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2016-10-22 07:28黄土高原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以陕西省横山县为例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以陕西省横山县为例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

土壤学

黄土高原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以陕西省横山县为例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

研究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横山县为例,采集了254个耕层(0~20 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地形条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回归分析与地统计学进行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其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水田和川地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全磷含量以梯田最高。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坡度等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坡度等级;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阴坡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整体上要较阳坡高。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与坡向的余弦值cosα、复合地形指数CTI、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及湿度指数WI呈正相关。土壤全氮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与有机质的一致。而土壤全磷与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用相关环境变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拟合预测较好,而对于全磷,预测结果较差;回归一克里格预测有效地减小了残差,消除了平滑效应,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预测精度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预测。

土壤养分;环境因子;空间变异;黄土高原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8, 45(4): 577-584

入选年份:2012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

张科利,彭文英,杨红丽

摘要:土壤可蚀性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该文运用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我国不同水土流失区的土壤可蚀性值问题。根据实测资料,计算给出了一组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并利用这组实测值,对我国土壤可蚀性估算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外现有的可蚀性估算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土壤的可蚀性计算,估算值明显大于实测值。但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线形关系。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资料占有情况下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该文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我国土壤侵蚀预报中土壤可蚀性计算。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土壤侵蚀;侵蚀预报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7, 44(1): 7-13

入选年份:2012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模型研究

刘焕军,张柏,赵军,等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的室内测定,研究了典型黑土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特性;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土壤光谱反射数据及其数学变换数据作为自变量,以黑土有机质含量对数变换数据作为因变量,建立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620~810 nm波段范围是黑土有机质的主要光谱响应区域,最大响应值在710 nm附近;2)对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部分消除不同土样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噪声;3)模型及其检验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以上,模型的总均方根差RMSE均小于2.1,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可以用于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4)归一化一阶微分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

关键词:高光谱;黑土;有机质;光谱预测模型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7, 44(1): 27-32

入选年份:2012

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与代表性土样采集方法

王世杰,卢红梅,周运超,等

摘要:茂兰原生林中20 m×30 m研究样地存在着7类小生境:石面、土面、石土面、石沟、石缝、石坑、石洞。样地内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40.1~203.5 g·kg-1,样点与小生境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和41%;同类型小生境间为22%~42%;小生境内为14%~57%;说明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为了促进岩溶山区土壤退化研究中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文中建议以土壤面积权重确定的小生境土样组成样地代表性土样的方法。选取样地内面积之和超过样地总土壤面积95%以上的几类小生境,由面积权重确定组成样地土壤代表样的各类小生境土样样品量,而各类小生境土样则分别由以面积权重确定的同类小生境样品量混合构成。利用该方法计算的研究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面积权重值为92.1 g·kg-1。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代表性土样;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兰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7, 44(3): 475-483

入选年份:2012

水稻秸秆燃烧对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研究

黄兆琴,胡林潮,史明,等

摘要:研究生物质(水稻秸秆)燃烧行为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探讨不同燃烧次数下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水溶性有机质(DOM)的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仅在土壤表层几厘米以内,随燃烧频次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量增加,而水溶性有机质及组分则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来源土壤的腐殖物质对生物质燃烧作用的响应不同,3种供试土样中腐殖物质随不同次数同强度秸秆燃烧并未呈现较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每一种土壤的HA和FA含量及HA/FA、E4/E6值均随燃烧频次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升高或者降低,而且FA含量的变化是影响HA/FA值大小的主导因素。此外,通过红外光谱图可知,随燃烧频次增加,FA中芳香性成分和含脂肪族C—OH、C—O物质增加,而HA由于本身芳香缩和度高而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水溶性有机质;胡敏酸;富里酸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2, 49(1): 60-67

