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摘 要]音乐因其特有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将音乐作为背景并和思想品德课堂结合起来,可使学生进入学习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巧妙结束课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实效。
[关键词]背景音乐 思想品德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77
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以其纯净之音使人愉悦,以其美妙的旋律让人感动,以其明快的节奏激发人的情感。”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为其他手段所不可代替。而背景音乐则能以其梦幻般的意境,优美的韵味,唤起人们的思绪,继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背景音乐,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单调、沉闷和乏味,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还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感染力和表现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精选背景音乐,进入学习模式
不同的器乐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心境,比如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钢琴对人有镇静和安抚的作用;民族乐器中的唢呐、古筝和琵琶,则扣人心弦,催人进步。由于思想品德课大部分集中在上午的第四节课和下午的第一、二节课,在这些时间段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宜集中且有疲倦感。因此,笔者总是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进入教室,在课前播放一些节奏欢快、曲调优美的背景音乐,如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葫芦丝曲《彩云追月》、钢琴曲《仲夏夜之梦》等,使学生振奋精神、激发活力。
二、妙用背景音乐,突出教学重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学生不具有浓烈的兴趣、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进行知识的传授,可能会取得暂时的实效,但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到学科的枯燥乏味。没有激情,没有动力,换来的只能是对学科的冷漠,这时想谈课堂的有效性,定是天方夜谭,自欺欺人。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为此,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笔者让学生欣赏古筝弹奏曲《高山流水》,听着清脆悦耳的天籁之音,笔者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材料。
材料一 古筝又名汉筝,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就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近年来,古筝爱好者逐年增加,仅在中国内地就有百万之众。因此古筝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
材料二 中华民族器乐是世界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激昂的唢呐、悠扬的竹笛,还是如歌如泣的古筝、琵琶和扬琴,都给人如痴如醉的感觉。其中尤其以古筝的清脆悦耳而极具中华民族特色。
然后,笔者针对这两个材料,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从材料一中,古筝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延续至今天,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2)通过材料二中提供的信息,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听着悠扬动听的古筝曲,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古装的侍女,娓娓而坐,用她们轻盈灵秀的双手,拨弄着琴弦。这时学生再回头浏览材料,问题的答案很快得出,重点被轻松突破。
三、善用背景音乐,巧妙结束课题
人常道:“编筐窝篓,贵在收口;描龙绣凤,贵在点睛。”说明良好的结尾,对上好一堂课是何等的重要。任何一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都离不开成功的结尾,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前预设的过程中,要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结课方式,以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实效,而音乐在其中正好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背景音乐来结尾,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突出主题。例如在2015年11月江苏省盐城中学举行的盐城市中学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来自于东台一中的徐菊红老师,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结尾:主题——思考在延续。“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和广度,而在于其深度和厚度;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其拥有什么,而在于其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我们每天在岁月里穿行,不正是用爱去感染人世间更多的美好吗?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在于奉献,贵在追求,重在贡献!”徐老师一边饱含感情地朗诵着,一边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作为背景音乐。伴随着柔美清新、空灵飘逸的音乐旋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徐老师所表达的深邃思想内涵,课堂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由此可见,运用背景音乐,将音乐的魅力和思想品德课堂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优化课堂内容,寓教于乐,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当然,背景音乐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选择,恰当地运用,千万不能将思想品德课变为音乐课,颠倒主次。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