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 h,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给予溶栓治疗,一方面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治疗;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20-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65
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危重症,通常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细胞长时间缺氧从而坏死的一种综合征,具有预后差、起病急、并发症多以及病情凶险等特点。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早期解除冠脉血栓,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住院患者中约占30%[1]。当前临床上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血管再通率较低,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3~70岁,
平均(58.6±10.5)岁;病程4~6 h,平均(5.3±0.6)h;梗死部位:
2例为正后壁,10例为前壁,3例为高侧壁,19例为下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4~72岁,平均(58.8±10.6)岁;病程3.0~6.5 h,平均(5.1±0.5)h;梗死部位:3例为正后壁,
11例为前壁,4例为高侧壁,16例为下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即给予吸氧支持,同时运用吗啡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对患者的药物反应程度进行观察,如果疼痛感不明显,则皮下注射地西泮,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纠正患者的合并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即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规格100 mg),250 mg/次,1次/d,同时运用1000 U低分子肝素钙(生产厂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25,规格:0.4 ml:4100AxaIU)进行静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溶栓治疗,即运用50万U尿激酶(生产厂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3,规格:5万U)+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然后再将100万U尿激酶溶解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控制好滴注时间,通常在30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6 h内和6~12 h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其中包括心律失常、胸痛、死亡以及心功能不全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对比
治疗6 h,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并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等特点,不仅影响预后,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通常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管急剧减少或者直接中断,使心肌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从而诱发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式不恰当,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3]。当前临床上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时,目的在于使冠状动脉早期再通,使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比较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有两种,分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静脉溶栓治疗,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術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医疗环境以及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依然无法在医疗机构中全面开展,只能在少数的医学中心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具有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并且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4]。临床上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时,冠状动脉闭塞后6 h为抢救的黄金时间,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与病死率呈现出反比关系,即发病后2~6 h,溶栓治疗每提前1 h,病死率就会下降1%,所以在发病后的2~6 h,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呈现出可逆性的特点[5]。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使延迟治疗时间减少,一方面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概率提高,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还能使患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使患者的病死率降低[6]。
在本次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运用急诊综合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维持、吸氧以及止痛等针对性治疗,同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尿激酶溶栓联合治疗。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健康人尿为其主要来源,并且尿激酶也是激动剂中的一种,能够使纤维蛋白溶酶直接转化为纤维蛋白酶,所以进入人体后,可以对血栓进行溶解,并且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能够第一时间溶解所有的纤维蛋白,对血管进行扩张,改善微循环,对血栓溶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血管再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此外,有研究表明,尿激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进入人体后,只作用于纤维蛋白,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并且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溶栓药物[8]。在本次研究中,溶栓治疗6 h,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血管总再通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显著,说明临床上运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危重症,具有病情凶险、发病快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综合治疗与诊断极其重要,常规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心功能进行监测,在给予生命体征维持、吸氧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尿激酶溶栓对患者进行急診治疗,能够对患者体内形成的血栓进行控制,一方面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王东霞.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63-26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3]黄七任,丁劲松.9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129-130.
[4]刘伶,林英忠.徐广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8):620.
[5]谢文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2):81-82.
[6]潘有平.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2):906-907.
[7]陈思远,孟申,田汨.36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平板负荷食盐结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5):17-18.
[8]王林,王丽敏,张兆霞.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85.
(收稿日期: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