入选年份:2012

不同施肥模式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

李晨华,贾仲君,唐立松,等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Real-time PCR)技术,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CK)相比,20年长期单施化肥(CF)或者化肥配施秸秆(CF/O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其中,土壤AOB最低增加了16倍,而AOA最多增加了3倍,表明 AOB可能在原位土壤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尽管CF/OM处理的作物产量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该施肥模式在维持作物产量的同时,其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数量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多土壤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微生物丰度;酶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2, 49(3): 567-574

入选年份:2012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等

摘要: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旱地红壤;土地利用方式;肥力水平;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2): 255-262

入选年份:2013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赵荣芳,陈新平,张福锁

摘要: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入农田的氮分别为545、68、21、15、15和5 kg·hm-2·a-1,氮素年输入总量为669 kg·hm-2·a-1;每年的氮素输出中,作物收获带走的氮为311 kg·hm-2·a-1,而氨挥发、反硝化和淋洗损失的氮分别为120、16和136 kg·hm-2·a-1,氮素年输出总量为583 kg·hm-2·a-1;氮素年盈余量为86 kg·hm-2·a-1。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处于大量赢余状态,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加强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力度,是华北地区农田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关键词:氮素循环;氮素输入;氮素输出;氮素平衡;氮素损失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4): 684-697

入选年份:2013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

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等

摘要:以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黄泥土上2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15 cm)酸化特征及酸化速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有机肥处理(C)和施有机肥处理(M),副区为不同无机肥及秸秆施用处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和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有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的主区处理pH显著低于不施有机肥处理,但对应的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略有上升;副区单施尿素处理和尿素增施水稻秸秆处理pH较不施尿素对照分别下降了0.45、0.66个单位,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下降1.52、0.95 mmol·kg-1;各试验处理的酸化速率为H+0.61~1.74 kmol·hm-2·a-1,单施尿素处理高于不施尿素处理,而尿素增施有机肥或水稻秸秆的大于单施尿素处理,以尿素配施有机肥和水稻秸秆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pH与外源氮输入量、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存在显著的依变关系。尿素对土壤的酸化影响与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存在差异,前者在降低土壤pH的同时还导致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降低,而增施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处理土壤缓冲容量保持稳定甚至提升,但其各自对土壤酸化的具体贡献率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酸化速率;黄泥土;长期施肥;pH;太湖地区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0, 47(3): 465-472

入选年份:2013

盐渍化农田土壤斥水性与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郭丽俊,李毅,李敏,等

摘要:通过对新疆玛纳斯县盐渍化土壤三个不同尺度(间距分别为50、5及0.5 m)的284个样点取样分析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土壤斥水性与理化性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斥水性和pH符合正态分布,其余土壤属性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三尺度下土壤各属性绝大多数表现为中等变异水平。2)三尺度下土壤各属性的Moran’s I系数变化具有相似性,在-0.8~0.6范围内波动。3)三尺度下土壤各属性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大多数能用球状模型来拟合。4)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各属性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变化幅度为1.75~1.96。分析表明不同尺度下土壤斥水性与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土壤斥水性;土壤理化性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分形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1, 48(2): 277-285

入选年份:2013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李凯,关松

摘要: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在现有资料中,分别以团聚体和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道较多,而团聚体中有机质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与化学分组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的数量和特性及其对农业措施的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团聚体分组、数量和稳定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数量、未分组有机质的性质和腐殖物质组分的性质,颗粒分组中的有机质数量和性质,团聚体-密度联合分组中的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长期耕作施肥对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影响等。以期推动不同粒级团聚体和不同HS组分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固碳和肥力贡献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探索土壤有机质物理保护与化学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机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有机质;腐殖物质组分;农业措施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1, 48(2): 412-418

