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科学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老师面临着技术的革新,知识的充电,思想的更新;生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新课标的使用,使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科学教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标的实施中,首当其冲走在了前面。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给我们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探究性活动教学的基本思路
我认为,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讲授知识,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脱离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构筑“知识结构”,通过验证性实验和讲述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和看图实验,达到理解和印证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收效甚微。从多方面分析比较可知,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有着明显的区别。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探究性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极大限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探究性活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探究性实验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实验进行整合和创新,其基本结构为:
程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
功能: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现新知——获得结论——发展创新实验能力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种预测。
(3)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实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
(4)探讨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出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5)巩固开拓,迁移发展。面对新的问题,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刚学到的新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
这类探究性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再假设—再实验—分析与综合—结论”的思路贯穿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就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這一类探究性实验的各个主要环节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注重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
总之探究性活动教学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景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参与,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是自然科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探究性教学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进行平等的合作与探究,提供简洁而富有启迪作用的指导员,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本身的理论素养和实验设计教学的组织指导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