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姜乃强
跨越世纪的梦想与光荣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与建设高教强国的情缘
文/本刊记者 姜乃强
鲍效农 摄
周远清,湖南省桂东县人,研究生学历,曾作为访问学者去日本大阪大学深造两年。历任清华大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教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
1992年调任国家教委,先后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主管高等教育工作。
2000年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出版了《周远清教育文集》五卷,组织了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在位于北京清华园的家中,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很是欣慰。
这一年,周远清自筹资金600万元组织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型研究课题结题。研究全面探讨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背景、路径、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谈起人们最近关注的高等教育“双一流”发展,这位睿智老者用一句话回答了记者的关注: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建强国。短短12个字,凝聚了周远清对中国高教事业跨越世纪改革发展的缜密思考与不懈追求。
从1984年任清华大学教务处长到后来任清华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从1992年到教育部任高教司司长到任教育部主管高教的副部长,他与高等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我对高教工作有深厚感情,体会多多、期望多多、担心也多多。”他说。
正是在这样的感情、体会、期望、担心中,周远清倾心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矢志不渝从事高教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路走来,作为曾经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他与中国的高教发展有着怎样的情缘?
“教务处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大处。”这是1994年4月在东北大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表彰大会上,周远清的大声疾呼。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令当时众多教务部门代表为之振奋。这一流传至今的话语的深刻含义,是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使当时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的投入、管理、改革等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在周远清看来,扎扎实实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严格规范实施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从这样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教学工作。
周远清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那时,高等教育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政府统起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化,国家进行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五大教育体制改革。
于是,向学校下放办学权,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学生缴费上学,部分院校调整,打破条块分割组建更加综合的大学,以及3+X的高考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陆续启动,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求,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在体制上打下了基础。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周远清带领教学主管部门的同志进行深入调查,提出了当时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的问题。四个“投入不足”一经提出反响强烈,有人指出教育主管部门敢于如此正视问题,可喜可贺。此后一段时期,许多学校对照四个“投入不足”检查存在问题,出现了更加重视教学的可喜局面。
那时,针对高校存在的教育方法偏死等问题,周远清提出:总有一天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专业设置偏窄、教学内容偏旧、学生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偏弱的状况要改!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启动了跨世纪的教学改革:两次调整专业目录减少专业数目,进行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革外语四级与六级考试,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周远清清晰地记得: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吸引了全国500多所高校的两万多名教师参加,成为我国一次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的大型教学改革。伴随改革的进展,有近千本面向21世纪新教材问世,其中一部分教材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这些教材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展示了我国卓有成效的大范围教学改革的成果。
1995年11月,周远清被任命为国家教委副主任,分管高等教育工作。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周远清在思考。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蓝图有了:把一个规模效益、办学效益比较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把一个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把一个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的改革令人振奋,周远清用“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来概括这一进程。大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五大体制改革,办成了开放的高等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规模的大发展,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强化了教育思想观念改革。
回顾这一辈子参与教学改革的经历,周远清认为念好四本“经”很重要: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是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周远清认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大学变得十分繁杂,诱惑力也十分多样,办好学校要求校长与办学者的头脑十分清醒、思路十分清晰,而是否重视培养人、重视教学、重视教学改革是其衡量的标准与尺度。
“人到老年总是喜欢怀旧,我在教育战线干了一辈子,也与素质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由于工作需要,有过许多讲话也写了很多文章,并编成了《周远清教育文集》和《周远清教育文存》。翻阅自己的文集和文存,发现我这一辈子关于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讲话、论述占了很大的比例。”回顾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那些历程,周远清很有感慨、深有情怀。
在周远清看来,加强学生的相关基础素养很重要,其中应包括思想文化基础素养、自然科学基础素养、工程实践和科学实践素养及外语基础素养。他认为,加强文科建设,是理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科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交叉的支柱、思维与智慧的源泉,对提升学生的素质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工作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及课外文化、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周远清回忆,清华大学的一些做法令他记忆深刻,如学校提出课程与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素质,提出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等概念,并开展了相关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要注重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教育;要注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1994 年10月,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在第五次国家教委所属高校咨询会议上,提出了如上的观点。
周远清提出的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后来被人们归纳为“三注”,并得到众多校长的赞同。关注到学生创新能力不够、个性没有得到发展等问题,周远清强调要加强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突出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指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 2001年4月10日,用高科技手段保证高校招生录取公平公正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在清华大学通过技术鉴定。图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中)在观看系统功能演示。
全国高校推进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可谓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被列上议事日程。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的变革,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
学校素质教育出现了可喜局面。2011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2014 年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其举办的相关活动很受欢迎。设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推出众多举措,加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更多学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举办人文艺术讲座,学校人文教育过弱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大量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和出版物问世。
很多高校开展了学科文化教育。比如,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类课程,涵盖了本科、高职高专等多种类型的高校。以数学文化课程为代表的学科文化课程,其精髓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彰显了素质教育在学科领域的深入与发展。
周远清感慨:我国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得益于一支水平很高、力量很强、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专家学者队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叔子、张岂之、王义遒、胡显章、刘献君、于德弘、龚克、杨桂华、方光华、顾沛、程钢、陈智、周建松等,这些同志长期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推动,功不可没。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在相关会议上特别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国策”。周远清很是欣慰。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所以要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周远清在其教育行政生涯的各个时期,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队伍进行高教研究,这些研究在提升人们的教育认识、统一人们的教育思想、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近几年来,许多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其中有不少演讲非常精彩,饱含做人哲理,深受社会关注。其中,既有对新生和毕业生的期望,也有校长们对教育的感受与认识,还有对教育所要遵循的规律和哲理的阐述。周远清认为,这也是校长们的教育研究成果。
周远清表示,在其一辈子的教育生涯中,深感教育科学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曾经,高等教育在高度计划体制下运行,一切都由国家包起来,一切都由政府统起来,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重视不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是一个弱势群体,人们也缺乏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近些年来,周远清策划、组织、参与了大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
21世纪到来之际,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 世纪,受到人们关注。周远清主抓的“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课题研究启动。研究历时3 年,先后有2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内容包括国内外宏观背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21 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结构布局、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
研究课题回答了人们的热切关注:把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水平质量更高、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 世纪。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应该有怎样的理念和目标?研究课题的回答是至少要强化三个意识:强化国际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强化素质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改革意识,走出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周远清主抓的教育研究还有很多,如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课题组,有关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教育研究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300 多人参与研究。课题组历时五年先后出版了三部论文集,并正式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一书。该书对于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与指导作用。
周远清主抓的另一项关于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启动于2011年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系统研究了高等教育本质及其使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现代化的思想、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思想、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思想、人才强校与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现代化思想、大学文化思想、高等教育扩大开放与推进国际化思想、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演进、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等。
“我们认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成为我国21 世纪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就我本人而言,前后发表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题的文章15 篇,并有75 篇文章提到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意志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周远清说。
谈起最近完成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研究,周远清很是欣慰: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都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周远清表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做强各类高等教育,也要做强各区域各地方的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目标。
“党中央已经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花大力气建设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强国。要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这支队伍应包括教育专家和科研人员、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大学的领导和学校的专家教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包含建设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强国,需要高教战线的同仁付出持续的努力。”周远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