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载寻油找气终“圆梦”

2016-10-22 02:53马献珍赵丽芬王红林
中国石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氦气长庆油田圆梦

□ 马献珍 赵丽芬 王红林

60载寻油找气终“圆梦”

□ 马献珍 赵丽芬 王红林

1957年,三普地质分队在鄂尔多斯(东胜)队部开展石油地质勘查。图为队员们合影。

由于庆、华、吴地区的突破,加之会战取得的众多成果,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普“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单位”称号。油地质勘查。)队部开展石尔多斯(东胜地质分队在鄂1957年,三普队员们合影。图为夏天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毛乌素沙地,一望无际的绿色下面覆盖有50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一个保有产能45亿立方米的大牛地气田就诞生在这里。

在沟壑纵横的果树林中,一座座抽油机、集输站如镶嵌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陇东地区蓝天下的红宝石,一个保有产能40万吨的油田正在建设中。

60年的勘探开发征战,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如今的华北石油局、油气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实现了“南油北气”的开发局面。

以点带面,全面开启普查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包括其外围的汾渭、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四个盆地,总面积达32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华北石油局所属三普是较早进入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的队伍,先后为‘甘陕宁’石油会战、长庆油田的发现、汾渭盆地地热和氦气勘查等留下一连串光辉业绩。尤其是毛乌素沙地20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这个原来被认为‘鸡肋’的区块,谁也没想到,华北人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中国第四大气田。” 原华北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总工程师周唤民和原三普大队长孙启邦,向记者讲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1954年期间,当时的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陕北地质大队首先进入盆地工作,主要在陕北工区。1954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1955年起,由地质部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与天然气普查和部分详查的工作。

1955年2月,地质部成立了西北地质局鄂尔多斯石油普查队(633队),同年5月,华北地质局东胜石油普查队成立(206队)。1957年1月,两队合并成立了地质部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在鄂尔多斯盆地伊克昭盟一带开展工作。

1959年2月,陕西省地质局石油地质队成立,在陕北延安、榆林一带开展工作。

1960年,地质部决定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和陕西省石油地质队合并,成立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这就是三普的由来。三普的工作区域主要就是广义的鄂尔多斯盆地。1988年,三普并入华北石油局。

华北石油局在鄂尔多斯勘探开发60年,就是从1955年2月,三普的前身——西北地质局鄂尔多斯石油普查队成立时算起的。华北人从六盘山麓到塞外高原,从黄河之滨到八百里秦川,征战南北,以点带面开展石油普查,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留下了一串艰苦拼搏的历史足迹。

“当年,我们跑地质普查路线,条件非常艰苦,每天都要跑几十公里,我们雇老乡的‘二饼子’拉帐篷、生活用品等,车轮全是木头的,轮子与轴是一体的,跑起来,轮子和轴一起转动,‘咯吱吱、咯吱吱’,非常慢。我们给老乡指定一个路线和驻扎点,让他们往那里搬,车夫、管理员、炊事员一同前往。我们4名地质人员分成两个组,步行一天跑普查路线,晚上到指定地方集合。住下后,开始整理资料,第二天一早就向下一个地点出发。”周唤民说。

“有好几次我们都当 ‘团长’了。我们到了指定位置,找不到帐篷,天气冷,大家只好‘背靠背’在一起‘抱团取暖’过夜。有时住老乡家里,老乡给的老羊皮,气味大,不习惯盖,就把自己的棉袄盖上,即使这样,夜里还是很冷,两个人就紧靠在一起睡。有时第二天一起来,翻过一道梁,我们的帐篷就在不远处。后来才发现,我们给老乡指定的位置与罗盘指定的方向有角度偏差,才造成了这种情况。”

“这一阶段主要是把盆地大的构造摸清楚,地层对比好,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再进行物探、钻井工作。当年的大庆、胜利都发现了油田,中西部没有出油,让我们感到肩上的重任更重。”

1970年,三普施工的华参2井喷油场面,该井是陇东地区第一口发现井。

突破出油关,迎来长庆大会战

1964~1968年,三普在盆地外围的汾渭、银川等盆地开展油气普查工作,取得了相关的地质认识及成果。

1968年12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召开会议,听取三普汇报,支持三普重返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找油的方向,认为陇东地区是很有希望的地方,就是甘肃省庆阳、华池和陕西省吴旗县一带,提出的口号是“打回老家去,突破出油关”。时任三普的总工程师孙肇才,大家送给他外号叫“孙油盖”,就是说要到盆地南部的陇东地区“揭油盖”,表示出大家雄心勃勃找油突破的信心和决心。

