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江苏南京210005)
小微金融政策目标与执行结果的冲突
张惠
(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江苏南京210005)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虽然解困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性措施颇多,但政策导向性与资金市场性的矛盾突出,政策理想性与执行现实性始终存在偏离,归根到底还是信贷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在对小微企业资金供需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围绕区域、产品、渠道、风控四个维度,以可操作的技术手段、创新性的发散思维从资金供给面着手,最终以新的供给催生新的需求,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再平衡。
小微企业;金融政策;目标冲突
特殊的经济地位、固有的群体特征以及现实发展环境决定了小微企业牵动社会经济的每一根神经,其融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虽然解困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性措施颇多,但政策导向性与资金市场性的矛盾突出,政策理想性与执行现实性始终存在偏离。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问题导向,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变革的主攻方向;资金作为一种流动最频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自然成为改革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而资金的逐利性和避险性决定其具有偏向较低风险需求主体的倾向。在资金总量相对稀缺、有限的条件下,相关政策的核心理念始终得不到体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社会经济的关键痛点之一。归根到底,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源还是信贷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是一个资金面的问题,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思路,从区域、产品、渠道、风控等维度着手,实施资金面的结构性改革,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实现资金供需的再平衡。
理论上,对小微金融的研究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假说,对应的政策建议多种多样,但核心问题还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问题。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指外源融资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除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之外,小微企业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总量与银行可提供的资金总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额;[1]当融资过程设定在小微企业这个特殊的群体背景下时,抽象的供求理论只是分析基点,需要与小微企业的融资实践相结合,探讨融资行为、效率以及机制,[2]充分发挥金融创新与制度重建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点,即便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融资渠道的限制也会使得小微企业无法完全获得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益处,[4]主要是小微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与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严重不匹配,须用普惠金融理念在体制创新上找出路。[5]由此可见,虽然理论研究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供需面,但经济新常态下资金供需的基本面已正在或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政策不断出新,针对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理论上的揭示却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就是从政策导向性与资金市场性的矛盾出发,剖析政策目标与执行结果之间存在的现实偏离问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完全市场化的资金配置难以有效缩小政策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偏离度,进而提出利用区域性差异政策、互联网技术工具以及完善性金融服务等外部手段是助推小微企业金融政策落实生根的可选择措施。
现阶段,国内鼓励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内涵不断丰富,操作性不断增强,但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始终存在差距。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命题下,小微金融服务一再被强调,但金融服务成效差强人意。
(一)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导向
政府层面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政策从未间断,除信贷投放、监管指标、信贷创新、规范服务收费等监管政策,还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商贸政策、法律法规、信息科技以及应急互助基金等社会扶植政策等。随着经济改革方向的调整与完善,小微金融服务政策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变革方向、时代元素以及创新命题。
1.政策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新常态环境下的经济变化特征与运行规律决定金融改革和创新紧盯实体经济的基本路线。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持续改进和强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成为金融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与方法。政策层面,银行业监管层给出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步伐,坚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并重,围绕创新续贷方式、加强续贷管理、规范收费项目、完善考核机制、运用风险分担、缩短融资链条等多个环节综合发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
2.政策推进普惠金融实践
普惠金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鲜明政策,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一经提出便在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小微企业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被纳入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之中,旨在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监管层面则按照“立足改善民生,聚焦薄弱领域,深化金融创新,推进普惠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单列信贷计划、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手段、改进期限管理等具体手段,确保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稳步增长,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
