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
原本可以更轻松安逸地生活,但俞斌却选择了用良善的爱心怜贫惜弱,纵然千金散尽,也不改公益慈善之志。爱之心、善之举,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
爱心如霞光,把善事当作一种轻松的道德享受
今年70岁的俞斌,是无锡市堰桥中学的退休教师。拉开他家写字台的一只抽屉,数百张火车票、汽车票整齐摆放在一起。这一张张票根,正是他20多年来翻山越岭、过滩涉水,执着地行走在助学路上的最好记录。
俞斌的“爱心长跑”始于1994年。这年3月,他第一次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時,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自己少年时辍学的经历历历在目,俞斌当即落泪。随后,他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参加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一名已失学半年多的三年级学生刘章武结成对子。当时,在堰桥中学当教师的俞斌,月工资只有300多元,可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贫困山区的孩子生活到底怎么样?是俞斌始终牵挂的问题。1996年暑假,他背着一大包衣物踏上了去贵州的列车,他要去看看刘章武,看看那些跟刘章武一样的苦孩子。为了多节省些钱给贫困孩子,俞斌不睡卧铺坐硬座,整整坐了两天两夜。途中饿了,他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车到贵阳后,他先乘大客再换中巴,又颠簸了3个多小时路程,负重走了30多里的山路,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大山深处的开阳县龙岗镇杨家山村。
眼前的小山村远比俞斌想象中贫困得多,更令他心酸落泪的是,刘章武的家已经断炊多日,连一碗玉米面糊糊都端不上桌。热心的村长几经周折,才安排俞斌住进了该村一户相对较好的村民家中。泪光中,俞斌坚定了自己助学的决心,他要为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出更多的力,资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读书。他将身上的1000多元钱全部拿出来,并和刘章武家庭签订了帮困协议书,不仅要解决刘章武上学的费用,还将担负其家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
从1996年暑假开始,俞斌千里跋涉,六上贵州,亲自将助学款和日用品送到贫困孩子的手中。
2004年,俞斌与西藏日喀则地区藏族学生格桑结成助学对子。多年不间断的资助和交流,让俞斌和格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15年7月,喜讯传来:格桑收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村里唯一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8月7日,俞斌准备了两大包礼物,踏上上海至拉萨的特快列车。两天两夜后他抵达拉萨。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他又乘坐夜班汽车,经过500多公里的颠簸,历时8个多小时,连夜赶到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一打听,这里离格桑家所在麻布加乡普玛村还有70多公里,迄今尚未开通客车。正当他发愁时,偶遇当地武警中队的官兵,部队领导热情地伸出援手,安排俞斌吃饭、午休,并帮助他顺利抵达麻布加乡普玛村格桑家中。
走进格桑家的小土屋,俞斌给格桑一家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贺礼:一个1000元的红包,上学所需的箱包、被单、服装以及水果、南京桂花鸭、蔬菜、饮料等食品。当晚,全村男女老少一拨又一拨地来到格桑家中,载歌载舞,用藏民最隆重的礼仪欢迎俞斌。第二天,俞斌踏上归途时,格桑的父母献上了两条洁白的哈达,保佑俞斌一路平安。
爱心如明灯,光亮照进千万家
远赴他乡送爱心,近在身边也温暖。苏北泗洪县梅花乡的张都,8岁时父亲重病去世,母亲改嫁,小张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两间摇摇欲坠的破草房里。小学毕业时,张都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梅花中学,却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俞斌得知后,立即寄去500元钱和衣服等日用品,把张都纳入了自己的资助对象。张都家里的泥草房被大雨冲塌,祖孙三人无处栖身,俞斌专程送去500元钱,资助张都家修建瓦房。2000年时,张都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泗洪中学,然而高达几千元的学费又一次让他陷入了愁苦和迷茫中。此时俞斌的妻子因患食道癌刚去世不久,为给妻子治病,家中的积蓄已经花光且负了债,俞斌已无力再承担这笔学费了。
第二天,俞斌从亲戚手中借了钱寄给了张都。俞斌借钱的原因感动了堰桥镇的私营业主王建荣夫妇,得知俞斌这么多年来的爱心奉献,夫妇两人主动找到俞斌,表示愿意承担张都高中以及今后大学的费用。俞斌开心不已,他想方设法将张都从苏北转到了无锡重点中学怀仁中学“阳光班”就读。3年苦读,张都以优异成绩被南京林业大学录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获得了南师大工学学士。2015年1月,在无锡一家国企工作的张都举办婚礼,俞斌作为其“特邀贵宾”坐在了首席。
在俞斌的资助下,一个个濒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俞斌把爱心助学辐射到苏、浙、皖、鲁、豫、湘、鄂、渝、云、贵、川、陕、黑、藏等十几个省市区,先后资助了560名贫困学生,寄出的衣物上百吨,个人直接资助金额近30万元。他成了贫困学子的“救星”,是“爱心使者”,是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
