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培训方案研究浅析

2016-10-21 17:02桂幸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研究生

桂幸

摘 要:本文通过通过对研究生辅导员及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方案初步的研究,分析了心理危机的内涵,指出了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现状和不足,说明对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干预人员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初步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危机干预人员的初步培训方案。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一、问题提出

随着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研究生心理危机相关理论及干预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培训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成效。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学家Caplan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研究,他认为“危机”是心理上受到外部刺激或打击所引起的创伤性反应[1]。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境遇的人们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化解危机并告知其如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最早源于Lindemann,经Caplan等人的工作得到补充与发展。

(二)危机反应的演变过程。Caplan于1964年在其危机理论中描述了危机反应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个体要经过四个阶段[2]:

第一阶段,内心平衡打破,警觉感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为达到新的平衡,采取习惯策略反应,基本无求助动机。

第二阶段,习惯策略未奏效,焦虑程度增加,尝试错误方法,產生求助动机。

第三阶段,错误尝试未能有效解决,内心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此阶段求助动机最强,当事人会采取一些异乎寻常的无效行动来宣泄紧张情绪,比如无规律的饮食起居、酗酒等。

第四阶段,习惯性无助,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企图自杀,此时特别需要外援性帮助。

对于被心理危机困扰的个体,经历危机后会产生以下四种结局[3]:

第一种,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困境的新方法,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种,危机虽度过,却在当事人心里留下阴影,形成偏见,限制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当事人经不住心理压力,对未来绝望,以死解脱。

第四种,未能度过危机,陷入神经症或精神病。从此心理适应水平明显降低,经历任何变故都会诱发心理危机。

从危机的四种结局来看,若没有成功解决危机,对当事人的消极影响很大,因此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很有必要。从危机反应演变过程来看,当事人在经历危机不同阶段的心理过程不一样,要求危机干预人员对当事人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并进行适当干预,因此开展相关培训,培养与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危机干预队伍是关键。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现状。目前危机干预已得到一定重视,在构建高校危机干预体系方面有一些探索实践,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4]:

1.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匮乏。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干预人员多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经过培训的心理教师、教育研究人员、德育教师、学工处工作人员和校医院保健医生等,多数属兼职人员,有相当多人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更是缺乏。

2.培训内容不全面。目前培训仅从业务素质来考察,忽视对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做好危机干预工作,不仅要求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干预者有基本职业道德,如果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比如不能做好保密工作,反而有可能加重危机。

3.心理干预人员培训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条例督促各校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为应付上级检查,很多高校都积极做好相应工作,但由于急功近利,培训成了走过场,并未实质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4.心理干预人员培训内容理论多于实践、甚至理论脱离实践。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需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否则只能纸上谈兵。

5.忽视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估。目前培训仅仅在于培训本身,未将培训系统化,按照课时将预定内容讲授完,培训就结束,对培训人员的考核与评估被排除在外,即便进行考核也是流于形式,并且考核方式单一。

6.心理干预人员角色定位混乱。一些高校并无专门从事心理干预的工作人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由主管德育的工作人员兼管,这种情况下有些心理问题被当成德育问题来对待,十分混乱。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干预需要现状。由于研究生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各不相同,有的因适应环境的能力欠佳,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的恐惧与异性交往;有的研究生已成家,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焦虑[5]。可见研究生的心智和思想意识呈现出基本成形但仍未定型的特点,这种“胶着状态”是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此外,研究生心理问题也表现在专业学习与培养方面。目前国内重成果、轻积累的评估导向导致部分研究生产生焦虑、浮燥心理,甚至急功近利,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6]近几年,学术界揭露的几起“学案”,皆与研究生的心理成长有关,值得警惕。

四、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培训方案

(一)培训原则。注重区分培训层次,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

(二)培训目标。将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日常培训、学习考察、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逐步建造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三)培训体系。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能力的培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通过夯实基础、系统强化、技能认证、技能操作等培训步骤,构建环环相扣的递进式培训体系。

(四)培训方式。可采取传统授课形式、专题讲座及拟态训练等多种方式,可采用长期培训(如年度培训)、日常培训、出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安排实践过程,如协助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等等[7]。

(五)培训内容。专业系统的培训应包括干预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与人格培养、心理学理论知识、危机干预的策略和技术以及相关训练等内容,同时为心理辅导人员提供自我探讨和实习的机会,让危机干预人员有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际心理辅导服务,同时接受严格督导。在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时,各校可根据培训时间、经费、侧重点等分别从以上几个板块来选择具体培训内容,可参考下表[8](见表1)。

(六)培训计划。培训是长期积累过程,需要对危机干预人员进行系统化训练,具体计划方案如下[9]:

1.夯实基础。建立岗前培训制度,除组织辅导员参加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试外,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途径,开展以研究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为主题的培训。

2.系统强化。开展专题培训,以“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心理危机状况的识别”等为主题,进行讲解探讨,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

3.技能认证。组织辅导员和危机干预人员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4.技能操作。重视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操能力。例如,举办辅导员论坛、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以促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心理辅导技能的提高。

(七)培训的考核与评估。对危机干预人员的评估可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维评估模式进行[10]。

1.自评与他评结合。自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危机干预人员经过培训与实践,对自身技能进行评定,并填写“心理危机干预技能评定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手记,对固定时段所做个案的咨询效果进行评定,做出书面总结。他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训老师通过危机干预人员的咨询手记和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给予评价;二是被干预者对其干预效果的评价;三是被干预者的朋友、同学及师长对干预效果的评价。

2.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效果评估需要编制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问卷,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被干预者情绪好转;(2)被干预者的认识和观念发生变化;(3)被干预者态度发生改变;(4)被干预者行为或习惯发生改变。各项目包含2-3个问题,采用五级制评分法,进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是每次个案结束时危机干预人员填写咨询记录总结和观察表,主要关于被辅导者心理状态的评估(记忆、思维、情绪等)和危机评估(自伤、自杀等)。

(八)培训保障措施。为保证培训方案的顺利实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保障[11]:

1.组织机构。学工处、团委负责各部门院系协调;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务处负责心理健康课程安排、教学质量评估。高校各部门为保证危机干预人员参加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2.经费投入。学校可将培训基金列入经费预算,拨出经费专门用于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加强基地建设和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证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3.基地建设。学校应落实培训基地,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培训提供平台,同时聘请院内外专业心理老师作为培训教师,加强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培訓规范化、专业化,为提高培训人员素质提供保障。

五、小结

加强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可运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大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的特征和差异,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避免盲目说教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同时,高校辅导员经过心理辅导能力专业培训后,在对待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适应性差等问题时,能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早预防,通过倾听、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及时进行干预,适时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及结局[J].青年研究,1998.

[4]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3).

[5]沈文青,刘启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6]李辉,杨婉秋.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07(3).

[7]丁正员.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要求及其修养途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8]张海燕.危机干预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01(6).

[9]刘永强.论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10]刘凤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

[11]李军.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