入选年份:2013

基于盐(碱)生植被盖度的土壤碱化分级

张芳,熊黑钢,安放舟,等

摘要:以土壤大面积碱化的新疆奇台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了盐(碱)生植被盖度与土壤碱化指标 pH、碱化度(ESP)、钠吸附比(SAR)、残余碳酸钠(RSC)、总 碱度(TA)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存在大量的可代换性钠,碱化强烈。植被盖度与各土壤碱化指标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与 pH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0,其次为ESP,植被盖度主要受土壤碱化程度的影响。以盐(碱)生植被盖度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多种土壤碱化指标对研究区碱化土壤进行分级:植被盖度50%左右,pH<8.0,ESP<3%,SAR<3,为非碱化土;植被盖度10%~40%,pH 8.0~9.5,ESP 3%~35%,SAR 3~40,为碱化土;植被盖度<10%,pH>9.5,ESP>35%,SAR>40,为碱土。以植被盖度对碱化土壤的响应为依据建立的土壤碱化分级标准既拓宽了碱化土壤分级的研究视角,也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盐(碱)生植被盖度;土壤碱化指标;土壤碱化分级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2, 49(4): 665-672

入选年份:2013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小生境及其土壤异质性

刘方,王世杰,罗海波,等

摘要:通过对贵州南部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小生境的土壤进行调查及采样分析,探讨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小生境地表微形态和微地貌空间变异的影响下,石坑、石沟、石缝、石洞和土面的土壤分布及其性质出现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洞土壤砂粒含量、>5 mm团聚体数量、容重明显高于石坑、石沟、石缝和土面的土壤,而<1 mm团聚体数量、通气孔隙度及腐殖酸、全氮、全磷、有效氮的含量则相反;石坑土壤<1 mm团聚体数量、通气孔隙度及有机碳、腐殖酸、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显著高于石洞、石沟、石缝和土面的土壤,而黏粒含量、>5 mm团聚体数量、容重则明显低于土面、石沟和石缝的土壤;石沟土壤的黏粒含量显著低于土面和石缝的土壤,而<1 mm团聚体数量及有机碳、腐殖酸、全氮的含量则相反;石缝土壤有机碳、有效钾的含量明显低于土面、石沟的土壤。初步将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类型分为石洞型、石缝型、土面-石沟型和石坑型,其中土面-石沟型土壤分布最多,其次为石缝型。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小生境;土壤性质;异质性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8, 45(6): 1055-1062

入选年份:2013

中国土壤氮素研究

朱兆良

摘要:概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氮素研究的某些进展。主要包括:土壤氮素的本性和氮素肥力,有机肥料氮,农田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肥增产效果,农田中化肥氮的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土壤氮素研究的进展得益于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强调指出,对我国来说,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关键词:土壤氮素肥力;氮肥;有机肥料;氮素循环;农业和环境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8, 45(5): 778-783

入选年份:2013

山东省设施蔬菜施肥量演变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刘兆辉,江丽华,张文君,等

摘要:山东省是中国蔬菜的主要产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以上,设施蔬菜的面积占全国的近50%。1994—1997年山东设施蔬菜年平均施肥量达到 N 1351 kg·hm-2、P2O51701 kg·hm-2和 K2O 539.6 kg·hm-2,在这段时间内施肥量逐年增加,2004年的施肥量与1997年相比氮肥和磷肥的用量有所减少,钾肥的用量有所增加,有机养分占总养分的比例明显增加。设施蔬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为氮磷钾均盈余,且盈余量较大。设施蔬菜在大量施肥的情况下,肥料的利用率较低,1997年寿光设施蔬菜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为21.33%,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只有2.82%,钾肥的利用率较高达到61.34%。大棚蔬菜土壤pH值与露地相比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露地土壤。山东省不同地区大棚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大,以地处鲁西的德州最低,寿光的最高,平均达到 205.4 mg·kg-1。不同地区大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差异很大,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为225.2 mg·kg-1,土壤有效磷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设施种植时间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0**,n=35)。土壤母质类型对土壤速效钾具有一定的影响,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最高,平均为 369.7 mg·kg-1。土壤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设施种植时间与土壤速效钾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502**,n=35)。设施表层土壤中水溶性钙的含量平均为 337.9 mg·kg-1,土壤水溶性镁的含量平均为67.8 mg·kg-1,明显高于露地土壤。设施蔬菜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