俞斌的爱心如明灯,照亮了一个个贫困的家庭。安徽定远县长桥镇一个名叫周家华的女孩,从其他受助孩子的口中知道了“俞爷爷”,继而给俞斌写来了“求援信”。时年12岁的周家华因父亲患白血病,求亲靠友,贷款替爸爸治病,她和弟弟都无钱上学了。周家华在信中说:“俞爷爷,我是多么想上学啊!可我不知道求什么人。每当我看到其他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时,我就会哭……如果爷爷能圆我和弟弟的上学梦,就是我们一生的幸福。”俞斌看完救援信,立即汇款。不久后,俞斌带着两大包衣物去看望周家华一家,他揪心地发现,周家华的父亲因患白血病已经去世,母亲扔下他们姐弟改嫁了,孤儿弱女别说上学,就是吃饭都得靠伯父周清海救济。而周清海为帮其父治病,家中也早已一贫如洗,负债累累,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即将面临失学。
俞斌心疼不已,丢下衣物就急匆匆地赶回了无锡,他先后动员3个热心人一起来资助周家。现在,4个孩子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一个在安徽工业大学读书,给她写信的周家华已经成家,他的弟弟也在上海工作了。后来,当俞斌和3个热心人一道去看望周清海时,周清海给他们跪下了,动情地说:“要不是你们,我们周家早就没了。”
爱心如火炬,汇聚起拳拳爱心的正能量
助学之外,几乎每年的四五月份,俞斌都要去皖南石台县或皖北大别山山区做义工,帮助结对贫困茶农摘茶,为孤儿家庭插秧。摘茶是辛苦活,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茶树一般都在1000多米的山上,每天清晨上山,要到天黑才能下山,摘下的鲜叶一定要在当天炒完,到了半夜,就要忙碌着将茶叶卖出去。这些日子里,真的是时间就是金钱,要分秒必爭地干活。俞斌和茶农一道起早贪黑,茶农们不忍这个“爱心爷爷”如此辛劳,常常夺下他手中的篮子,“撵”他下山,可俞斌离开了这块茶田就去了另外一块茶田。感动的茶农们常常将炒出的第一锅新茶交给俞斌,让他带回家乡,俞斌却坚决不收,这可是茶农家中的“黄金”,致富的希望啊!
为了让留守儿童、失依儿童、随迁儿童改善生活,让他们融入无锡,丰富学习和日常生活,也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嘻哈玩耍的乐趣生活,从2006年退休后,俞斌就开始创办了“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缘起于余斌退休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当天,俞斌邀请了他帮扶的几个农民工子弟来家里做客。他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吃上一顿丰盛的“肉餐”,一个上三年级的孩子,一次就吃了半碗大肥肉,这让俞斌非常心疼。于是,他决定扩大范围,每个星期天都举办免费餐饮,每次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人,这些孩子轮流来家里就餐。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500多名孩子参加了“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
爱心不只是一叠钞票,扶贫更要扶志,鱼渔相授。“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还成为俞斌与孩子心灵交流的一个好平台。每次他都利用这一机会,教育孩子们学做人、学做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灾区部分幸免于难的孩子们暂时转移到无锡上学。北川小学生周继波和初中生文豪经常到俞斌家里免费就餐,俞斌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家贫志坚,顽强生活。直到现在,俞斌还经常给他们邮寄学习、生活用品。
20多年的助学扶贫之路,俞斌的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一份真情与良善。他用清贫、坚守、操劳,为贫困孩子和家庭燃起生活的希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他先后荣获了“全国老有所为楷模”、“无锡市最美志愿者”、“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2009年,俞斌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中国好人”的称号后,俞斌在日记中写道: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俞斌之情之事,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俞斌的组织下,堰桥的爱心人士组成了吉普车大队、女企业家协会,这两个民间组织两次深入大别山和贵州助学,资助金额近10万元。与此同时,俞斌还会同堰桥巾帼志愿者、堰桥企业家协会开展“激情八月·情系大别山”公益爱心志愿团助学行,走进金寨县关庙中心小学,为学校捐赠体育用品,为周边村校20名贫困学生送上助学金及学习用品。
2015年10月22日,以俞斌名字命名的“俞斌爱心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爱心工作室。门首“俞斌(公益助学)爱心工作室”的铜牌熠熠生辉,由俞斌肖像、中国志愿服务标识、文字等组成LOGO格外醒目。工作室内,建有俞斌荣誉栏、爱心宣言、爱心助学榜等。俞斌快乐地说:“以我微弱之力,引来四方爱心,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俞斌的工作室担负的不仅是扶贫助学任务,更有为贫困失学儿童的情商培养而制定的“增智助学”和“养志助学”。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志愿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的方式,携手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街道志愿团各服务队以及有关慈善(基金)会等,以项目专业化助推街道爱心助学队伍的建立、培育和壮大。工作室将充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筹集社会资金,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爱心个人等,以捐款捐物、助学帮教、改善教育环境等方式,达成公益助学目标。
原本可以更轻松安逸地生活,但俞斌却选择了用良善的爱心怜贫惜弱,纵然千金散尽,也不改公益慈善之志。爱之心、善之举,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
覃建摘自《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