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丽卿
语文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文/林丽卿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标的新亮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意义。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呢?
2012年3月,课标修改组组长北大教授温儒敏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赵小雅访谈时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融为一体。”温教授为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寻找渗透点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基本载体,要根据渗透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材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特点,把文本内容与渗透教育内容的契合点作为渗透点。有的单元主题,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个要素,可以在这一单元的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实施渗透。如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人间真情”,《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专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围绕这一专题,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有的单元主题不一定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课文要区别对待,对能找到渗透点的课文,要进行渗透教育。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生感悟”,四篇课文中,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可以对学生进行时代精神教育。
在口语交际、作文教学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话题,可以进行渗透教育。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二十年后回故乡”的习作,第六单元的“你想和父母说的心里话”,爱家乡、孝父母,体现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培养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的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似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沾边,但我们可以有意识赋予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记一次辩论”为题,写一次辩论的经过, 教学时可以指定辩论的话题,如可以就“现在富裕了,还要节俭吗”组织辩论;第七单元写读后感可以要求阅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文章,然后写读后感;第八单元的写梗概,可作同样的处理。
应用渗透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情感发展特点,按照“潜入——内化——释放”循序渐进进行。
潜入——“熏陶感染”的第一层次。其要旨是将学生的无意识阅读转化为有意识阅读。这一层次的目标是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调动情绪意志,激发探究动机,进入体悟境界。教学的操作要领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明确阅读方向,创设阅读气氛,激发阅读动机;对课文做宏观指导,课前布置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预习为进入文本扫清障碍;从阅读中主动生成问题,为进入情感熏染的境界作准备。
内化——“熏陶感染”的第二层次。其要旨是:感受形象,体察情感。这一层次的目标是对文本展开审美阅读,并把艺术美内化为自身的“确切感受”。教学操作要领是:以教学目标统领学生,以理顺思路指引学生,以抓要点启发学生,以讲评赏析示范学生,以气氛渲染感化学生,以此促成群体性感悟和个体性感受的同步。
释放——“熏陶感染”的第三层次。其要旨是把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部的行为展现。这一层次的目标是对阅读教学中“熏陶感染”的效果进行真实的反馈,反馈学生的真实的个性体验。“释放”的操作要领主要在方法的选择上,答问是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释放”方式;此外,课堂共同体互助学习,相互聆听、表达、补充,学生间的口头交流或辩论,体验性的感情朗读,付诸笔端的文情抒发,都可以成为“熏染”的一种释放形式。
课外阅读是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可以在主题式扩展阅读与积累型扩展阅读中熏陶感染。
在主题型扩展阅读中渗透 主题型扩展阅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即课文表达的主旨进行拓展。可以在《同步阅读》读本中渗透,也可以在课外读物的扩展阅读中渗透。
一是《同步阅读》读本中的熏陶感染。阅读读本中同一主题的选文,可以有纵向拓展,就是寻找深化同一主题的选文阅读;有横向拓展,同一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不同表达方法的文章。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同步阅读》对应安排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四篇文章:《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充分发挥《同步阅读》主题式扩展阅读的作用,可以强化熏陶感染的效果。
二是课外读物的渗透。可以配合课文专题,介绍篇目或书目,然后让学生自己找文章找书阅读。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可以让学生找来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史实阅读,丰富对该专题的感性认识。
在积累型拓展中渗透 积累型拓展,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写作素材。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月是故乡明”,抒发爱国怀乡的情怀,可以出示一些爱国爱乡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读记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来有关名言警句交流。
学生课外练笔,也是积累性拓展渗透的有效形式。可以有意识围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的人和事、自己的感悟来表达。
总之,熏陶感染,要春风化雨,无时无处不在而又悄然不觉,在熏陶中沉淀,在熏陶中养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