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艳丽+韩正
摘要:微信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以微信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文章以近年来学界对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实证调研为参考,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考察了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依据,分析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从政府、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对消极影响做出对策分析,试图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有效引导,增强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11-03 收稿日期:2016-06-12
作者简介:孔艳丽(1991—),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韩 正(199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研究。
微信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据腾讯公司报道,微信从问世到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用户已经达到6亿之多,“用户在微信上的流量为所有应用中的最高,远高于微博、购物、地图等服务”。另外还有一组数据显示:“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此外,80%的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在使用微信。年龄方面,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这些数据表明,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非常普及,微信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微信中丰富多元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拟对微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依据、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一、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基于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微信在当前条件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等有益于增进对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关联的理解。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中“隐形教育”“寓教于境”的新方式,以及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让微信作为一种新载体成为可能。
1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理论依据
“思想宣传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灌输”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阐发了“灌输”的有关内容,“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列宁正式提出了“灌输理论”,即“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2]。当然,列宁所讲的“灌输”论并非不讲方法,列宁也提到“思想宣传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微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的宣传紧跟时代步伐,讲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充分利用自媒体,而微信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本质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的异化”的现象,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概念。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彻底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在微信的使用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评价,可以转载与分享,甚至发布文章,等等。微信的“交互性”“平等性”“安全性”等特点,以及“寓教于情”的方式、人文情感的渗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所传达的向真向善的情感,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日常。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载体的现代化,即运用最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载体”。[3]以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能体现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自主化的发展特点,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宣传形式的创新等。
2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现实依据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并且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的抵触也就愈强烈”。郑永廷先生曾指出:“所谓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微信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正式”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化解了以往“灌输”式的弊端,打破了“自身免疫效应”。微信借助渗透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产生影响,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另外,“文化载体通过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氛围,采取寓教于境的方式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微信通过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对话情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种单一的模式向一种平等开放的沟通参与的模式转化。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中,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微信上开展交流有时候比面对面交谈效果更佳。
微信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通过微信,大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增强,可以根据偏好关注不同类别的公众号,从而达到一种量身定制的效果。微信中丰富多元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我”,既节省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时间,又符合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微信可以完成朋友圈内的信息共享,由于微信朋友圈是一种熟人圈子,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互动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
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这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交流。通过微信互动,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对问题的看法,双方更深层次地了解彼此的生活状态,加深对彼此的好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就为在网络上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条件,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4]微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不仅使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收者,也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发布者。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分析
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对大学生的很多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1过度沉溺微信下的“危机四伏”
有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微信难以自拔,“在笔者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中显示,有1931%的同学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4945%的同学偶尔使用,3124%不使用,这就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有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5]。另外,有的学生沉溺于微信“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通过它们认识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就很容易构成一种所谓的“言论自由”,聊天内容大胆开放,充斥着一些肮脏暴力信息。沉溺于微信等社交软件,导致大学生精神不振、主体性迷失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
2微信犯罪时有发生
