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齐灿
[摘要]后新浪潮电影作品是导演卡拉克斯最为擅长表达的,他的作品中也充分显现出了有关后新浪潮的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唯美的视觉效应,又有先锋电影与新浪潮时期革新性的诗性表述,还有独具一格的自我电影手法运用彰显。后新浪潮电影作为他的一种电影表达语言,被严密贯穿于他的从影始末,他用为数不多的语言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画面所带来的快感并非出于画面冲突的激烈,而是出于画面唯美的诗意。
[关键词]后新浪潮电影;诗意表达;主观个性化
“孤独悲观、边缘另类、个性而纯熟”,这是导演卡拉克斯关于后新浪潮电影的概括,而他自己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影片中一切都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宣泄,自我作为宣扬的主题,被加以突出。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会让人感觉,与其说他为大众做电影,不如说他为了自己做电影。
一、孤独悲观
看过卡拉克斯作品的人,内心深处都会被触动。为了影片中的那份惊心动魄的爱情,也为深陷爱情之中又备感孤独的自我。爱情是卡拉克斯不断诉诸的主题,在他的作品里,爱情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禁不住诱惑地选择了爱情,却又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无所依托,直到岁月已过,孤独仍未摆脱。在这略带悲观的宿命论中,卡拉克斯将爱情最终指向了一个残酷的结局。
在卡拉克斯的一部作品中,男主人公艾力克斯因为爱情的不如意而备感失落、孤独,面对昔日的女友转投好朋友的怀抱,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可生活还在继续,爱情并不会因为他的怜惜而有所改变,最终他的女友佛罗伦萨还是和他最好的朋友多马好上了。而另一面,女主人公米莱尔生性开朗,对爱情执著而心怀憧憬,然而她的男友并不为此而喜悦,反而结束了这段在米莱尔看来还算不错的爱情。于是艾力克斯与米莱尔相遇了,看似美好的开始,其实却是悲伤的开端,艾力克斯对米莱尔一见倾心,然而米莱尔仍旧无法摆脱掉对昔日男友伯纳德的想念,最终她并未选择艾力克斯。于是,艾力克斯再一次失意于爱情,他那颗孤独的心再一次充满了伤痛,原本以为新的相遇能够激起他对生活新的希望,然而最终他发现,这只不过是又一次的失望而已。他的爱原来都是一厢情愿的疲命追逐而已。他不想就此下去,却又无力摆脱。于是,艾力克斯将他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画在了墙壁上,他做梦了,梦到的既有那可怕的死亡,更有比那死亡还可怕的孤独。
在卡拉克斯所诠释的男主人公艾力克斯的生活中,孤独的爱情始终作为一条主线纠缠着艾力克斯。在这份孤独中,执著于爱情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落,一次又一次地憧憬,他很难从中摆脱。他无法接受自己不爱而又深爱着自己的女友莉莎,并将这个唯一对自己钟情的女孩托付给了好友。他想要改变,他要努力尝试着原本让他早已厌倦的生活,于是他离开了。离开了这个爱着他的女孩,而选择了去往陌生之地。在这里,他遇见了另一位白衣女子,并在陌生中爱上了她。然而他的一见钟情并未让他就此收获他一直期许的爱情,反而使他又一次陷落,又一次失落。爱情在艾力克斯这里,似乎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一切都是在虚幻中梦想,又在梦想中破碎。艾力克斯为了心爱的女人而选择了冒险,可最终他发现这个冒险是荒唐的。因为这位叫安娜的白衣女子,在爱情的世界里也只不过是他的一场误认而已。
其实不然,对于安娜而言,艾力克斯的出现是意外的,她从未料想到她会爱上这个男子,直到艾力克斯死去时,她才意识到这次意外的相遇原来就是她的爱情。于是她奋力地奔跑着,她想要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然而一切都是虚幻的。在卡拉克斯的影片里,艾力克斯与安娜的命运原来是一样的,他们都渴望着爱情,却又在期盼中失去了爱情。艾力克斯希望得到安娜的青睐,安娜希望马克给她激情,然而,他们都在失落中又一次失去了爱的权利。卡拉克斯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又是带有宿命论的悲伤爱情观的表达。这种命运的安排原本就与人类的欲望有关。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表现,也是一种对于欲望的渴望。
