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在中国为何逐渐衰败?

2016-10-22 16:27
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侠客武侠金庸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老炮儿》中,官二代小飞手里拿着一本《小李飞刀》,这本书是问世于20个世纪70年代,那是武侠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武侠二字占据着通俗阅读的大半江山。近2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独有的类型小说题材,武侠文学创作渐渐式微。

根据某图书销售网站统计,目前占据武侠题材销售榜前20名的作品,仍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老牌武侠小说作家的再版作品,新作几乎断层,从事武侠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写作者也青黄不接。而网络阅读市场也极大萎缩,已经被修真、玄幻等题材占领。

曾经煊赫一时的武侠小说,为何衰败于阅读江湖呢?

一、金元时代和法制社会中,武侠精神衰败

武侠小说所倡导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机智勇敢地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的侠客精神,往大里说就是金庸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长期存在于中华社会中的民间精神,在当下社会却已经不再被人们需要。

一方面,法制的健全,使人们可以用更为文明的方式伸张冤情、寻求公平,不再需要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来为自己报仇雪恨。有人认为侠客精神的衰弱是社会的倒退,其实他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只有在正义缺失时,人们才会去做“侠客梦”,只有在官逼民反的时代,人们才需要有一个官与民之外的存在,来代表正义,主持正义,“侠客”才有其生产的空间,武侠小说也才有坚实的读者群体。当侠客不再被呼唤,武侠小说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特别是当中国社会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些发达地区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美元以上,生活的物质层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需要以刀剑相争的事情已经从社会中基本淡出。这样的环境下,武侠成了一个遥远的、浪漫的存在,而并不是读者日常切肤的呼唤和期待。

另一方面,不需要侠客的人们也无心去成为侠客。繁忙的都市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两点一线的生活牢笼着大多数人,获得了经济基础的职场人工作之外沉浸于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生活乐趣,终于可以在“为国”与“为民”之外,彻底而轻松地“为自己”。既没有侠客,也没有人期待侠客,侠客自然成了公共文化话语中的“零余者”。

其实,这种价值诉求的改变,不独反映于文学中的武侠题材,在影视创作中,也有相似情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电影中,我们还能从许多电影中感受到义薄云天的侠客梦想,例如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里,李连杰或者赵文卓扮演的黄飞鸿,在国之将亡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悲壮形象,仍然在脑海中浮现。而当下的电影市场里,侠客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我们也已经许久没有听闻徐克的武侠新作了。2015年的电影市场上,留在记忆中的武侠题材电影不过只有《聂隐娘》一部,还被影评人目为披着武侠外衣的文艺片。

二、前辈作家丰碑在前,新生代作家很难超越

武侠题材是中国类型小说独有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果真的要起底,恐怕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追溯。墨家崇尚“兼爱”、“非攻”,为孤身而战主持正义的游侠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启发了侠客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侠客的形象从未间断,李白的《侠客行》、唐传奇《虬髯客列传》都歌颂侠客,崇尚侠道,为成熟的武侠小说积蓄着创作力量。这种积累,直到明清武侠小说达到一个高峰,如人们熟悉的《七侠五义》就是这类小说的翘楚。

20世纪初,国家陷入内忧外患,战争和饥荒频仍,民不聊生。艰难困苦中的普通民众寄望于国家打败强敌再度崛起,凋敝的社会能够重新恢复生机,“侠客精神”前所未有地被普遍需要和推崇。武侠小说创作借此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涌现了优秀的作品,还产生了作家流派和代际传承。以创作了《蜀山剑侠传》的还珠楼主(李寿民)为代表,联合“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他们的创作基本上奠定了现当代武侠小说的规模和格局,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为代表的当代名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发力,成就了武侠题材文学创作难以逾越的丰碑。

虽然许多行业都存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但唯独艺术的创作必须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武侠小说的创作被前代作家推向了一个学养与艺术双重的高度,目下的作家假使意图创作新的武侠题材文学作品,也难免会显得单薄。因此,虽然当下文坛也有凤歌、步非烟、小椴等以武侠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家,但他们无论从地域影响力、读者数量以及作品质量上,都无法与金庸、古龙等前辈比肩,更不敢说超越。

以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为例,原名查良镛的金庸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浙江海宁,查氏一族世代诗礼传家,金庸先生幼年接受过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学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学养直接滋养作为通俗阅读的武侠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引经据典、朱墨灿然。此外,金庸年轻时代经历了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远走香港创立《明报》,亲历国家民族的大动荡、大变迁,对历史有深切的体悟,因此落笔武侠世界也能有真正的侠风,对世道人心有所关照。无论是学养和阅历,当下的武侠作家都难忘前辈们的项背,这种情况确实打击了武侠题材的继续创作。

三、网络文学时代其他题材类型小说崛起

武侠小说渐渐衰弱,但是类型文学的阅读需求仍在。近十年来,魔幻、修真、盗墓、穿越等题材的类型小说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武侠小说衰落后,以上其他类型迅速挤占了类型小说的阅读市场。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武侠小说难以收复失地。

这其中,网络文学以及与之而来的全新阅读模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网络文学兴起,类型阅读的付费模式直接跳过了传统纸质出版的流程,实现作者到读者点对点的互动。写作的门槛降低,只要有时间,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读者和作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各种小说类型、故事架构和行文风格的作品都唾手可得,读者的选择实现了极大丰富。

网络阅读也根本性地变革了作者获取稿费的方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赚取稿费的方式都停留在报刊连载或者纸质出版的阶段,与现在作家大相径庭。如今一部小说在某网站上线后,当读者阅读完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免费部分后,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付费阅读之后的内容,大约每千字3分钱。虽然单价不贵,但是优秀的网络作家依靠巨大的阅读量和日更数万字的产出,堆叠出数字巨大的稿费,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作者都是年收入千万级的网络作家,他们所写的作品,没有一部是纯粹的武侠题材,但他们获得收益的方式却直接而快捷。

在题材上,修真、穿越、盗墓等题材的小说,更富有想象力,有穿越时间、空间的魔幻主义色彩,情节天马行空。互联网思维天然地渗透到网络小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游戏改编、电影IP的运作都更加快捷,易于实现。以上这些都是传统武侠小说不具备的。

因此,网络小说不仅仅征服了年轻读者,也征服了年纪略长者,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某节目现场,就曾向马云推荐穿越小说《枭臣》,称此书“是这个人他把他以为的理想社会用现在人的本事,加上古代环境(捏合起来)”,还说“觉得比金庸小说好看”。

武侠小说的衰落期,正值其他类型写作的网络化勃兴时,错失了机会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了。

——侠文化·金庸小说研究

猜你喜欢
侠客武侠金庸
侠客的踪影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极限之光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漫画无极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