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外来工流动逐渐以家庭模式出现,外来工子女的数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由于当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社会政策不完善、家庭功能不足等原因,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交往、生活问题解决、自我情绪调控、学业完成、自我认知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的欠缺。如:经常与自己的同伴发生冲突,不能融入当地的同伴群体;情绪波动大,产生负面情绪后不知如何科学释放;自我认同感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虽然这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小到家庭、个人,但是家庭作为外来工子女最初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社会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外来工子女社会能力受家庭影响因素
大量的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后,他们一方面受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农村传统的习惯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他们是介于农村和城市生活的中间者,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子女的社会能力发展。
(一)家庭收入总体偏低,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
外来工大多数是城市边缘群体,收入普遍偏低。一方面,低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外来工子女容易感到自卑,注意不到自己的天赋和优点,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评估,自我认同感较低,经常把自己当作城市的边缘人,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降低了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拮据的生活条件又限制了外来工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他们不仅不能给子女提供丰富的课外书籍、充足的学习用品,而且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工棚、集体房、租赁房等,嘈杂的环境、脏乱的卫生非常不利于子女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情感和思想的沟通
外来工大都来自农村,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孩子的方式、内容和方法单一,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接纳能力,甚至在教育态度上也往往简单粗暴。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在解决问题时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如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经常斗殴、互骂。通常在家庭温暖、亲子关系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情绪则较为稳定,而在外来工家庭中,情感交流和沟通的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进而使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一旦产生不良情绪,就往往采取压制自己或者发脾气的方式,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外来工子女随父母迁移到城市生活,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都变了,而重新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如果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的支持和保障,就会更加觉得自己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重成绩而轻能力
大部分的外来工来自农村,他们大部分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比如:“不打不成材”“成绩就是一切”“家长说了算”等。一方面,艰苦的生活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到了子女身上,他们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所以,他们以关注成绩为中心,很少关心孩子人格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外来工忽视家庭教育,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应该由学校负责,而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很少与学校沟通,在孩子的社会能力培养上他们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一因素对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四)家庭文化程度低,父母自身素质不高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程度、自身的修养与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成正相关。而外来工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他们没有每天读书学习的习惯,在空闲时把打牌、搓麻将等作为娱乐活动,但却经常督促孩子学习,他们没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不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往往力不从心,无法给孩子一些指导。
(五)家庭习惯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
这一因素会对外来工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方面,虽然外来工家庭正在慢慢接受着城市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与城市人不太相同,比如说话习惯、吃饭习惯、卫生习惯等。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不会被轻易改变,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所以外来工子女在这些习惯的影响下,他们的行为自然会与自己的同伴有些差异。而这些习惯上的差异又会使他们与自己的同伴有些格格不入,而不愿融入同伴的群体或是这些同伴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因此,习惯上的差异和交往能力的不足都会导致他们不适应城市生活。
二、家庭社工介入的对策
从本文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对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外来工家庭又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子女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其迫切需要家庭社工的介入。而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的助人理论体系、方法、治疗模式等已逐渐完善,所以,用家庭社工介入外来工子女的家庭,帮助他们提高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家庭社会工作是指以家庭为中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整合家庭资源,强化家庭功能,解决家庭问题,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从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来讲,家庭社工主要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这三大方法介入。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对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进行一对一服务。一方面,社工可以对外来工子女进行家庭访视,首先,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建立需求预估,其次,确立服务的目标,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展开个案辅导,最后,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另外,在家访的同时,家庭社工可以给贫困的外来工家庭带去一些书籍、文具以及简单的生活用品。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治疗模式如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场景为背景,通过专业的技巧引导他们正确地沟通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个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社工能与服务对象一对一服务,它的服务效果更为明显,这个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就是具有同质的组员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之间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能力,提升社会功能,从而促进他们成长发展,解决个人或群体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培养小组和外来工家长的互助小组,就具体来讲,对于外来工子女社会能力的培养,家庭社工可以开展一系列围绕社会能力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如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这些活动分阶段进行,旨在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就外来工家庭的互助小组,家庭社工可以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开展亲子游戏,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而且利用互助的性质,外来工家庭形成一个支持网络。
(三)社区工作
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以运用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为主。一方面,社区教育是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所以,一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外来工空闲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成人教育,因为外来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成人教育课程和社区工作者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可以弥补他们因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造成的知识短缺。二是针对外来工子女学习缺乏指导、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办一个“四点半”学堂,给外来工子女一些学业辅导或心理辅导。三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讲座、展览、小组、宣传活动等形式对外来工进行家庭生活教育,不仅可以向他们灌输家庭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态度和技巧,而且还可以向他们宣传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因此,社区教育可以发挥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的积极力量,形成正向诱导,有效地帮助外来工子女提高社会能力。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可以为贫困的外来工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服务和生活支持服务,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解决他们面临的垃圾处理、噪声污染等问题,调动和整合社区的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合力帮助外来工家庭。
从社会工作的宏观层次来讲,社会工作行政可以发挥其特殊的功能。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是把社会政策转化为服务的过程,二是用所得的经验来修正社会政策。这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工作,其中,政府层面的社会福利部门或社工服務机构根据社会政策,按照一定程序将之转化为实务。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外来工子女的一些福利政策,比如国务院明确提出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安排必要的保障经费,使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当地水平。对于这些政策,家庭社工的职责就是将这些社会政策落到实处,使外来工子女真正地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同时,家庭社工可以将服务的成果反馈给政府,及时地调整相关的社会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外来工子女作为城市里的新鲜血液,他们的社会能力不仅反映了所流入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变迁中的进步与成就。家庭社工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以及专业的助人技巧将有助于提高外来工子女的社会能力,有助于推动城市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以家庭社工介入来提升外来工子女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
(作者系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3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