在卡拉克斯的影片里爱情像个永无止境的符号,而艾力克斯就是这个符号。艾力克斯不断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又一次次地在爱情中陷落、受伤、离去,直到再次找寻到他的“第一次”。于是,在这次寻找中女主人公之一的米歇尔成为他又一位恋人,她是位画家,因为患有眼疾,被男友抛弃,尽管家境富裕,然而她那颗脆弱的心却备感贫瘠。于是她遇到了悲情的艾力克斯,他们毫无悬念地相爱了,在相爱的过程中,艾力克斯透过米歇尔给他画的画像而看清了自己,他明白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个女人了,他害怕孤独,害怕失去。于是他为了能够挽留住米歇尔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或许并非出自他的本意,然而他还是做了,可最终的结果很悲苦,因为他的这些付出并没有打动米歇尔,反而把米歇尔吓到了,而等到艾力克斯在无意中出了桩命案被判入狱时,米歇尔也终于决然而去。于是,艾力克斯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用手枪打穿了自己的左手,用来发泄,并且试图用狱中的生活来麻痹自己那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经,直到他与米歇尔再次相遇,他才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
不要就此以为艾力克斯重获幸福了,其实不然。在残酷的宿命论中艾力克斯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对他的无情打击,他所选择的爱人也最终会离开他。安娜如此,米莱尔如此,米歇尔同样还是如此。在这次的重逢中米歇尔并不打算就此与艾力克斯走到一起,她早已有了心上人,她与艾力克斯只是一种平静的相遇而已,于是艾力克斯又一次悲伤了起来。他明白米歇尔是会离开他的,或许在天亮后,或许在天亮前,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二、边缘另类
“男孩三部曲”尽管只是三个不同的故事,然而同样的称谓,同一个演员的扮演,这种“巧合性”的设定恰恰是导演卡拉克斯的别出心裁。他在演绎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境遇,他在揭露生命中对于爱情的期盼与失落。这是三个故事,三个不同的段落,然而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同一个人物不同的相遇而已。影片中三个艾力克斯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人,他们都没有特殊的背景,身份低微得让人鄙视,然而他们内心中却有颗火热而滚烫的心,他们向往爱情,他们期许爱情,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来表达着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对自己不公命运的情绪抵抗。然而,他们又是顽强的,他们用各种行为方式来对抗上天所带给他们的不公待遇。于是。每当他们遭受到欺瞒、遭受到抛弃的时候,他们都会用夸张的、具有爆发力的身体语言来表现着内心深处对这份即将失去的爱情的不舍。他们是被抛弃的,然而他们自己并未抛弃自己,这恰恰也是最为悲情的地方。他们都在思考着内心的需求,并乐此不疲,尽管结局中总是带有晦涩的苦,然而他们并未就此而放弃,他们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思考着。他们在充满悲情的期望中绽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用仅有的情感来博取最后感情上的胜利,哪怕为此而凋零。在影片中艾力克斯作为一个符号,是充满矛盾的,在这种矛盾中真实地存在着。
在卡拉克斯的“男孩三部曲”中,分别演绎了三个艾力克斯所面对不同的爱情对象时做出的反应,又分别演绎了他们所面对着不同的人时不同的遭遇与交流,就如同在《新桥恋人》中艾力克斯与老年汉斯之间的友谊。这部影片中,艾力克斯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中既融入了成年人的成熟,又有孩子一般的天真,更有老年人特有的心理沧桑。在他的身上融入了太多的时光因素,而这些也足以反映出导演卡拉克斯对人生的思考。
艾力克斯的生活是凄惨的,没有体面的身份可以让他荣耀地活着,他的一切有关生活境遇的东西都是不被看好的,可他又是个极为有思想的人。艾力克斯在物质的贫困中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他用书本填充着他的头脑,他用收音机里的信息来接收外界的事物,利用里边的音乐来进行沉思。他有较强的领悟力和思考力,他能够很好地将自己规整到孤独的门类中,他就像是一位孤独的诗人,在用他人生中所遭遇的悲苦谱写着他的人生诗歌。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
三、个性而纯熟