1969年起,三普石油普查工作的重点由汾渭等外围盆地转向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区域,派出了3个地震队、地质人员开展专题研究。4~11月,首先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华池县、庆阳县境内分别施工了华参1井、庆参井两口参数井,发现了重要油层。

“1970年8月23日,庆参井经过首次喷砂射孔和选层压裂,获得原油间歇自喷,油柱高达40米。这是长庆油田第一口发现井、功勋井,实现了最新突破。为啥长庆油田起名是长庆呢,正是与这口井的发现及所在地区有重要联系。”周唤民说。

“华参1井也见到油气显示,凌晨两三点钟正在测井时,山洪暴发,这口井无法试油了。接着又根据物探资料,部署施工了华参2井。1970年8月28日,三普3006井队施工的华参2井打出了陇东地区的第一口侏罗系高产井,自然产能日产30吨,成为重要的发现井。

“初战获胜,这两口井的突破,改变了‘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现状。此时,石油部上来的井队也打成了油井,有这么几口高产油井的诞生,形成了大面积高产油井区,促成国务院决定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石油大会战,当时叫‘陕甘宁’会战,是由兰州军区组织的,司令员皮定军将军担任会战总指挥,三普被改编成石油会战第三团进驻。”周唤民说,1971年,大会战启动后,三普被公认为独立作战能力很强的队伍,要求继续发挥优势,第一个任务要“威力侦察吴旗” ,争取早日实现吴旗县的突破。当时,三普将400公里之外在铜川施工的1510井队调来,实施“毛泽东思想来领先,快搬硬上吴旗县,五一突破出油关”。时值冬季下大雪,职工冒严寒扫路,克服重重困难,才把设备搬到现场。2月26日,1501井队奋战58天,成功打成吴1井,提前突破吴旗出油关。

同年8月28日,三普1510井队在吴旗县施工的吴8井,又打成一口高产井,经试油,初期日产原油108吨,成为陕北地区石油会战勘探史上第一口高产井。这口井出油后,长庆油田才下决心在吴旗县建一个炼油厂。

由于庆、华、吴地区的突破,加之会战取得的众多成果,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由此而发现,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此,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普“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单位”,部长孙大光亲自颁发了嘉奖令。

20世纪80年代,三普综研队科研设施简陋,仍掩不住科研人员的满满信心。

三上渭河,发现新型稀有资源

由于地质部门当年的定位是“侦察兵”,只管普查勘探,不管开发,找到油田后就要交出来,所以在“陕甘宁”会战结束后,长庆油田逐步转入开发时期,三普就撤出来了,于1972年又奉令再上渭河盆地,进行新生界的油气勘查。

“三普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两上渭河,先后共有10年时间,完成了汾渭盆地石油普查勘探阶段工作,获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其一是渭深10井,1975年完井,井深5217米,创造我国当时石油钻井最深、裸眼段最长和完钻取芯最深三项纪录,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成果奖’。”孙启邦说,“其二是渭深13井,1974年完井,井深3208米,是汾渭盆地施工的32口井中唯一试油井,试出少量可燃含氦天然气,首次在盆地检测到含有稀有气体——氦气,平均含量高达3%,比国家工业标准(0.1%)高出30倍,这是二上渭河的重大发现。由于1975年国家地质总局油气勘查系统的调整,三普重新北上鄂尔多斯北部工区,在渭河盆地未能继续开展工作,留下遗憾,以致30年后的2005年,华北人又开始进行研究。现已查明,在渭深13井,当年发现的特殊类型天然气属含氦水溶气,即水溶性氦气。水溶氦不同于国内外含氦天然气田中的氦,是一种新的氦气成藏类型和资源。2012年,华北油气分公司在渭河盆地部署了非常规氦气资源预探井——渭新1井,可以看作是三上渭河。”

2015年,华北油气分公司成立新区项目部,对渭新1井在2013年第一阶段含氦气层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地热井开采模式开展第二阶段测试工作,对地热、氦气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氦气测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显示渭河盆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展现出一个大型水溶型氦气田的存在。

