓜菜的肥沃地表土与1份腐熟的有机肥混合拌匀,每立方米营养土再加入复合肥500 g、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80 g,过筛后装入营养钵即可。也可直接采用商品嫁接苗。
播前将黄瓜种子在阳光下曝晒3~5 h,然后将种子放入55 ℃的水中不停搅拌,一直到水温降至25 ℃,把种子淘洗干净,换上25 ℃的温水浸泡4~6 h,随后置于25 ℃左右的环境中催芽,待70%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白籽南瓜浸种水温可提高到60 ℃,浸泡时间8~10 h,催芽温度30 ℃。播前1 d苗床浇透底水。选晴天上午播种,播后黄瓜覆土1 cm、南瓜覆土2 cm为宜,苗床上覆盖地膜。
常规营养钵育苗苗期温度管理采用二高二低法。出苗前白天25~30 ℃,夜间18~20 ℃;出苗后至真叶平展期白天18~20 ℃,夜间10~12 ℃;第2真叶至3叶1心期白天25~28 ℃,夜间15~18 ℃;定植前白天15~20 ℃,夜间10~12 ℃。
长季节栽培必须采用嫁接法育苗,砧木选用黄瓜嫁接专用砧——白籽南瓜。
靠接法:黄瓜播后4~5 d,再播砧木,当黄瓜第1真叶半展开(13~14 d),砧木子叶平展时(9~11 d)为靠接最佳时期。插接则相反。
方法(以靠接为例):靠接时,先取出砧木的幼苗,用刀片将心叶(真叶)去掉,然后在子叶下面0.5~1 cm下刀,刀口与子叶方向垂直,按25~30°角向下斜切,深度不要超过下胚轴粗度的1/2,切好后暂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干净而湿润的垫布上。然后再取黄瓜苗,按与子叶平行的方向,在子叶下1~1.5 cm下刀,以45°角向上斜削,深度可达下胚轴粗度的2/3,在切好接口后将两棵幼苗的舌形切口互相嵌接好,并用嫁接夹(或事先剪好的干净的地膜条)进行固定,立即栽在育苗钵中,栽植时砧木的根在中央,黄瓜与它相距2~3 cm。摆好位置,填土埋根并进行浇水,浇水时不要触及切口。
嫁接苗管理:嫁接后,苗床立即盖小拱棚膜并遮阴保湿。前3 d,湿度保持在90%左右,温度保持白天24~26 ℃,夜间18~20 ℃。3 d之后,湿度保持在80%左右,温度保持白天22~28 ℃,夜间13~15 ℃。嫁接后3 d内不通风,每天换气1~2次;3 d后开始小通风,以后逐渐延长通风时间,加大通风量。嫁接后3 d用草帘等遮阴,早晚见弱光;4 d后逐渐见直射光,7 d后可去掉遮阴物。靠接法在栽植10 d后,对黄瓜断根。当黄瓜长至3~4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前低温炼苗。
注意事项:①砧木切口深度不超过1/2,若超过,易从髓腔部向下发生黄瓜不定根;②断根要彻底,且留一段空;③接穗深度应达2/3,且在子叶下1.5 cm内向上斜削,如太远,易产生不定根;④定植覆土不超过断根处。
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和生育阶段,一般采用全天3段温度管理法。即白天创造光合作用最适宜温度,25~28 ℃;上半夜创造适宜光合产物运输的温度,一般保持15~18 ℃,下半夜控制植物呼吸消耗,温度保持为11~13 ℃(花期12~15 ℃);坐瓜期白天25~30 ℃,夜间13~15 ℃,昼夜温差10~15 ℃为宜。
适宜光照强度2万~4万lx,1万lx以下生长不良,5万lx以上达光饱和点。冬季阴雨天气,应注意增补光照,减少落花现象发生。一般采用人工照明补光,反光幕和清洁棚膜增光。久阴突转晴天时,需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防止幼苗日灼或失水萎蔫,甚至死株。雌花与温光的关系:低温短日照有利雌花分化,一般夜温14~15 ℃,日照8 h,最利雌花分化。当夜温超过18 ℃,日照12 h以上,易于雄花分化,多结瓜。
长季节栽培蔬菜由于生长期长,对环境和肥水管理要求高,膜下滴灌技术可降低棚室湿度,实现肥水精确管理,从而达到控制生长的目的。膜下滴灌不仅节水节肥,还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定植后温度较高,要及时浇水,以促进根系生长。进入寒冷季节后适当控水控肥,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到10~12 d;春季气温回升后每隔4~5 d浇1次水。