导演卡拉克斯是个性的,然而他的这种个性彰显在作品中与导演的戈达尔还有所不同,尽管他们之间同样具有锐利的先锋特质,然而卡拉克斯更为强调叙事要素之间的穿插与交叠,更加强调叙事的多变与并列呈现,而戈达尔更为强调叙事的新鲜逻辑性,强调断裂感,这与卡拉克斯所强调的全然不同。
在三部曲中,每部作品中都似拼凑般组成,这些情境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它们不仅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波动,而且反映出故事中的跌宕起伏。例如,在“男孩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影片中,经常会出现玩弹球机的情景,这种看似无意识的场景出现,其实是导演卡拉克斯的刻意而为之,它预示着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表征了他们对于生活的麻木、淡漠的精神。在该片中导演卡拉克斯借助这种弹球游戏将主人公艾力克斯的思想涌动与其他年轻的麻木不仁相对应,也预示了这样一种碰撞后的不堪与伤痕。
此外影片中还借用了穿插的手法,在叙述艾力克斯的情感波动中也记录了与之相关的人物的情感。例如他的邻居,原本在前一秒还相爱的他们,过了一会儿便因争吵而分道扬镳了。这种情景的穿插,既表现了艾力克斯对于爱情的执著,也表现了社会中人们对于感情的不信任。这也表明了一种对于爱情的悲观主义态度,为影片后续发展做出了铺垫。而导演卡拉克斯影片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此,通过微观的个人情感看大千世界。
而在另外一部影片中,讲述的同样是艾力克斯的故事,但此艾力克斯非彼艾力克斯,在该片中,艾力克斯作为黑帮人物身上却流露出与其身份极为不衬的书生气,他性格胆小而懦弱,全然没有黑帮人员的匪气。他作为一名黑帮成员,更像是一种讽刺存在其中,以此来衬托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可笑。影片并没有采用激烈的拍摄手法来表现黑帮,而是用极为缓慢、超现实的手法来营造与观众欣赏常态下极为不符的黑帮。因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会感觉到画面节奏感的缓慢,又能体会到影片画面中所蕴含的诗意。这种诗意是通过刻意的舒缓外部环境营造与人物内心深处的激烈矛盾挣扎而引发出来的。而通过这部影片来看,充分表现出了导演卡拉克斯的戏谑精神。
此外,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物主观想象的场景,这种场景的出现很好地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借助于银幕展现给了观众,为进一步观影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是复杂的,正如这个社会,正如他自身,这是一种潜在的思想意识流明朗化的表达方法,他用无序的影片章节、语言来表达这个有序世界的随意与幻想,也表达着这个世界的真实与虚幻,更表达了对这个现实社会的猜疑及批判。而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为影片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色。
四、结语
纵观导演卡拉克斯的作品,我们会误以为他是一位多产的导演,其实不然。在他26年的从影时光里只有四部影片,足以说明一切。电影对于他而言,并非取悦娱乐大众的工具,谄媚于社会的商业化果实。电影对于他,更像是一本书、一首诗,只不过这书与诗歌包含了他的实验色彩与先锋精神。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叔本华式的悲观论显现其中。那残酷的爱情与孤独的自我,通过这些影像被零散地表达了出来,以此引领观众走入另一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唯有真诚以待。卡拉克斯用他那富于生命力的作品语言,为数不多地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表达,而他的这种表达方式也被冠名为“后新浪潮”电影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李洋.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J].文艺争鸣,2010(22).
[2] 崔莹,张静.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女性主义分析[J].电影文学,2015(16).
[3] 单千芷.法国新浪潮的回声与中国艺术电影创作——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电影与当代中国大陆艺术电影创作的对照[J].赤子(上中旬),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