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宇峰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检测、比较,并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cTnI水平会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增加,观察组患者不同NYHA分级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心功能Ⅱ~Ⅳ级组的cTnI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cTnI无关,与NT-proBNP呈正相关。结论: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预后,监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cTnI和NT-proBNP水平,还能为临床评估患者的心脏事件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肌钙蛋白; B型钠尿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危险分层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62-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32
近年来,在临床医学的持续发展下,提出了cTnI(肌钙蛋白I)、NT-proBNP(N末端脑钠肽)新型心脏标志物,其能反映早期的心脏病变及心脏病变预后情况[1-2]。本研究旨在明确cTnI、NT-proBNP联合检测在CHF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本组患者均符合Calson-Boston心衰诊断标准,并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肿瘤、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男61例,女55例,年龄42~92岁,平均(68.8±10.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0例(轻度),Ⅱ级18例(轻度),Ⅲ级39例(中度),Ⅳ级39例(重度);心脏病类型:冠心病6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肥厚性心脏病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另选取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40.6±10.3)岁,均无甲状腺亢进、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3 d内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取2 ml以普通试管保存,2 h内进行离心处理,转速3000 r/min,时间10 min,分离上层血清,准备进行血清cTnI检测。剩余3 ml以抗凝管保存,2 h内进行离心处理,转速3000 r/min,时間10 min,取下层血浆,以备NT-proBN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TnI,检测仪器选用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由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以0.15 μg/ml为临界值,cTnI(心肌肌钙蛋白)超过0.15 μg/L则表明发生了心肌损伤。采用双向测流免疫反应原理检测NT-proBNP,仪器选用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由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NT-proBNP试剂盒标准显示其对心衰的诊断特异性为94.8%(男)、88.4%(女),灵敏度为71.0%、80.5%。并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对观察组患者的LVEF进行测定。
在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个月,再次进行cTnI、NT-proBNP、LVEF检测,并随访记录心衰恶化再次住院率、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nI、NT-pro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CHF患者的cTnI、NT-proBNP变化
治疗前,心功能Ⅰ级组的NT-proBNP、cTnI水平均显著低于Ⅱ~Ⅳ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的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Ⅱ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Ⅲ级组(P<0.05)。治疗前后,心功能Ⅱ~Ⅳ级组的cTnI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同NYHA分级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
2.3 cTnI、NT-proBNP与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15个月,20例失访,随访的96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心衰死亡9例,再次入院27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0.63%。对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的性别、年龄、LVEF、NT-proBNP、cTnI、NYHA分级等因素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cTnI无关,与NT-proBNP呈正相关,这两项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详见表3。
3 讨论
心肌肌钙蛋白Ⅰ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当中,大部分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固定在肌原纤维之上,小部分则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胞质内[3]。近年来,心肌肌钙蛋白Ⅰ常被用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心肌损害程度及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4]。
CHF是多种心脏病晚期的共同表现,有学者提出可见心衰与心肌损伤互为因果[5-6]。cTnI表达增加可能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风险,故临床上应对这些患者加强监护、治疗,以降低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心功能Ⅱ~Ⅳ级组患者而言,患者cTnI水平比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升单纯依赖于对cTnI水平的检测并无法真实反映患者心功能的损伤情况,还需要联合其他指标,以实现对患者预后与危险分层的准确评价。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BNP水平会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这一结果与国内文献[7]报道相符,提示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与CHF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据文献[8]显示,NT-proBNP与cTnI联合检测在CHF患者预后效果评估中,发现以BNP、cTnI特异性、灵敏度最大值作为临界值进行划分,发现治疗后患者NT-proBNP、cTnI水平分别超过250 ng/ml、
0.15 μg/ml可作为预测患者心脏事件的独立指标。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与NT-proBNP、cTnI呈正相关,即
NT-proBNP、cTnI水平越高,CHF治疗后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越大,说明两项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静,周红岩,张宝凯,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水平检测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66-1467.
[2]薛春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Ⅰ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111-4112,4115.
[3]张绍武,宁洁,李治国,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2):1604,1618.
[4]李英,王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型脑利钠肽、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1,33(7):1010-1012.
[5]马莉,李晓惠,陶凌,等.血清肌钙蛋白I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0,25(11):927-929.
[6]徐克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肌钙蛋白Ⅰ检测的意义与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8):663-665.
[7]董文,刘息平.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检测及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4):2975-2976.
[8]孟宪文,陈丽萍,韩雪峰,等.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心肌酶和IL-6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5):839-841.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