3.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发展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鼓励小微金融创新是当前最基本的政策基调,由政府牵头或引导的小微金融组织架构、信贷管理机制、产品与服务等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科创型小微企业,银监会、科技部、人民三部委联合部署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投贷联动试点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融资模式。又如,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建立税银合作机制,鼓励各地税务机关、银监会派出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税银互动”活动,以此突破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融资瓶颈。再如,国家工信部为进一步营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服务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二)小微金融服务的现实问题
尽管决策层一再要求并大力驱赶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特别是强调给予小微企业最大限度的信贷支持,但严峻的融资矛盾一直困扰着实体经济,政策理想性与现实性存在明显的冲突。
1.政策目标性与结果性冲突
在货币资金供给方面,直接反映现实购买力的狭义货币M1与实体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正在不断减弱,M1增速从2015年6月的4.3%快速上升至2016年二季度末的24.6%,涨幅达20.3个百分点;①而实体经济持续疲弱的表现与M1的高速增长明显背离,2016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②另一方面,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分化,2016年二季度末,M1与M2的剪刀差迅速扩大至12.8个百分点,③映射着大量资金缺乏出口,银行信贷并未直接传导至实体经济,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④经济信号映射的是产业空心化与资产泡沫化,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支持的信贷导向相悖。
2.政策针对性与市场性冲突
在贷款资金需求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扩张意愿降低,融资有效需求减弱,我国大、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最为旺盛,而中型、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依次递减。2016年二季度,我国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51.3%、52.9%和57.2%,较上季分别下降4.2、3.7和2.9个百分点。⑤
与强烈的资金渴望相比,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31万亿元,占同期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30.7%;新增1.48万亿元,增量占企业新增贷款的36.3%。⑥小企业融资有效需求与信贷投放偏好不匹配,出于逐利避险性,扩大安全资产投放,信贷资金多流向大中型企业群体,资金倒挂特征明显。
3.政策导向性与商业性冲突
在资金价格方面,自2014年11月央行开启的一轮降息周期,连续性的降息政策意在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连续性的降准政策旨在释放流动性以增加实体经济授信规模;然而宽松的融资环境对于小微企业影响甚微。据渣打银行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末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融资成本指数分别为47.6和49.0,⑦到2016年二季度末两项指标仍位于中位线50以下,表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攀升趋势并未减弱,且继续加重中小企业偿债负担并收紧企业现金流,银行端资产配置荒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端融资困境并存。此外,除了融资成本,小微企业同样关注资金获取方式的便捷性以及信贷政策的长期稳定性。
虽然我国已形成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开放的金融交易体系,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受到金融媒介对其融资行为约束,资金供需端商业性与政策性矛盾突出。
(一)资金需求——小微企业的选择
基于小微企业平等的享有金融可得性的政策目标。假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且信息完全,企业生命周期仅分为0期和1期,初始禀赋为(W0,W1)并将效用函数设定为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u(Q0,:其中0<α,β<1,其中Q0,Q1表示企业在0期和1期的信贷金额,α,β表示企业在0期和1期信贷金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其总体效用增加的百分数,也就是在其生命周期内信贷支持对小微企业效用的贡献值。
假定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生产消费可即时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此时可以引入生产函数f(i0),f(i1)描述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机会,其中i0,i1表示企业在0期和1期的投资,且。
当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介入到小微企业消费、投资、生产等决策时,便引入金融性投资机会,即允许企业间借贷并产生借贷利率。假设均衡利率为r,在生产性投资机会与金融性投资机会并存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生产消费的选择不再受到原始资源禀赋的限制,因为企业可以在0期借入一部分信贷资金等增加当期的生产消费而减少1期的生产消费;或者通过生产性投资渠道减少0期生产消费水平以增加1期生产消费水平。此时企业选择的数学表达方式:
一是投资决策:
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得到的投资水平为:iˆ0= f′-1(1+r)。
二是消费决策:
对上式进行最优求解,最终可得的企业在0期的信贷表达式,即企业面临的信贷市场需求曲线D(Q0,r):
引入金融性投资机会的借贷曲线,如图1所示,企业通过生产性投资调整使得信贷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企业消费由原始禀赋A相应地调整至A′,效用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金融投资进一步扩大了1期的生产性投资,信贷曲线与效用曲线切于A″,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
图1 小微企业生产—信贷选择
(二)资金供给——商业银行的选择
一方面,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资金供给方,出于趋利避险的本质属性,其信贷投向选择服从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原则。假定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为Q,那么小微企业在期的实际信贷需求为Q-W0-i0,如采用均衡利率r,那么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可以用R(Q,r,W0,i0)表示: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安全收回贷款本息需要付出相应的信贷管理成本C,而信贷管理成本与资金供给量Q、信贷风险B以及外部环境θ密切相关。不言而喻,资金供给量与信贷风险越大对应的信贷管理成本越大,资金供给量Q、信贷风险B对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成本的正向效应明显;外部环境状况越好,小微企业信贷安全性越高,即θ越大,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越小;所以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成本可以表示为:
