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洁+张静
[摘要]电影在现代艺术中立稳脚跟之后,逐渐分流,一部分走向更加大众化的商业操作,另一些则向着更为极端的超现实主义迈进。而僵尸电影,可以说是两大分野的合流。就电影艺术及类型片特征角度而言,乔纳森·赖文执导的《温暖的尸体》在僵尸电影史上做出了很多变革和突破。文章从传统政治道德话语的放逐及宏大叙事的摒弃,镜像的拼贴挪用、类型嫁接与风格杂糅,作为后现代表征的时空和历史消费三方面,分析《温暖的尸体》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温暖的尸体》;乔纳森·赖文;僵尸电影
所谓“僵尸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僵尸为主干内容,讲述一个灵异体征的世界,种属上归类于惊悚片。自电影诞生以来,僵尸题材就与之形影不离。早在1932年上映的《苍白僵尸W》,是历史上第一部同类题材电影。此后不久,乔治·罗美洛执导的《活僵尸之夜》,将僵尸片的形象、内容、模式等基本要素初步定型,成为现代相关题材的奠基之作,而僵尸片也逐渐成为现代电影惊悚片的新宠儿。今天讨论电影史,实际就是非文字的镜像语言叙事方式、思想内容的发展历史。电影在现代艺术中立稳脚跟之后,逐渐分流,一部分走向更加大众化的商业操作,另一些则向着更为极端的超现实主义迈进。而僵尸电影,可以说是两大分野的合流。2013年,乔纳森·赖文执导的《温暖的尸体》堪称上述电影流变史的绝佳注脚。影片以一个叫“R”的僵尸为主人公,他与女友——实际是受害者之一,产生了系列难名其状的情感纠葛,直接导致一连串猝不及防的反应,这段情感改变了他,也改变了他存在的僵尸群体,以及我们虽为“生人”,却死气沉沉的世界。就电影艺术及类型片特征角度而言,这部影片也在僵尸电影史上做出了很多变革和突破。
一、传统政治道德话语的放逐及宏大叙事的摒弃
著名电影理论家福而赖在《电影理论新技艺》中提出“电影的狂欢化”以及“电影与社会秩序”关系交互问题。对于我们分析《温暖的尸体》是有启发的。过往的僵尸类型电影,已然呈现出本质的趋同和模式化,致使其走向没落。诸如惊悚的镜头、付诸感官刺激的画面、人鬼纠葛的宏大主题、政治正确和中庸的道德话语,已是千篇一律式的状态。而《温暖的尸体》有意地规避此通俗叙述模式,它以能指的游戏和影像的狂欢,颠覆传统理念,且摒弃宏大叙事,通过放逐传统的政治和道德话语,构建起一套属于僵尸电影类型的“社会新秩序”。
首先,颠覆传统理念。传统的僵尸片,主旨立意在惊悚和恐怖。其桥段基本不出以下几点共性:运用现代的拍摄技术,打造一个可怕的灵异世界,人物造型獠牙利爪;片中的僵尸被塑造成不同人性的鬼怪、嗜血狂杀的行尸走肉;画风诡异,镜头冷峻,黑白颠倒,呈现幽深诡异的魑魅魍魉世界……而《温暖的尸体》处处在颠覆这一理念和惯常的艺术手法。它呈现的是一个掺杂灵异题材的正常世界,在这个世界空间里,一切唯美而平实,没有惊悚,没有张牙舞爪,没有乱杀滥打,几乎是一片安静祥和的画面。主人公“R”甚至像日常中的普通人一样,相同的衣饰、情感、面孔、行为。画风的整体构造完全是对传统僵尸题材的彻底颠覆,当然,也是“社会秩序的重建”。
其次,摒弃宏大叙事。传统的僵尸电影,通常在付诸感官刺激的同时,迫切地需要表达某种宏大的主题和关切。比如人鬼纠葛、对“和谐”的世界伦理关系的期待、拯救的套路、灵肉冲突等,表面上在讲述一个惊悚的故事,实际意图还是在以一个非理性的方式来构建理性,重现宏大叙事。而《温暖的尸体》有意识地摒弃此点。影片中,R只是一个个体存在,讲述的是个体生命的困惑与情感无奈。R生活在被弃置的机舱上,爱好收藏唱片与饰件,除了吃人之外和一般大众没有两样。同时,《温暖的尸体》大量运用反讽的电影语言,在不同场景的悖谬化讲述中,使得行为的表象与行为的本质形成反差和对照,造成内在逻辑上的背离,从而顺利解构主流僵尸电影中的秩序法则、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实现自身个性的塑造。