微信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学生的隐私安全,但是却分散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大学生在模拟的空间中容易放纵自我,而社会责任感下降很容易诱发微信犯罪。通过微信结交的思想品德不端正的人大部分来自微信“摇一摇”,这样很可能把厄运“摇到”自己身边。另外,一些不良微商充斥在微信圈内,他们向大学生推销高价仿真面膜和不健康的食品、卫生用品等,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消费权益。微信犯罪并不少见,在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紧对“微信犯罪”的安全教育。
3西方反华势力意识渗透下的“信仰危机”
不可否认,微信在给大学生带来眼花缭乱的信息的同时却也无时无刻不使大学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微信悄悄地宣传西方所谓的“人权主义”“自由民主”的思想,将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微信社交圈,久而久之,大学生会对西方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性,盲目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大学生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下,容易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淡薄,把“拜金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标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以及自身信仰造成冲击。
4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倾向
微信把人置于一个由符号构成的环境中,虽然很多的交际和谈话可以在微信上完成,但是从实质上来说却脱离了现实的生活。长此以往,大学生会陷入一个“没有现实的人际接触”的世界。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虚荣心,通过在微信群组或者朋友圈发送自己“包装的幸福”的生活记录,得到好友的“点赞”和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很容易形成一种虚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大学生习惯于在虚拟的微信中寻求慰藉,过度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产生恐慌和冷漠,最终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莫让微信成危信”——加强大学生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面对微信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和微信运营商、高校管理阶层和大学辅导员要担负起责任,应对微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监督能力,从而让微信更好地服务于自我的发展。另外,大学生面对微信上出现的“网络舆情”现象,应该积极发挥“微时代”的意见领袖的作用。
1政府和微信运营商对微信的监督和管理
在网络舆情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公共道德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将舆情向正确、健康的方向推进。
一方面,对微信运营商的监督是预防微信犯罪的有效方法,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微信运营商的资格审查力度,对运营商开发的微信软件和微信功能进行层层的检测,对微信运营商和使用者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管和制约。政府的做法对于净化微信圈内的信息、保障微信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微信运营商的自律也是保障微信信息安全的重要一环。微信运营商要及时查缺补漏,采取技术上的补救措施,当用户注册微信后就要及时地对用户进行微信安全教育,另外在一些可能有风险的微信功能使用上增加安全提示功能,如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摇一摇”和“漂流瓶”时,应出现类似于“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提示。另外,微信运营商应本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为眼前利益迷住双眼,诚信为本,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把微信推向更广泛的人群。
2高校管理层和辅导员对微信的创新管理和高效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全力动员教职工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6]首先,高校管理阶层可以建立多个微信公众号,比如校学生会、校团委、院学生会公众号,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学校和学院的公众号,及时接收到学校、学院的新闻动态,包括学校的放假时间、课程安排等,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其次,高校应该优化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一方面加强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信息来源于官方渠道;另一方面,应该提高推送信息的质量,发布信息的题目要醒目,并且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果有必要可以利用视频传播信息。最后,高校管理层应该开通网络安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微信安全知识普及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微信的使用方面,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对微信的运用和掌握,积极地利用微信与学生交流,建立班级微信群组,及时发布学院信息,以便学生参加学院会议或者商讨议题。另外,辅导员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学生发布的朋友圈的生活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处境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同样可以利用微信将课堂上的内容搬到微信上,使讲课内容图文声并茂,还可以开设微信德育课程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当代大学生从自身做起,让微信更好地服务于自己
第一,针对沉溺于微信的不良行为,大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的心理干预,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认识到这样做会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伤害,经常用一个姿势玩手机会对身体的发育和脊椎产生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原有的对微信的依赖,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逐渐克服依赖微信的行为习惯。注意力转移法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多看一些书,把玩微信的时间用来看书和运动。
第二,慎用“漂流瓶”“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大学生一旦进入微信“附近的人”的系统里,这种交好友的方式,一方面或许能够结交到好朋友,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危险。为了自身的安全,在与陌生人聊天时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另外,在与陌生人见面时,要提高警惕性,见面的地点应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在公共场所使用微信转账、红包时,要注意保护密码的安全,以防被周边人窃取。
第三,在关注微信公众号方面,应多多关注一些对自身学习和生活有益的账号,确保推送的信息有价值,如关注学校的讲座信息和学生会的公众号。
第四,在面对西方利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大学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思想,在自身获取信息多元性的同时,坚持主导性和多元性的统一,提高自身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策略所洗脑。
4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培养“微时代”的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者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微信由于其自由性和互动性,现已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社会热点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快速发酵。面对这种情形,辅导员应对错误的网络舆情的苗头加以疏导,如果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恶性的网络舆情,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处置。
大众传播学中有研究表明,信息和舆论的传播,并不是直接地进入大众的视野范围,“意见领袖”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所讲的“意见领袖”是“在网络领域具有舆论、言论、信息影响力的网民。这样的网民,或者是专家学者,或是各种明星,或是名人与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容易受到大众和媒体的跟风,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要找寻合适的“意见领袖”,比如可以在微信群内推选出自己的导师或者具有更高威望的家人、朋友成为自己的“意见领袖”,从而使自身不受网络舆情的困扰。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自媒体之一,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分发挥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管理和运用,消除不良影响等要求逐渐成为摆在国家、高校和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挑战,国家、高校、大学生应该迎难而上,化解危机,解决困难和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从各方面入手,更好地利用微信新载体,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中共中央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6—267.
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4.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