黄瓜要注重平衡施肥,主要是做好氮磷钾的合理搭配,667 m2产黄瓜4 000~5 000 kg时,需纯氮10.4~13 kg、五氧化二磷6~15 kg、氧化钾14~15.7 kg。根据黄瓜的需肥量及吸肥规律施肥,具体方法是:定植前667 m2施有机肥5 000 kg;结瓜初期进行第1次追肥,667 m2需纯氮3~4 kg,氧化钾4~6 kg,折合48%高氮高钾复合肥15~20 kg+98%以上磷酸二氢钾2~3 kg;盛瓜初期进行第2次追肥,667 m2施纯氮3~4 kg,氧化钾5~6 kg,折合48%高氮高钾复合肥15~20 kg+98%以上磷酸二氢钾3 kg;盛瓜中期进行第3次追肥,667 m2施纯氮3~4 kg,氧化钾5~6 kg,折合48%高氮高钾复合肥15~20 kg+98%以上磷酸二氢钾3 kg。当发现有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时,可用相应的微肥按0.2%的浓度喷雾(硼肥浓度为0.1%)。每7~10 d喷施1次,喷施时间以晴天效果较好,若遇烈日应在下午3时后喷施。
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其浓度高低,直接影响到光合产物的多少。为此,在深冬季节,棚室内CO2严重不足时,应人为定期施放,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为防止有害气体氨气的产生,杜绝大量施用未经腐熟的畜禽粪便和追施易释放氨气的化学肥料,如碳铵等。
主要是夏季要进行高温消毒,杀菌洗盐。一般7-8月份将土壤耕翻后,667 m2施碎麦秸或稻草0.7~1 t,碳铵70 kg,与土壤混合后,浇足水,上盖薄膜,增温发酵,经15~20 d,最高温度可达70 ℃,能杀死土传病虫,并中和土壤盐碱,同时培肥地力。
通过表1,很容易判断出植株生长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株型。出现抑制株时,要尽快找到出现的原因,排除病虫草害影响后,要多浇水,施用速效N肥,提高棚室温度,促进植株生长。反之徒长时,要适当控水控肥,降低棚室温度。
表1 株型诊断与调控
当黄瓜长到一定高度后要进行落蔓,落蔓是温室大棚黄瓜延长生长期,实现长季节、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保证黄瓜优质高产的前提。
2.7.1 适时落蔓
当黄瓜植株生长点达2 m高时要及时落蔓。落蔓宜选择在晴暖午后进行,这时植株茎蔓含水量低,组织柔软,不易造成损伤。不要在含水量高的早晨、上午时分或浇水后进行落蔓,以免造成伤害,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7.2 落蔓方法
将缠绕在黄瓜茎蔓上的吊绳松下,顺势把茎蔓落于地面,忌硬拉硬拽。茎蔓要有秩序地向同一方向逐步盘绕于栽培垄的两侧。盘绕茎蔓时,要顺茎蔓的曲向把茎蔓盘起,不要硬盘或反方向盘绕,以避免折断茎蔓。开始落蔓的时候,茎蔓较细,间隔时间要短,绕圈要小。茎蔓长粗后,落蔓时间间隔可稍长些,绕圈大些,可一次性落盘茎蔓长的1/4。保持有叶的茎蔓距垄面15 cm左右,每株保持功能叶20片以上,株高0.8~1.5 m。
2.7.3 落蔓后管理
落蔓后应适当提高温度,以促进伤口愈合。及时喷施一些杀菌剂,防止植株染病。整枝落蔓后,茎蔓下部会生出侧枝,侧枝及老叶、病叶、黄叶等应及时摘除,保证主茎正常的营养供应,及减少病源虫源。
真菌:植株有霉、点、斑,如灰霉病。细菌:油渍状、烂臭,如角斑病。病毒:蕨叶、矮化、明脉、花叶,如花叶病、蕨叶病。
保护剂,植物感病之前使用,发病后使用无效。使用时要均匀覆盖在植株表面,能抑制孢子萌发或杀死孢子。如铜制剂,硫制剂。
治疗剂,发病后使用,药剂从植物表皮渗入植物体内,对病菌起抑制作用,杀死菌丝体或中和其分泌的毒素。内吸剂都是治疗剂,但有些不是内吸剂却能渗入植物组织(不能在体内输导),仍是治疗剂。如多菌灵、托布津等。
温室栽培黄瓜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角斑病、霜霉病,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和白粉虱。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除种子处理,加强栽培管理,降低温室内湿度外,可用以下药剂防治:白粉病可用成标翠贝1 000倍液,或40%的杜邦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喷雾防治;角斑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霜霉病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40%乙磷铝400倍液+2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
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粉虱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防治;潜叶蝇可用10%氯氰菊酯20~30 mL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