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岩
服务通航产业发展推进通航职业教育
文/周岩
今年五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对通用航空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对解决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通用航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意见》指出要“支持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通用航空类专业,培养飞行、适航、航空器和发动机制造维修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通用航空培训机构,多层次、多渠道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能力”。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航产业与职业教育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通用航空业是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按照国外发展经验,“人均GDP跨过3000美元”是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而在2012年中国人均GDP就达到了6100美元(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预计可超过1万亿元,万亿规模的通用航空产业经济发展,将会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带来巨大需求。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通用航空经济规模需要相应的人才基础予以支撑。职业教育的特点,非常符合通航产业发展需要,而且广泛涉及到对通用航空器的制造维修、飞行、空管、地勤、签派、气象等多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通用航空与农林水利、救援医疗、能源管线、快递物流、旅游观光等的结合,对人才的跨界性、复合型要求相应提高。因此,通用航空多业态的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另外,作为通航产业链条上的教育链,在产业投资的同时将会引致社会资本投向通航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上来,必然会大大促进通航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迅速,2015年飞行量达73.2万小时。但总体上看,我国通用航空业规模仍然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役国产通用飞机种类和数量分别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和20%左右;通用航空服务领域也表现欠佳,维修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缺乏统筹设计,因此,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组织和引导,防止低端和过热发展。
通航产业发展的现状,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通用航空新的产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构建新的通航产业体系所需要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定位、布局、衔接、互动与优化机制还未形成。通航产业的发展要素变动很快,产业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些发展特点,对于院校跟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思路、专业设置、资源建设等都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航产业正处于兴起阶段,符合通用航空的适航标准、运营管理规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等比较缺乏,制约了通用航空有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而也制约着适合通航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和水平提升。
↑原陕西省委副书记范肖梅和中国科学院陈一坚院士为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揭牌
↑周岩书记在2016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航空教育对接论坛上发言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位于中国著名航空城西安市阎良区,处于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航空特色鲜明,航空文化浓郁,被誉为中国的“西雅图”,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较早的地区和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航空产业基地致力于探索中国通用航空跨越发展之路,在通航领域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和创新实践,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以飞行带市场、以市场拉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推动着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集聚和发展壮大。西安航空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被国家民航局确定为国家首个“通用航空产业试点园区”;通过举办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西安航展”已成为古城的一张全新名片。目前,入驻航空基地的通航企业达百余家,拥有飞机数量110余架,尤其是在通航制造、航空会展、机场管理、飞行培训、航空旅游等领域,已形成明显产业集聚效应。
学院积极跟进航空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对接航空产业链条的高职教育专业链体系,服务航空工业、空军装备、民航运输、通用航空等行业的专业体系日益健全,形成了富有航空特色的专业体系优势。特别是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遥测与技术测量专业的开设,填补了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该类专业的空白。
学院与基地及驻区企业共建了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航空科技馆等服务平台;先后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省航空学会、西北通用航空协会等航空学会组织,发起并合作举办了四届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牵头组建了包括20家航空院校所和27家航空企业的陕西航空职教集团,成立了育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面向航空企业员工开展CCR147基本技能和部件维修的培训与认证,使学院成为航空产业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置通用航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2010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同年,学院率先在陕西开设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通用航空器维修”,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修订已将“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正式纳入了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目前,全国数十所院校相继开设了这两个专业。 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努力探索“学校+基地”“学校+企业”“基础能力培养+技能竞赛提升+社会服务”等人才培养途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地将专业公司引入学校,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开展AOPA证书培训认证等,与相关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就业等合作。
近年来,8名教师赴台湾中华科技大学航空维修中心接受航空维修业务培训;20人次在昆明询知培训中心、陕西金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参加CCAR-66部 M7模块基本技能培训;2名教师参加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执照全程班培训,其中1人获得该基础执照(航空电子专业);6名教师赴金胜通用航空飞行学院参加机务顶岗培训,4位老师赴德润航空参加多旋翼飞行培训,4人赴中国民航大学培训取得A320机型执照(ME),强化了通用航空专业师资的培养。
目前,这两个专业在校生规模555名,招生录取分数线均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专业报到率100%,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15年作为空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专业招生,已连续招生两届。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6年7、8月间,陕西渭南陆续爆发了严重的玉米粘虫虫害,学校派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10余名学生参与灭害虫行动,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15名学生参与国家高速公路G6遥感测绘,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正常需要一年所完成的任务。2016年,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就业率为96%,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尽管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业规模仍然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总体上,长远上,大势已成,中国的通航产业犹如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样,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职业教育办专业也要有前瞻性,当一个事业来追求,久久为功,才能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质量上跟上产业的步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规律性的特征。在跟进服务通用航空上,必须举产教融合之旗,走校企合作之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标准等环节中,系统融入航空产业、行业的标准与元素,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深化与通航企业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方式。
全国航空行指委的成立,是2016年我国航空职业教育的大事。要在航空行指委指导下,成立通航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研究通用航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并在通用航空专业人才评估标准建设、教材建设、员工培训、技能大赛、课题研究等工作方面,协同合作、抱团发展。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努力发挥多种办学功能,推动通用航空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谋划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施的需要,升级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工作,围绕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并且随着航空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来调整、加强学院的专业结构,为传统的专业赋予新的内涵或方向。
业界有人从不同层面提出,我们国家各种经济可以借助航空而升级腾飞,比如“航空+”、“通用航空+”、“无人机+”等。这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了非常开阔的思路。传统的飞机制造、飞机维修、航空服务等专业,因服务产业业态对象不同,可能有关课程体系就需要变化。因此,可以对其课程体系加以调整,提供更加灵活的“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复合型”通航机场管理服务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通航专业人才、“订单式”或“定制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模式。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创新专业办学模式,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挂名或引企入校等方式,与业界企业深度合作,培养通航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