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2016-10-24 06:29蔡朝晖
教育家 2016年36期
关键词:教学班课程体系学校

文/蔡朝晖

课程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文/蔡朝晖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创办于2004年,是温州市城区东部办学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寄宿制公立高中。建校之初,学校就开始了地方教材和活动课程的开发。2006年,根据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学校以大课程的理念整合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打通体育必修与选修界限,在体育课中实施选项走班教学。2008年以来,学校又率先减少必修课时,还时间给学生的改革。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学校强化了课改顶层设计,全员全科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同时进一步梳理了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了“1234510”课程模式,全面带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1”——围绕课程目标,定制一张个性课表

学校以“以文化人、恪勤日新”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勤勉精神、学术潜质和创新意识的现代高中生。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夯实基础、差异发展、鼓励冒尖的课程目标,致力构建三层次、七领域的立体课程体系,为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在学校,现在,你再也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统一课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依据学校选课指导进行自主选课。在遵循自主性、公平性、规范性等选课原则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涯规划、自身的条件等因素进入网上选课平台进行自主选课,课程管理中心最后确定学段课程安排,排定学生个性化课表。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权。

“2”——两种班级管理,两种走班形式

两种班级管理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普通高中开展走班教学乃大势所趋。为满足普通高中走班教学需要,学校制定了《龙湾中学走班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对学生常规管理为主的“行政班”与对学生学习管理为主的“教学班”两种班级管理模式。实行教师双岗制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确立教学班班主任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集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为一体的第一责任人。对教学班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与行政班班主任通力合作,信息互通,形成管理的互补。

两种走班形式 学校学生除早晚自修在固定的教室学习外,白天所有课程均实行“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即: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按“实验班、拓展班、创新班”三个层次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对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学科按“学考班、选考班”进行分类走班教学。分层分类走班教学遵循“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自主选择、动态调整、稳定均衡”的原则。

在教师配置与管理上,学校按照教师“自主选层(类)”的原则,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参考学生意向调查和教学业绩,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职业追求,自主选择任教层次(类别),学校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类别)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追求属于自己的卓越课堂。

“3”——三个层次的课程

基于学校课程建设与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学校为了更好体现学校的课程体系特色,以学校的校标和主雕塑——“日晷”标志为基础,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图。

日晷整体造型由基座、晷面、晷针三个部分组成。基座对应基础课程,晷面对应拓展课程,晷针对应提高性课程,共同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三个层次的课程互为联系、逐层渐进,形成了既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又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层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功能如下:

>>成长导师开展活动

基础课程——夯实基础 基础课程主要由国家课程与校本通识课程组成,其中国家课程指国家必修课程及学考要求的选修课程所要求的基础要求部分;校本通识课程指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学校学生所必须达到的基础素养要求。主要涵盖生命教育、健康生活、体艺一技、生涯规划、龙中文化等方面。基础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所在,通过完善教与学的关系,谋求适切的教学方式,保持并发扬必修课程高质量教学的传统,重在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必备素养。

拓展课程——差异发展 拓展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拓展性课程分为科学人文、志趣爱好、技能应用、实践活动等四类课程。

提高课程——鼓励冒尖 提高性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为今后大学专业学习或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的学术性课程,其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与创新能力。内容从学生的专业性向、职业期望出发,采用主题探究、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

“4”——课程建设四原则,成长导师四结合

课程建设四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共有4个原则,分别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成长导师四结合 为贯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常规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制订了《龙湾中学学生成长指导“四结合”制度》。“四结合”即首席导师(行政班班主任)、学业导师(教学班学科教师)、成长导师和校外导师四者结合,相互合作。

“5”——五大发展方向

针对三层次课程结构,在整合国家必修、校本通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课程分为七大领域,分别为: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德育。学生在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特点,对七大修习领域的课程合理选择组合,指向五大发展方向(文学方向、社会方向、数学方向、理工方向、体艺方向)的某一种,为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0”——十大校园博物馆(园)主题课程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文化要素。博物馆式“文化校园”是学校的文化映像,它既是文化的物化,也是精神的物化,成为“人文引领”办学特色的形象演绎,更是文化培育新人的内涵背景。博物与育人实践相连,使“博物馆式”校园优化成师生成长的广阔时空。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挖掘题材,整合资源,逐步建设校园十大主题博物馆(园),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打造优势学科课程群和必修课特色课程群是推进课程建设的抓手。同时,需要理念的支撑、创新的探索、艰苦的努力。基于文化视角立足文化自觉推进新课程建设将是学校长期的坚持和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班课程体系学校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加强教学班建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