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伞对联

2016-10-24 03:49刘永加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繁体字知府上联

刘永加

炎热多雨的夏天,雨伞成了人们的最爱。据说,雨伞是木匠祖师爷鲁班夫人发明的。几千年来雨伞不仅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也形成了浓厚的伞文化,尤其是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伞对联,堪称国学中的奇葩。

在古代,“伞”字的繁体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古人常用这个繁体字的结构特点,想出了许多拆字“伞”联。

相传,宋代某知府闻知吕通判妻与妾沆瀣一气,怂恿夫君作奸犯科,鱼肉百姓,便对推官说:“三人为奸,二女皆从一女起”。言外之意,吕妻带头作乱,于是推官便吩咐,将吕妻拘传有司进行处罚。知府此联用的是“奸”字的繁体由三个“女”字组成的典故。吕通判得知消息后,连夜叩见知府,说:“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请求知府宽免其罪责。因为他不仅对得巧妙,拆“伞”字对“奸”,字,而且此联有奉承之意,知府大人很高兴,便训诫一番,放了他一马。

无独有偶,因拆“伞”字联得到赦免的在明代也有一例。据清代钱德苍《解人颐》载:当时的重臣杨溥小时候,地方官令其父服役,杨溥求免,而官员出了一个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如能对出,即可赦免。这位官员以为杨溥人小好欺。哪曾想才华横溢的杨溥立即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言下之意,要求上官法外施恩。据说此官见杨溥如此有才学,便免了其父差役。

与此联大同小异的“伞”联,在明代另有传说。明代《对类》载有一联:“四口同图,大口包藏小口;五人共伞,上人遮盖下人”。因为繁体字“图”由四个“口”和一个“十”组成。

清代汪升《评释古今巧对》也载:明代吴江知县,一次见吴县、长洲二县知县携两把官伞同轿出行,遂得一上联“二公并轿撑双伞,大小十人”,可是久久未能对出下联。后来,长沙府尹闻知,便以“一家造册分两图,内外八口”对上,十分恰当。

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还有许多趣味盎然的“伞”字联。据《解人颐》载:明代洪武进士解缙7岁时,随父出游,见一女子吹箫,父出上联让他对,“仙子吹箫,枯竹节边生玉笋”,聪明的解缙应声对道,“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这里的枯竹,指箫;玉笋,指女子之手;金莲,指女子之脚。此联真是天衣无缝。

明代文学家祝枝山,一天在画家沈周的院内与沈共赏荷花,祝枝山灵感来,出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沈即对道:“梁上蛛丝燕子帘。”其实,此联之上联,相传又出自明代画家唐寅之手。一日,唐寅见池中鱼儿在荷叶下游动,遂得一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他正在为下联犯难时,哪知一过路乞丐对道:“被里棉花虱子巢。”乞丐的对句虽不够文雅,却是他的切身体会,也算对上了。

清代的神童吴文之9岁时即善应对。一次,客人指画为题出上联:“画上行人,无雨无风常打伞。”文之当即对道:“屏间飞鸟,有朝有暮不归巢。”也堪称“伞”联的佳话。

古代伞店也常常张贴悬挂对联,很多伞联也是对仗工整,妙语不凡,流传下来的很多,如“霖雨春多哪怕乌云盖顶;长途夏热何愁烈日当头”“看我当头掌掩盖,赖君妙手护跳珠”“与客偕行宜晴宜雨,随身不厌可缩可伸”“一手撑天万里长空常掩日,双足踏地千行恶雨不淋头”。这些“伞”联极尽伞的特点和功用,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彰显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是雨伞店的广告词,常令顾客驻足欣赏。

(冯忠方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7月27日)

猜你喜欢
繁体字知府上联
哈哈镜
牛年春联集锦
济公传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