关键词:设施蔬菜;土壤;施肥量;速效养分;微量元素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8, 45(2): 296-303

入选年份:2013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周萍,宋国菡,潘根兴,等

摘要: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上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钙键合态有机碳(Ca-SOC)多分布于2000~200 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达到9 g·kg-1左右),而红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kg-1);相反,铁铝键合态有机碳(Fe(Al)-SOC)趋向于在细团聚体颗粒组集中,是<2 μm颗粒组中有机碳的优势组分,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kg-1之间),紫色水稻土中最低(仅为10 g·kg-1左右),这与该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统计分析表明,易氧化态碳(LOC)占有机碳(SOC)的比值与Ca-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与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反相关关系。直径为 2000~200 μm的粗团聚体中的 Ca-SOC和Fe(Al)-SOC对长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主要表现为Fe(Al)-SOC的增加。氧化铁铝的含量与SOC和LOC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变关系,说明这些土壤发生的无机组成分在有机碳的保护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粗团聚体中的氧化铁铝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由此看来,团聚体更新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在细团聚体形成中进一步与氧化铁铝的键合可能是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农田管理;长期试验;土壤固碳;化学保护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2): 263-273

入选年份:2013

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和文祥,谭向平,王旭东,等

关键词:土壤酶;总体酶活性指标;培肥措施;主成份分析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0, 47(6): 1232-1236

入选年份:2013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

张亚丽,樊剑波,段英华,等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基因型水稻氮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采用177个粳稻基因型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田间筛选试验来评价水稻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吸氮量随之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却随之降低;在相同的供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基因型之间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水稻在两个供氮水平下的产量水平把水稻分为四个类型: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氮高效基因型可描述为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都有较高的产量,同时意味着氮高效品种能吸收大量的氮或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水稻成熟时较低的秸秆氮浓度可表明水稻具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

关键词:水稻;氮利用效率;氮生理利用效率;差异;评价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8, 45(2): 267-273

入选年份:2013

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赵明松,张甘霖,王德彩,等

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淮黄泛冲积平原西北部选取了一个24 km×24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了168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徐淮黄泛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区域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80±7.43 g·kg-1,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34.0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著,在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呈条带状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机械组成是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64.9%,其次是土地利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四个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综合解释为74.6%。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影响因素;地统计学;逐步回归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3, 50(1): 1-11

入选年份:2013

中国农田重金属问题的若干思考

曾希柏,徐建明,黄巧云,等

摘要:在对我国若干典型区域调研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当前我国耕地重金属主产区基本安全,重点区域风险较大的基本判断,提出了针对农田土壤采用重金属含量超标替代重金属污染的观点,指出我国农业主产区农田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累积趋势。同时,在对我国土壤重金属钝化和活化、植物吸收和阻控、微生物转化和利用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强化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重金属含量阈值制订、重金属污染源头和过程阻控、超标农田修复以及产地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系列建议。

关键词:农田;重金属;超标;风险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3, 50(1): 186-194

入选年份:2013

不同作物间作对黄瓜病害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吴凤芝,周新刚

摘要:分别采用RAPD和T-RFLP技术,研究了小麦、毛苕子和三叶草分别与黄瓜间作对黄瓜病害、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毛苕子与黄瓜间作均能提高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小麦-黄瓜间作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最为突出;3种作物分别与黄瓜间作均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P<0.01),其中小麦-黄瓜间作的产量优势最强;同时,3种作物分别与黄瓜间作均降低了黄瓜角斑病、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减轻病害、提高黄瓜产量。

关键词: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病情指数;RAPD;T-RFLP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5): 899-906