氦气是地球上稀缺的气体,含量极少,它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渭河盆地有望担起加快我国氦气资源开发和改变我国贫氦资源面貌的重任。

渭河盆地既含有水溶氦气稀有资源,又是地热新能源,还有常规天然气资源(除渭深13井当年发现可燃天然气外,近年又在新生界张家坡组发现生物气),该区块有望成为华北油气分公司一个集地热、氦气、天然气于一体的综合性资源开发利用重要基地。

三上陇东,建成红河油田

1971年,长庆油田会战期间,三普发挥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在镇原县、泾川县分别施工了镇参井、泾参井,打出了较好的油气显示,为华北石油局开发红河油田打下良好基础。

“要是把施工的镇参井、泾参井定为第一次上陇东的话,1996至1999年,华北石油局在该区前后施工了10口井,主要的依据是镇参井、泾参井,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未实现重大突破。”周唤民说,“2003年下半年,华北石油局计划在镇原、泾川区块再搞一个油田出来,当年我已退休,被邀请到前线指挥部,在现场收集资源,实地勘查,写出了《关于加快镇原县石油勘探开发步伐的意见》报告,根据这个意见,进一步编写了这个地区的效益论证,上报华北石油局,得到了批准,计划下一年上钻机。”

2004年初,中原油田施工了曙2井,经压裂,日产油15吨,华北五普施工的曙1井也获得了几吨油,形成了经济价值。根据这两口井的出油点,向外进行滚动开发,当年就形成了30口油井的规模。这一年,镇原地区由过去的普查勘探转为滚动勘探开发阶段。

2012年,华北油气分公司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运用,使单井产量得到重大突破,建成了目前40万吨的保有产能的红河油田,并将建成年产100万吨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

三上内蒙古,圆梦大牛地气田

1975年,三普重新转战内蒙古,算是二上内蒙古,在盆地北部杭锦旗区块部署了第一口探井——伊深1井,由三普3204井队施工。施工中发现了5层较好的油气显示。

“1977年5月,伊深1井经测试,获得日产天然气1.59万立方米,日产油1.013吨。这是在鄂尔多斯北部第一口天然气井,是具有导向性的突破。这口井确定了盆地北部有天然气,也为鄂尔多斯盆地‘南油北气’的地质认识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周唤民说。

目前,华北油气分公司在杭锦旗开发的东胜气田,就是以伊深1井位为原点,然后向周边逐步扩展,今年将建成3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

1976~1989年,三普在盆地北部施工了30余口井,其中施工的伊24井,是目前的大牛地区块,在下古生界发现了4层良好的天然气显示。长庆油田在华北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在伊24井周边部井,施工了他们的发现井,建成了靖边气田。

虽然多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气流,但石油人期盼的油气开发的大场面始终没有到来。

1989年,地矿部部长朱训要求:下一个目标是搞天然气,地区就是鄂尔多斯。要求1992年要有重大突破。当年,华北局把地质部署会议安排在了三普。6月25日,石油局系统70多名专家、局长汇聚咸阳,“会诊”鄂尔多斯,拟定1992年突破方案。

1991~1992年,鄂5井、鄂8井相继在下古生界试获工业气流,点火放喷成功,提前实现天然气的重大突破。

1991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鄂尔多斯天然气勘查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9年,华北局三上内蒙古,部署了第一口探井——大探1井,三普4011井队施工,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试获天然气日产3.34万立方米,成为大牛地气田第一口发现井。

周唤民说:“当年所用钻机比较陈旧,钻杆老是折断,井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口井。”

2002年,三普施工的大15井,九普施工的大16井相继试获日产21万立方米和16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大牛地气田单井产量的重大突破,为大牛地气田的先导性开发试验打下了基础,为大牛地气田2005年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60年过去了,如今的华北局、华北油气分公司今非昔比,已由一个石油普查勘探的地勘单位,变成为一个大型油气开发企业。2014年底,鄂北已建成年产45亿立方米产能的大气田,鄂南已建成具有年产40万吨原油规模的油田。

(作者单位:华北石油局)

猜你喜欢
氦气长庆油田圆梦
氦气资源产量及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长庆油田节能技术研究
跟气球上天
追梦 筑梦 圆梦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坦桑尼亚发现巨型氦气田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
我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长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