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陈翊斌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回归建筑本性
——用黑格尔的“人化”思想分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刘爽陈翊斌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人类创造出极大的物资财富,从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作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建筑领域,其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千城一面”的建筑现象,不少地方的建筑物与其环境格格不入,如何使得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使建筑的本性满足人的需求且与自然相和谐,实现“人与建筑一体化”是我们当下应当思考的问题。
“人化”思想;自然;建筑本性
1.对“人化”思想的解析。“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这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到的观点。“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是一个深刻的概念。黑格尔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在人化它的环境过程中,把他自身的意志、理念都体现在了被“人化”的自然中。人有一种本能,就是在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使他的意志得到实现和肯定。同时,自然在被“人化”之后,展现了人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他自己。从这一层面上讲,人不再是单纯的人,而是与自然界为一体的人了。①
2.由“人化”思想引申到建筑本性的探究。黑格尔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观点引申到建筑领域,就是探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是由人创造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的本性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且与自然相和谐,实现“人与建筑一体化”。
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思想正体现了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在阿尔托的众多建筑设计作品中,珊纳特赛罗市政厅被认为是极具影响力的。在这座建筑上,阿尔托将“回归乡土”、“回归建筑本性”思想运用其中,他使用了芬兰盛产的廉价红砖与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环保节约。完全取材于当地环境,体现了其对自然的保护态度。有人说这座红色的建筑被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显得十分孤寂,但这正式阿尔托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②,他对亡妻马尔肖的怀念之情完全倾注在了这座建筑当中。可以说当时的阿尔托与他的建筑是融为一体的。
1.“千城一面”的建筑世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依据自然形态建造了巢穴等居住建筑,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建造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形式,它们都能很好地体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关系,实现了人与环境的一体化。然而,现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用自己的活动证明着人的无所不能,成为掌控自然的主人③,人类改造自然活动带来的危及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日益鲜明的表现出来。现代社会中类似于阿尔托设计的那种既环保又充满情感的建筑越来越少,一座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这样的“水泥盒子”只能满足功能需求,它们像机器,冰冷单调又没有人情味。
2.现代建筑对自然的影响。首先,现代建筑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大片绿地被铲平,盖起单调的“水泥盒子”,这类建筑物不仅增加了能耗、加大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得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失去了如黑格尔所说的人与自然一体的关系,从而失去了建筑的本性。此外,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甚至大规模拆除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建筑,从而造成了地域建筑不断减少,地域文化缺失的现象,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的地域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3.现代建筑师的探索。基于建筑与自然出现矛盾的现状,不少现代设计师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他们希望建筑能回归其本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以赖特的“流水别墅”为例,这座建筑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典例。它坐落于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上,整座建筑依地形而建,完全顺应了自然。从外观上讲,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自然与人悠然共存的思想在这座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现代建筑成为主流的当代,我们应该以关注人体身心健康为主,不能盲目追随建筑风格潮流。同时还应该养成一种开放的设计观,它并不关注一定的风格形式,它是以自然法则和事物内在规律为设计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真正回归本性的建筑作品,应该来源于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就像阿尔托那样,设计反映自然与人互动的建筑与景观,实现其为使用者而设计的目的。④
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应该是达到一种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⑤现代反生态的建筑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自然已被破坏的当代,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建筑回归本性,恢复对大自然的敬意,毕竟自然才是我们人类的根。
注释: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208.
②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7-18.
③李泽厚.李泽厚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1.
④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04).
⑤朱志荣.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90,291.
X2;A811
A
1005-5312(2016)02-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