入选年份:2014

土地利用方式对湿润亚热带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蔡祖聪,赵维

摘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30℃条件下对采自江西的自然土壤(森林和灌丛)和农业利用土壤(稻田、旱地和茶园)进行了实验室培养,研究土地利用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土壤呈酸性(pH4.2~6.3,平均为4.9),供试土壤的硝化作用很弱甚至缺失。当无外加铵态氮时,土壤的硝化速率与有机氮矿化速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而与土壤pH无关;当外加铵态氮使基质饱和时,硝化速率与土壤 pH显著相关(P<0.01)。农业利用显著提高土壤的硝化作用能力,绝大部分自然土壤(78%)的净硝化速率小于净矿化速率,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而绝大部分农业利用土壤(74%)的净硝化速率大于净矿化速率。农业利用通过提高土壤pH、氮肥施用刺激硝化作用及改善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等途径促进土壤的硝化作用。农业利用土壤硝化作用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氮肥以硝态氮形态淋失的风险。

关键词:湿润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氮肥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5): 795-801

入选年份:2014

不同工业企业周围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Pb、Cd的空间变异及其迁移规律

严连香,黄标,邵学新,等

摘要:对苏南不同排污方式的 3个工业企业周围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空间变异、迁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污水排放分别导致了氧化铅厂(F1)和化工厂(F2)周围农田土壤中Pb和Cd的聚集,其上作物的重金属吸收量也明显提高。而以大气排放为主的冶金企业(F3)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轻微积累,也显著提高了作物中Pb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污水排放企业周围土壤和作物重金属的强烈聚集区出现在企业排污口附近约50 m范围内,并随着距企业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指数降低,高于土壤背景值的污染范围分别为400 m(F1)和100 m(F2)。进入土壤的Pb和Cd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0~20 cm范围内。在企业污水灌溉的影响下,水稻PB和土壤PB、水稻Cd和土壤Cd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小麦Cd和土壤Cd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小麦和水稻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时,土壤中有效Cd含量分别为0.360 mg·kg-1和0.319 mg·kg-1,全Cd分别为1.50 mg·kg-1和1.42 mg·kg-1。而在大气污染的影响下,土壤-作物中的重金属无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作物;空间变异;迁移;排污模式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1): 52-62

入选年份:20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Ⅳ.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特征

徐莉,骆永明,滕应,等

摘要:对长江三角洲某典型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基本农田保护区水稻土进行了采样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稻土pH变化范围为3.8~4.4,平均为4.1,较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该区表层水稻土pH 6.0降低了2个单位,存在着严重的酸化现象。农田土壤中Cu、Cd全量平均值分别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的8.6倍和31.0倍,综合污染指数为32.3,已达严重污染程度。土壤pH降低提高重金属的活性,Cu、Cd的0.1 mol·L-1HCl提取率分别达到了72.0%和50.8%。在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已达到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2倍多,对该农田保护区农产品安全构成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修复。

关键词:农田土壤;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土壤酸化;重金属复合污染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09, 46(5): 833-839

入选年份:2014

不同耕种时间下土壤剖面盐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宝富,熊黑钢,张建兵,等

摘要:以新疆奇台县绿洲不同耕种时间土壤含盐量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与相关分析法对其含盐量变化规律、盐分剖面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荒地转化成人类熟作的农田(5 a以上)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变化依次为表聚型、均匀型、震荡型和底聚型。未耕地土壤含盐量高,是典型的盐渍土,且表层聚集现象明显,含盐量在表层(0~20 cm)占整个剖面的34.31%。耕种5、10 a的土壤,多为底聚型盐分剖面。随耕种时间加长,土壤各层含盐量的活跃程度变化依次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较稳定层;土壤含盐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由极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H的关系变化则相反。有耕作活动的土壤盐渍化发生了逆向演替,耕种10 a土壤平均含盐量仅为未耕地的20.90%,脱盐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早期(0~3 a)的1.56 g·kg-1·a-1,下降为后期(5~10 a)的0.04 g·kg-1·a-1。