最后,放逐传统政治、道德话语。贯穿《温暖的尸体》始终的是对人类自以为正常稳定的生活处境做深切的检讨和省思,进而反省整个现代视域中的人类共同体的荒诞存在,是对传统政治正确和道德话语的肢解。在影片中,人类反倒是不正常的存在,鬼怪的世界反而是人情化的,在对人类进行嘲讽的同时,不啻为放逐传统的政治话语的有效策略;施害者、受害者的关系所引发的道德状态被颠覆,人和僵尸的情感比之人类之间更为真纯而自然,也成为消解传统道德话语的隐形权力。比如R为了知晓女友的记忆,吃掉其前男友的脑子,此刻,电影的视角是摒弃一般性的泛泛而论的道德谴责。类似种种,导演是有意在“影像狂欢”中建构另外一套“社会秩序”和道德话语。从而实现僵尸电影主打风格的再次突破。
二、镜像的拼贴挪用、类型嫁接与风格杂糅
对于当下的电影而言,所谓的特立独行和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是拼叠挪用和类型嫁接的成功。这是对成功的经验和过往的记忆的一种重新选择和组合,具备普泛化的原型功能。就僵尸电影来说,特别是《温暖的尸体》,其创新和成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首先,影像的拼叠挪用。一部电影史讲述的就是不断建立规范又不断被消解的历史,创新就是对于规范的解构式组合。唯有如此,电影作为艺术曾充斥的崇高感和神圣感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拆解,回归其本应该有的位置,同时,其不断强化的深度模式亦能得以冲抵。《温暖的尸体》之中,就是普遍运用拼叠的神奇手法,形成极致的效果。导演运用数字的技术悄然地篡改,让R出现在某段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将《即将消失的世界》中与之共逝的镜头拼贴式改换、列侬的唱片被整齐地置于案头、电视节目的真实出现、大雪纷飞中《阿甘正传》戏谑式的“奔跑”、柏林墙的倒塌,都构成了真实与技术的双重拼叠,僵尸社会的“真实性”得以强化,那些曾经深印于观者意念中的真实从固定性的认知中得以释放,从而使得大众即使在谎言被打破之后依然徜徉于虚拟寓言中不能自拔。
其次,嫁接类型和风格杂糅。当代电影,作为一特异象征,就是纯粹化口味的失去,多重口味的杂凑成为新的大餐。传统的类型划分依然盛行,一部电影的准确性类型归属已经基本不再存在,它们是各种成分配方的杂糅,是多类型的嫁接和多风格的重新组装,充满着不同文本的交织和掺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电影的“原创度”与嫁接和杂糅的程度不无关系。《温暖的尸体》的“个性”也是如此。它表面上是僵尸片的类型,实际上,综合运用了肥皂剧、悬疑、新闻、历史剧、科幻、情爱片、纪录片的手法和技艺及其表现形式。比如R拥抱女友从高空降落,飞跃高楼的画面剪辑之中,在其故事叙述的前后片段,导演综合了多种电影类型的技艺和表达,同时充满了弗洛伊德式奇异的心理分析片段和多场类似西部片的令人心惊肉跳的血暴场景,以及超现实剪辑的段落。正是在这种数字镜态的运动和虚拟的“现实”之中,感觉到了后现代式的谐谑和解构。通过游戏化的仿造,也得到了心理层面的“社会秩序的强化建构”。
三、作为后现代表征的时空和历史消费
从现代往后现代凸显的历史进程之中,时空感和历史经验的消费是最重要的表征之一。僵尸电影在这后现代性上是所有其他类型片所无法比拟的。它呈现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是无中心的态势,超时空、无方向感和无深度的,线性的时间缺失,历史的连续性表征也被断然切割,时间感觉完全空间化,而空间感也没有了结构上的组织性形态,僵尸片正是凭借这样的理念和技艺,不断制造虚拟的时空以及超越性的画面镜头,让人有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其中的诡异和虚幻之感。在《温暖的尸体》里,时空是混淆的,历史是不确定的,故事的行进,可以是此时此刻,也可以是彼时彼刻,完全呈现出断裂的状态,这种现实感的丧失,恰恰是其成功的关键和用心所在。因为唯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得观者实际地面对和思考当下世界最基本的生存状况,引发后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
