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佳
摘 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然而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真实性?这就需要对报道真实感的拍摄方式进行研究,基于画面重构的“摆拍”到底是不是造假?国内外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中,“摆拍”是如何进行的?“摆拍”本身又有怎样的边界和注意事项?文章对摆拍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电视新闻;真实感;真实性;摆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6-0116-02
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或者观众一听到“摆拍”,就觉得是造假,甚至很反感,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里,本篇论文很好地澄清了电视新闻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区别,并阐述基于客观事实的“摆拍”只是体现真实感的方法之一,“摆拍”不仅在电视新闻中,甚至纪录片中都被大量使用,这篇论文还研究了避免“摆拍”失真的注意事项。
1 “摆拍”要尊重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本文所说的摆拍,必须尊重真实。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中的“摆拍”是一种还原真实现状的重构,“摆拍”表现的内容必须是板上钉钉的客观存在,而不是记者道听途说、未经论证的信息,更不能是记者和摄像师凭空导演的内容。
“摆拍”不仅在电视新闻中,甚至在纪录片中都被大量使用。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记录真实就是纪录片诞生的初衷。纪录片通过画面重构或者“摆拍”再现真实世界是一种业界惯用的手法。“摆拍”在国内外的纪录片中都大量出现,甚至可以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段“摆拍”史,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就是通过“摆拍”实现的。当时,导演罗伯特拍摄该片时,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猎枪打猎了。但导演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传统,还是让爱斯基摩人通过传统捕猎工具来完成历史再现。
纪录片《迁徙的鸟》曾经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提名。这样一部大片最震撼的镜头便是一只鸟儿深陷在原油之中无法动弹,然而,很多观众们并不知道,画面里的原油其实并非真实,这只是导演通过一桶又一桶的巧克力酱“人造”的场景。
如果说,记录片通过“摆拍”、画面重构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的方式都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话,那么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只要是尊重客观真实的“摆拍”,也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2 “摆拍”要尊重常识
本文所说的“摆拍”,还必须要尊重常识,不尊重常识的“摆拍”容易出现技术破绽,带给人不真实感,让人觉得报道太假大空,真事儿也被拍
假了。
真实感,是人们一種主观上的感觉,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得来的。然而,很多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即使是真人真事,但是由于过去其拍摄手法简单粗糙,没有尊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拍摄的内容会让人感觉失真,在“摆拍”过程中,还会出现人物报道“神化”、“雷锋化”、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简单因果化等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记者“摆拍”的内容不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之《温暖的痛》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视频让网友们质疑:在广州某小学勤工俭学的胡若男,帮助同学们清洗衣服——通过手洗的方式,估计编导认为手洗能够体现该同学勤工俭学之不易,然而,在接下来的镜头里,我们却看到了平时工作人员用的洗衣机,为什么有洗衣机不用,却要手洗呢。根据人们的经验判断,正常人都会选择洗衣机的,如果有规定说同学不能使用洗衣机,那也应该在节目中予以说明,正是这样不尊重常识的细节,让人觉得片子假。
电视新闻的真实感不仅要选择真人真事,还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要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3 避免“摆拍”失真的注意事项
从客观上来说,电视新闻的拍摄内容其实只能是无限接近客观真实本身的,毕竟,当摄像机对着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他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发展都不可能和平时一样。其次,记者在拍摄节目之前的策划安排、人物选择、镜头编辑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人为因素,也就是说加入了个人喜好和个人价值观,这就让电视新闻与客观真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避免“摆拍”失真就尤为重要。
用“摆拍”来重构客观现实,并不是拿起摄像机就开拍,在“摆拍”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包括需要记者深入了解,提前沟通,核实新闻事件,用真感情投入到新闻事件中,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开始拍摄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要做到已经清楚要拍什么人,什么事,过程怎样,结果大致会如何,记者还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预估会有哪些人出现,预判事件的发展方向,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了,“摆拍”才会出现好效果。
在前期工作中,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让采访对象在朋友面前袒露心扉,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也是“摆拍”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时要避免拍摄的仪式感,并不是说,要等到被采访者开始回忆往昔,追缅思怀,总结发言的时候才开机,而是要随时随地注意,通过镜头保留细节,当然,这需要摄像记者够勤快,轻易不要关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汶川地震中路上偶遇灾民,在采访一位老农之后,李小萌突然失声痛哭,这一段痛哭刚巧被摄像机捕捉到了,如果当时摄像师关机了,《路遇》就不会被记录下来,那么央视也就错过了一个中国新闻奖。
“摆拍”过程中,记者最好通过自己的问题,把所需要的内容问出来,而不是要求被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否则会造成报道生硬呆板。
在“摆拍”过程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随意更改被采访者的生活环境,这是对人的尊重,同时,被采访者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能真正的放松自然,流露真情。
4 结束语
电视新闻“摆拍”并非洪水猛兽,本文所说的“摆拍”只是一种画面重构,是一种基于客观真实的采访策划,一种让被采访者真情流露的事件安排。当“摆拍”的内容是真实的内容,“摆拍”方式是尊重常识和经验的,“摆拍”到的东西是人物的真情实感或事件的自然发展过程,那么,“摆拍”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安洋.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运用[J].新闻前哨,2011(3):25-27.
[2]刘宁.在纪实性电视节目中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J].硅谷,201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