相应利润的数学式为:
可推算出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供给曲线:
可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与企业初始资源禀赋并无关系,现实中小微企业初始自有的资源禀赋并不足以支持其跨期生产消费或选择性投资,所以外部融资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资金供需——政策性与商业性矛盾
通过对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对资金供需选择的分析可以综合得出小微企业信贷市场需求曲线式(3)与信贷市场供给曲线式(7)。据此简单勾画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信贷供需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小微企业资金供需关系
就单个小微企业而言,在信贷资金需求端,其固有属性与发展特征决定它的初始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甚至起步阶段存在负投资或者负储蓄的情况;考虑到小微企业的特殊性,根据上述设定的企业信贷需求函数,实际的信贷需求曲线存在不断向左方平移的趋势。在信贷资金供给端,在经济下行通道内,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风险承担能力弱、信息不够透明、政策落地困难等外部环境使得外部环境系数取值不断被客观调低,原本稀缺的金融资源对于小微企业的有效可行域也不断被压缩,推动信贷资金供给曲线不断上移。最后信贷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即便是在高利率水平下也很难在均衡点实现交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无外部调控的情况下将一直延续下去。
如从单一小微企业过渡到众多小微企业组成的整个信贷市场,通过简单的加法可以得到整个市场的信贷供需曲线,如图3所示,最理想的供求曲线S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AD左下方倾斜;但信贷市场中资源的稀缺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供求曲线是呈“臂弯”形态的S′,在均衡利率r*下实际信贷供需Q′与理想信贷供需Q*之间存在一个信贷配给的差额Q′Q*,究其原因还是商业银行商业性信贷配给造成的效益损失。就整个市场而言,在商业化运作与政策性引导混合并行的区域性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中,有限的金融资源只会流向风险低、收益高的大企业、大项目,从而导致小微企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融资体系之外。若无实际可操作性的调控手段、技术手段等改善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
图3 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供需关系
从资金面的供需关系分析看,小微金融的政策导向性与资金市场性始终存在冲突,政策理想性与现实性始终存在偏离,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在现有的小微金融政策体系下,解决处于“长尾”末端的众多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关键是结合小微金融政策、监管要求,围绕区域、产品、渠道、风控以可操作的技术手段、创新性的发散思路落实小微金融政策,最终以新的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防范集中度风险,创造共享性金融生态圈。
(一)细化小微金融区域落实政策
国家宏观层面所出台的小微金融政策数量众多、导向明确、路线清晰,但具体到商业银行等某一特定的金融机构时,为保证政策的执行成效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需要结合各自所属金融服务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特点,分区域制定相应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其他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等,建立小微金融政策落实检测工作机制,并在保证整体的营销与风险管理轮廓不变的前提下做出适时调整与修正,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政策的普及性。一方面,瞄准区域特色产业。在坚持既有政策导向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特点、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市场规模与成熟度,围绕立足地方、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落实小微金融政策的重点,将小微金融服务需求纳入区域金融服务模块的建设中。另一方面,锁定区域目标客户。依照小微金融政策指向明确客户定位,根据所处行业类别、市场特色、企业共性、发展层次以及融资需求等细分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层级,调整区域金融布局、功能设置,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小微金融服务政策,将客户的价值诉求根植于各个区域的金融分层服务中。除此之外,针对各项小微金融政策设定关键指标项,排定小微金融政策落实时间表,常态化地统计小微金融政策落实情况,有效采集数据,定期更新数据,详列重大事件,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将小微金融政策执行情况标准化之后建立数据库,对各个区域的小微金融服务成效动态追踪、优化调整。
(二)丰富小微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金融产品作为资金融通的各种载体链接资金供需双方,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对象,而丰富的小微金融产品是落实各项金融政策的基本抓手。首先,大力推广普适性金融产品。基于小微企业发展规律与融资共性,倾力推广比较普遍地适用于众多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避开金融创新产品推介阻力,培育统一而具有操作性的业务规则,在满足收益覆盖风险的基本原则下,合理划定符合最大多数小微企业承受能力的定价水平,提升小微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其次,鼓励推出特色性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的本质在于突破现有边界,在守住不违规不违法的红线的基础上,在金融应用场景内为小微企业寻觅更大的融资发展空间。一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基于产业供应链以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通过金融活动激活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以园区、商圈、市场为中心点,基于大数据征信为基础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联盟,在开放式、市场化、社会化的良性金融生态圈内,构建以信用为担保方式的融资体系。三是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牵引点,基于政府扶植小微企业的主导力量,以“银行+政府+担保公司+小微企业”四方联动模式支持优质小微企业,以“银行+政府+担保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五方联动模式支持“三农”产业。四是以创新创业为服务点,以特色产品为轨道延长金融服务线,打破重抵押、重担保的传统审贷模式,联同政府设立小微创业融资基金,使得小微企业创业享受创业贷红利;联同创投机构通过“先贷后投、先投后贷、边投边贷”解决科创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加快企业成长步伐。
(三)增添小微金融服务科技含量