首先,作为后现代状况表征的时空的错乱。在《温暖的尸体》之中,导演乔纳森·赖文把整个叙事结构划分为几个段落,然后把这些段落依据板块的形式将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穿插,表面上依然是线性叙事,实际上在穿插排列之中,已经将时间上的统一性完全打乱。通过夹杂人世界和僵尸世界的不断互组互现,经典上的叙事模式呈现了紊乱,视点间隔的手法将全篇的叙事结构处置为一种首尾呼应又散乱化的“圆形结构”和“扁平结构”杂糅的状态。开始,僵尸在街上成群游荡,女主角躲避式的奔跑、情感纠葛的演进、R怀抱女主的跳跃、中间音乐的穿插、街道的渲染,无不是建构着这样一种模式的颠覆,时空感存在而又同时失去,在这里,时间是碎片化的。时空统一的神话不再继续,时间也不是专属于某个个体,他人的时间和你的时间同时发生,匆匆而过的人群中的人都可能不经意间改变你的生活……时空寓意通过剪辑画面的定格更能清晰体会:伴随着一只手不断地摇摆,一张色彩明亮的唱片、一座现代气息的舱门影像逐渐地暗淡模糊;地上的血流回死人的身上,掉落的物件回到手里,倒在地上的尸体的记忆重现唤回……正是这样的强化,僵尸片中的主题才能凸显,《温暖的尸体》所要展示的人鬼情缘、人类世界的反思企图才得以彰显。
其次,历史消费和怀旧主题。在僵尸片里,历史不再是一个具备连续式运势、不断演进的物理过程。不再像传统的电影及类型电影里那样,理性而且稳健,具备一个历史趋向的终极目的性可言,也不再具备某种现实性和稳定的存在感。它的时空和历史表述,是凌乱的,是片段的,在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之间,中间的沟通桥梁发生转变,所以现在的存在只有现实,历史只是布景,无足轻重,是点缀性的存在,有时若有若无地出现,只是出于深化和揭示的用意。僵尸片式的怀旧,不再表现为历史的过去,只是表现我们对过去的想象,过去的想象深度消除了,过去变成了过去的形象而非过去本身。僵尸电影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和模式、技术的变换重置,使得观者沉默在虚拟的世界之中,既感觉到惊悚,又迷恋上一种深切的、脱离现实当下历史的依恋和怀旧之感。《温暖的尸体》之中,历史也是存在的,但只是偶然的显现,比如街上的文字、政治上的标语的出现以及柏林墙的倒塌画面,均是真切而现实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显然不是可证可靠的历史,而只是主题的一种技巧性挂靠,一种源自个人主义想象的历史化。R和朱莉激活了僵尸密码,给人类以信号,最终,隔绝的“柏林之墙”倒塌了……故事设定之中,不断地出现历史真实的画面或隐喻,怀旧的旗帜始终在僵尸的摇摆中若隐若现。但是,我们知道,当R和朱莉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之时,到底何为历史,到底人类该怎样重唤怀旧的记忆,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在此刻,历史和怀旧拥抱了。观者也在瞬间得到了解救。
百年历程的僵尸片发展至今,实际上已经题无剩义,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困境。因为此类题材的电影日益走上脸谱化、模式化的僵硬套路,已经不能给予视觉疲劳的大众以新的刺激。然而《温暖的尸体》的上映,毫不夸张地说是给这一类型的电影带来了飓风式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李欣盈,管仁福.美国新一代丧尸电影《温暖的尸体》评析[J].电影文学,2014(03).
[2] 申成.不期而至的温暖:评影片《温暖的尸体》[J].电影文学,2014(24).
[3] 刘婷,付会敏.宏大叙事的个体性超越: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成功转向——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例[J].当代电影,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