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2016-10-22 11:01苏流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客体主体

苏流芳

摘 要: 共享发展,是指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即所有参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共同享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共享发展理念,至少包括五大方面:从经济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物质财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政治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生存、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从文化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共享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从社会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生态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共享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 共享发展; 主体; 客体; 多义性范畴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共享”作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向指南,也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基本遵循。

当前,学界已经认识到了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并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含义,不少人对它的理解仍然是片面或者不准确的,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内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共享发展理念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一、对“共享”主体的界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因此,“全体人民”是共享的主体。这里的“人民”既是政治层面上的范畴,也是历史层面上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具有不一样的内涵,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

1949年,毛泽东曾对“人民” 作出概念上的界定,认为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 1957年,他又对这一概念作了扩充:“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概念,使人民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

当前时期,我国正处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因此,“全体人民”应当是指所有参与、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层和群体,包括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5]以上全体人民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主体。

二、对“共享”客体的界定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即共享的客体是“发展成果”,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发展成果”所包含的内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成果表现在各个方面,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物质性发展成果和非物质性发展成果,具体来说又可再细分为经济发展成果、政治发展成果、文化发展成果、社会发展成果以及生态发展成果等。其中,物质性发展成果最具基础性,它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显性成果;非物质性发展成果则是更高层次的,满足人类精神发展休闲等需要的隐性成果。

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来说,必须首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因此经济方面的物质成果共享无疑是当前共享应该抓住的核心和重点,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物质性发展成果的共享,这不仅是满足人类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的要求,而且是更好地保障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要求。因为当社会缺少必要的政治权利、制度保障以及文化支撑、生态平衡的时候,经济方面的成果共享就难以真正有效实现。只有全面理解“发展成果共享”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当中。

三、“共享”相关概念辨析

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还必须对“共享”和其他相近或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比较辨析。

(一)“共享”与“平均”

共享发展不是实行平均主义,不是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是在分配过程中必须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共享发展只能是承认存在合理差异的共享。如果分配完全没有差异,每个人不管干多干少都一样,长久下去必然会极大打击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社会发展将失去动力而陷于停滞,如此共享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共享”与“共富”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共享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实现,而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才能达到。共同富裕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富裕,而共享发展则包含更广泛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层面的共享,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共享。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在坚持共享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共享”与“共建”

共享和共建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标和动力。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在人民创业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发展不足、社会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共享发展只能是无本之末、空中楼阁,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共同承担改革发展成本,才能为共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而发展成果的共享又将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过程中去,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通过对“共享”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科学的界定以及对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正确把握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共享发展,是指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即所有参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共同享有。它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逐步拥有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条件。因此,共享发展是一个多义性范畴。从共享发展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共享发展理念,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经济方面来说,共享发展体现为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物质财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沿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我们选择了一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道路,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其必然性,也确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严峻的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日趋不协调、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固化等,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发展道路,以共享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经济领域的共享发展,首要的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为共享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探索构建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分享机制,使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次,必须建立公正的共享发展分配机制,协调发挥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在收入调节中的作用,加快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从政治方面来说,共享发展体现为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生存、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切实保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人民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等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人们对自身发展和民主的权利预期普遍提高,对政治发展成果分享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对此,政府必须予以重视并建立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来满足人民合理的政治需求。否则,这种需求有可能会通过非正常途径、非和平方式表达出来,并直接影响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实现政治领域的共享发展,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切实体现。其次,建立一种积极整合民众合理诉求、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化权益表达和民主参与机制,满足人们群众日益扩大的权利表达和政治参与诉求,让人民在民主参与中充分共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成果。

(三)从文化方面来说,共享发展体现为共享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水平,使人民拥有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

当前,我国在物质财富的增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正不断向前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有不少人被物欲的贪婪和膨胀所蒙蔽,出现了道德滑坡、精神虚无、信仰缺失等现象,人们在物质世界的异化中面临着丧失精神家园的危险。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提升全民族的精神道德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领域的共享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创作导向,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品味更高、种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坚持面向大众、服务基层,积极推进优秀文化下乡工程,增加对农村和相对落后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才支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全民免费开放,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

(四)从社会方面来说,共享发展体现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本前提,因此,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社会领域的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公平参与、公正竞争的发展权利;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大力加强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资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建立一种保障底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制度,确保他们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使他们享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五)从生态方面来说,共享发展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人民共享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关系百姓幸福,更关乎民族长远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共享美好生活环境、绿色生态文明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已成为影响民生的一大短板。因此,必须顺应人民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来对待,树立“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的生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4]佘远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9,(13).

[5]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78.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客体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议犯罪客体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