从实证分析看,在政策性与商业性混合交错运行的信贷市场中,科技是推动供给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交汇,缩小信贷配给差额,减少效益损失的可能性外部力量,而目前小微金融服务对网络信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足以给出最有力佐证。其一,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金融机构层面都需由市场份额观念转向客户份额观念,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技术推送、商业推广、产品推介等方式,继续纵深推进享有小微金融服务政策权利的企业实现量级跨越。其二,无论是用户服务还是风险管控都需由注重“硬信息”转向关注“软信息”,以大数据为支持,通过充分发挥大数据廉价、迅速、优化的综合优势,高效识别、精准审核海量化、高增长和多样性的小微企业信息,提高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度,提升小微企业资金获得率。其三,无论是前台操作还是后台处理都需由“坐商”转向“行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媒介工具联合政府、民间资管、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对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进行整合处理的综合化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中的渠道不畅与信息不对称阻力。
(四)提升小微金融风控防控水平
在小微企业融资受阻的众多原因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致使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出于风险系数的考虑常常被商业银行排在资产配置之外,所以确保小微金融政策顺利落地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把控水平。一是要加强小微金融产品压力测试。为政策而生的创新性产品对于落实小微金融政策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并不排除部分金融产品的成立条件需要前提假设,为保证产品的安全度,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产品测试机制,并提早配备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要重视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预警。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基本已设定预警指标体系,但对包含小微金融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的预警不是很充分,这就需要对涉及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纳入一般预警体系之内,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政策环境及落实小微金融政策过程中没有适时反映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资产质量指标预警系统。三是要完善小微企业问题贷款处理方式。对于在经济下行通道内贯彻执行小微金融政策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贷款最重要的是以市场化手段处置。坚持发散性思维,掌握市场化手段,准确把握化解的处置时机,不断创新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化解手段,维护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热情。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3101081/index.html。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3101098/index.html。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3101080/index.htmll。
④数据来源于搜狐网:http://stock.sohu.com/20160715/n4594 16779.shtm l。
⑤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网: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 sj_142/jrsj/201606/t20160624_99233.html。
⑥数据来源于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60721/ n460336681.shtml。
⑦数据来源于前瞻网:http://www.qianzhan.com/qzdata/detail/ 149/150104-e348f499.html。
[1]俞建国,吴晓华.从宏观资金运动现状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J].宏观经济研究,2001,(5):35-40.
[2]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5.
[3]李伟,成金华.中小企业外源融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供给[J].经济评论,2006,(1):47-51.
[4]马玲.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供求分析[J].中国外资,2011,(21):118.
[5]邢乐成,王延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普惠金融的视角[J].理论学刊,2013,(8):48-51.
(责任编辑:刘同清)
Conflict Policy Objectives and Im plementation Result of Small and M icro Enterprise
ZHANG Hui
(HuaXia Bank Nanjing branch,Nanjing Jiangsu 210005,China)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financing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highly social attention,although it is a lot of policy measures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financing problems,there is a glar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licy-oriented and capital-market,there is always a deviation between the ideal policy and the reality execution,is still a problem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in the credit markets ultimately.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funding supply and demand,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around four dimensions of region,product,channel,risk,completion the capital supply-side reform the by operational techniques,innovative divergent thinking,by the new supply birth of a new demand,and thus rebalancing fundamentally.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financial policy;goal conflict
F832.42
A
1672-626X(2016)05-0036-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6.05.005
2016-08-09
张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金融部职员,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员,经济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