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山区村民的民生脆弱性分析

2016-10-21 19:01任鹏燕
法制博览 2016年6期

任鹏燕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边远贫困山区的村民经济条件不好、村庄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医疗与教育等重要民生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边远贫困山区村民的民生脆弱性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民生建设措施:增加村民收入、改善医疗及教育环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边远贫困山区;民生脆弱性;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321-02

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开始重视农村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边远山区依然存在很多贫困农村,这些农村发展比较落后、村民生活比较困难,存在着一系列民生问题。一、民生脆弱性

民生,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领域,关系到人们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民生问题是否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指出,民生脆弱性是家庭或者个人在将来可能面临的会导致贫困的各种可能性[1]。民生脆弱性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生活中会出现各种风险,人们抵御较大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生活往往会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经济条件严重下降,生活更加困难。二、边远贫困山区村民的民生脆弱性

边远贫困山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农业经济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村庄留守化、空心化现象严重。(一)经济收入微薄

边远贫困山区的村民,其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山区地形崎岖,多为梯田,大型农用机器因地形限制无法使用,难以机械化作业,基本靠人力来种田,农业生产效率低,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不高,村民的农业收入仅够日常生活开支。迫于生活的压力,一些青壮年劳動力选择进城务工,然而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工在城市可选择的岗位并不多,多为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岗位。总之,经济收入不高,难以满足村民的多元需求。(二)医疗、教育能力不足

边远贫困山区村民的医疗卫生建设不足。村庄中缺少精通医术的医生,诊所医疗设备极其简陋,药品不齐全,有时村民生小病也要去乡镇诊所买药。在遇到家庭成员生大病、需要去医疗设施齐全、医术高超的医院看病时,这对家庭来讲,无疑要承受疾病与大额医疗费的双重打击。在教育方面,村庄的基础教育很不完善,教育设施不健全,教师文化素质较低,教学方式单一、传统,“一校只有一位教师”的情况真实存在,教师同时管理几个班级几种科目,另外有些贫困山村已经没有了小学,父母需要陪同子女去较近的乡镇就学,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去教育水平更高的县、市小学。子女受教育对贫困村民来讲,是另一项大额支出,要把子女培养成高素质人才,需要一大笔资金,无疑是家庭的一项重大负担。(三)留守人员生活困难

贫困山区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庄中留守的人群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妇女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儿童则往往由老年人照看。由于城市中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再加上子女离家接受教育,有些家庭只有老人留守。村庄中留守人员多为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面临很多民生问题,其中养老问题最为突出。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生产效率很低,可支配收入低微,虽然子女会时常给老年人一些资金,我国政府对老年人也有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但老年人的经济生活依然紧张。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的生活均靠自理,生活无趣、单调,缺乏幸福感。三、加强边远贫困山区的民生建设

在我国,政府提出要加强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真正实现“幸福中国”而努力。我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的全面小康社会,就不能忽视贫困山区的发展。(一)增加村民收入

增加村民收入,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努力:增加村民的农业经济收入与非农经济收入。首先,加强农业技术改进,因地制宜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村委会应加强与农业发展专家的交流,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帮助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组织村民进行规模化经营,甚至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使得农产品多样化,更好的增加村民的农业经济收入。再次,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务工不失为一条致富之路。村民需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贫困山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进城务工的村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帮助季节性打工的农民工提高劳务转移技能和择业技能[2],拓宽村民的就业途径,增加村民的非农经济收入。(二)改善医疗、教育环境

对于边远山区而言,医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大民生领域。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医用药品的补贴,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帮助村民实现健康生活。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同时加大大病就医报销比例,解决“看病难”的难题。在教育方面,政府应以一定的优惠补贴政策支持乡村进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给小学生创建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并通过扶贫支教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进村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在子女受教育阶段,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应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贴,解决“上学难”的难题,真正给贫困家庭的子女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加强。首先,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村民购物也不方便,因此,建设便利的交通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将“路路通”工程普及边远山区,修建通往乡镇、县、市的公路,配备相应的公共汽车,同时有条件的村民可以购买车辆,方便出行。其次,农民以农为本,要建设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构建农业支持体系,利用互联网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使得农民即时掌握农业信息,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再次,要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增加居民收入,还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需要建设多样的娱乐基础设施,比如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健身器材的设置,这样村民在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聊天之外还有多样选择,使村民的生活更加多彩。(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是社会为保护和提高社会成员基本生活质量而采取的处置社会风险、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3]。边远山区的村民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村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保证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保障的公平、公正性实施,这些保障资金要给予真正符合条件的村民,解决村中贫困人口、老无所依的孤寡老人及生活无法自理的个人的生活问题。其次,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对边远山区村民的保障水平,增强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同时减轻村民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保险制度。在边远山区,“大病”对于村民来说,属于灾难性的打击,大病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减轻村民的负担。再次,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制,将实物救助、资金救助、服务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因人而异的进行社会救助,同时,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为村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而努力。四、结语

我国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流畅,村庄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在民生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即面临生活中较大风险时能力不足,往往会导致贫困状态的持续。为此,我国要加强对弱势地区的民生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伍艳.贫困地区农户的民生脆弱性:现状与效应——以四川省重点贫困县为例[J].农村经济,2012,10:59-62.

[2]王志章,刘天元,贾煜.印度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实践及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1-80+190.

[3]王延中.中国“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展望[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