关键词:不同耕种时间;土壤含盐量;动态变化;影响关系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0, 47(3): 429-438

入选年份:2014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高忠霞,周建斌,王祥,等

摘要: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定及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和氮磷钾配施秸秆(SNPK)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结构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土壤中,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DOC的含量变化范围在4.65~8.94 mg·kg-1之间,平均为6.42 mg·kg-1,各培肥处理间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MNPK>SNPK>NPK>FA>CK。由DOC溶液的UV280吸收值和腐殖化指数(HIXem)可以得出,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中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大小顺序为 SNPK>MNPK>FA>NPK>CK。经过7D的生物降解培养,不同培肥处理土壤 DOC溶液的降解率变化范围在19.3%~48.5%之间,平均为 28.6%,其大小顺序为 CK>FA>NPK>SNPK>MNPK。随着培养的进行,DOC溶液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上升。

关键词:长期肥料试验;溶解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生物降解特性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0, 47(1): 115-121

入选年份:2014

基于仙农熵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关联评价

段金龙,张学雷

摘要:以南京市为例,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土壤和土地利用相关性评价中,对该市1986年和2003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了各土壤类型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指数以及多网格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并提出一种用于评价土壤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关联系数,求算了5 km网格尺度下南京市典型土种单元同 9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3年这10余年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构成组分变化明显,其中 1986年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为 0.361,2003年为0.444。200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离散性更高,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均有明显增加。南京市典型土种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关联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多组关联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由此推断相比于1986年,2003年南京市土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复杂多变。

关键词:土壤多样性;仙农熵;南京市;关联系数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1, 48(5): 893-903

入选年份:2014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刘伟,程积民,高阳,等

摘要:以黄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0~40、40~60、60~80、80~100 cm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4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0~4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40~10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4种草地类型中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高寒草甸,其空间变异最大,最小的是荒漠草原,其变异最小。黄土高原上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浅表层 0~40 cm,分别占0~100 cm的71%、50%、46%,而荒漠草原各层分布较均匀;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 0.9843;与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几种草地类型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无明显相关。

关键词: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2, 49(1): 68-76

入选年份:2014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吴嘉平,胡义镰,支俊俊,等

摘要: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省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并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浙江省 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元数据三部分。自主研发的土壤界线自动识别和半自动识别技术的采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图数字化的精度与效率;土壤数据库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参考地形图、遥感影像等信息,对土壤图图面错误进行了拓扑学和土壤学修正,解决了原图中存在的土壤界线遗漏、界线不连续、图斑注记缺失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对县、区土壤普查分类、省普查汇总分类及国家标准分类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整理,解决了原普查成果存在的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问题。建立的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共划分 156581个土壤图斑,搜集整理土壤剖面 2677个,实现了全省土壤图的无缝拼接、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此外,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期望在完善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区的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数字化;土壤数据库;浙江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3, 50(1): 30-40

入选年份:2014

内生细菌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马莹,骆永明,滕应,等

摘要:近年来,植物修复因其独特的优势备受推崇,尤其是当前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案。在植物修复过程中,耐重金属的内生细菌利用与植物的共生互惠关系,通过自身的抗性系统缓解重金属的毒性,促进植物对其迁移,并通过溶磷、固氮等途径改善植物营养以及分泌植物激素、铁载体、特异性酶、抗生素等作用,促进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富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抗性植物内生细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以及影响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吸收、转运和积累的作用机制,系统分析了内生细菌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并进一步讨论了植物内生细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生细菌;重金属;植物修复;促生机制;污染土壤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3, 50(1): 195-202

入选年份:2014

猜你喜欢
土壤侵蚀
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RULSE方程原理在阜新地区小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中的应用
陕西省汉江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基于RULSE的九寨沟县地震后土壤侵蚀定量分析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1995—2015年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岗托土壤侵蚀变化研究
基于GIS与RUSLE模型的毕节市土壤侵蚀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