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苦难的生命

2016-10-21 15:09姚丽娟
新课程·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抗争

姚丽娟

摘 要:《平凡的世界》是反映当代社会大变革时期人物奋斗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巨著,其浓郁的乡土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尤其是书中传达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励了无数读者。通过时代和地域两个层面的分析,深层阐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故土情怀;抗争

一、生命意識之延伸

1.面对时代的困境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

《平凡的世界》在小说的开始就呈现出一幅苍凉、寂寥的高原景致,在这景致之下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子弟孙少平的衣食状态。接下来作者将更深的笔触伸入到孙少平生活的双水村,全方位、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整部小说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大环境下开始的。读完整部小说,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时间线索。在这时间线索的支干上,凸现出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奋斗,并串连起与他们相关的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对着这个不知走向何处的时代,都流露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

(1)忧患意识

孙少安、孙少平兄弟虽然最后走了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但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面对这个特殊的时代,他们只是时代大潮中渺小的一分子。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天壤之别的时候,浓重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使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失望和无助的情绪,他们的生活视野和政治修养都不能使他们得出正确结论,但他们无一不显示出对于当时国家现状、政治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出于自身家庭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人文情怀扩展到所有的村民甚至农民身上。

孙家兄弟的这种忧患意识只是出于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对好生活的向往,田福军身上所体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就更能展示出动荡时代的仁者情怀和人民公仆的风采。田福军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它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更爱生活在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是非分明的正义之心。在阶级斗争中他没有动摇过,在人员调动上他没有算计过,他的所有忧患都是在思考如何为乡亲造福。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确。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政治修养使他对于混乱的国家抱有的更多情绪是痛心疾首。他很清楚地明白国家的前途应该在哪里,但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他的权限范围里尽力修修补补,这种清醒的认识使他比别人更加痛苦。

(2)改革意识

书中主人公并没有将忧患永远停留在意识状态上。当机会来临时,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运用智慧和开拓者的运气,寻找人生发展新的途径,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孙少安是扎根于土地的新型农民,他既把土地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又不同于父辈把土地当成一切的执着。在听说安徽包产到户之后,他发起了黄原地区第一场生产责任制改革,虽然在层层打压之下以失败告终并受到严厉批评,但当他明确地感到政策的转变之后,又一次大胆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办起了砖场,并一步步扩大了经营,实现了自己和家人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大变身。

孙少平比起他的哥哥来,受了更多的教育,读了更多的书,并在田晓霞的启发和引导下,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虽然他同样热爱这片土地,但更渴望突破土地的限制,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荡。比起同龄的农民子弟,他选择了一条更艰苦的路。在那个年代,离开土地和亲人,去选择成为一个城市最底层的揽工汉,这个决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改革意识。这种意识还体现在他在铜城作煤炭工人时,对休假制度作出的调整。他本着换一种活法的心态,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既依恋土地又迫切想要脱离土地,既羡慕城市又厌恶土地。

田福军身上公仆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时,便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和澎湃的激情,这种动力和激情最终演绎出的便是惊天动地的变革。常年在基层的扎实工作,使他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不满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早在政策混乱时,他就不止一次想要进行一些变动。所以在党的政策变化之后,他便能够立刻调整制度,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田福军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政治改革者的形象。

2.面对地域的困境所体现出的乡土意识和抗争意识

路遥是被称为“农裔城籍”的作家。他二十年的创作生涯孜孜不倦描写的便是黄土高原、陕北农村。在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例如“亲爱的土地,我的亲人”这样的句子,土地成为路遥歌颂的主题。在《平凡的世界》中,小说的卷首语便是“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土地是《平凡的世界》创作的基石。

黄土高原的地态形貌,气候状况都很特别,也异常恶劣。因为常年的干旱,这里经常缺水;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状况影响了交通的发展;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业的产值;深入内陆,连接着沙漠的地域环境使这片土地失去了发展的先机,再加上四季长吹的干燥烈风,时不时刮起的沙尘暴,常种常枯的树木,裸露着黄土的山丘,干涸的河流,构成了高原人们艰苦的生活条件。高原上的农民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复一年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业收入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甚至是唯一收入。土地成了农民的衣食父母。

路遥正是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乡音、乡情是他小说写作的源泉。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更是路遥呕心沥血歌颂黄土地的见证,充溢着全书的是路遥关于黄土的记忆。

(1)乡土意识

常言道:“人不亲土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对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似乎更加沉重。苦难的生活,传统的劳作方式,天然的地理环境让他们对土地充满了感情。

孙少安从十三岁回家务农,他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双水村。即使是他的弟弟孙少平不愿意固守农村的生活,但他在给妹妹的一封信里表露了心迹:“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代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从农村走到城市的田福军、润叶、金秀,他们的乡土情怀一直影响了他们一生。田福军在人大上大学的时候,放弃了区农业部工作的机会却回到了黄原地区,并一直扎根于农村的建设。润叶和金秀离开了农村成了城里人,但却不自觉地爱上了作为农民的孙少安兄弟。与其说她们爱的是孙少安兄弟,倒不如说他们爱上的是他们兄弟身上散发出的土地气息。土地养育她们成长,她们骨子里一直都只是农民,那种从情感里对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价值的认同是她们感情的出发点,那种刚直坚毅的黄土精神是她们爱的开始。

就连被称为二流子的逛鬼王满银,也总要赶过年回来陪家人过个团圆年。在多年流浪后,看到自己花白的头发,终于幡然悔悟,还是回到了乡土,土地成了他最终的归宿。这种乡土意识几乎贯穿在所有人的思想里,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

(2)抗争意识

渴望舒适安逸的生活是人的一种本能追求。黄土地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种期待变得遥遥无期。孙少安、孙少平兄弟比起大多数农民来说,最为难能可贵的便是他们的抗争精神了。

孙少安的家庭像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勤勤恳恳在土地上耕耘,但靠天吃饭的他们却连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面对这种状况,兄妹三人选择用抗争的方式克服地域的限制。少安办砖场——破产——再办砖场,实现的是经济上的大翻身,少平做教书先生——揽工汉——煤矿工人,实现的是精神上对农民意识的超越,兰香则从一个农村姑娘成为重点大学的学生,实现的是知识的力量打破出身局限的胜利。虽然他们最终也没能成为高官富豪,这看起来似乎简单的变化,因为出身,他们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进行了艰难的蜕变。少安立足于土地,十三岁成绩优秀却退学回家,把精力都榨干在了土地上,却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破烂的家庭条件无法为他娶妻,为此他牺牲了与润叶的爱情,娶了不要彩礼的山西姑娘秀莲。冬闲时住在废窑里为学校拉砖,扛着家庭的重担。当生意与家庭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好光景时,陪着自己苦难生活了十年的妻子又不幸得了绝症。纵观全书,痛苦和压力始终伴随着他,他却从来不曾屈服过,始终坚持负重前行。

少平虽然读完了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活灼伤了一个少年自尊又自卑的心,朦胧的初恋因为家境而夭折,缺吃少穿的生活时刻煎熬着这个敏感的少年。直到从书中汲取了力量,他才从知识中找到了信心和尊严。他选择成为社会最底层的揽工汉,在复杂的社会里,表面上尽量地融入身边人,但在内心却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再辛劳一天,背上结起血痂,痛苦难忍的时候,他也坚持在蜡烛下阅读小说。在矿井下,他更是用自己的劳动征服了干部子弟,赢得了尊敬。兰香比起两个哥哥来,似乎要幸运得多,但从小懂事的姑娘所努力地向家人掩饰贫穷和乡下人的出身带给她的伤害,我们是不难从文中看出蛛丝马迹的。

他们的生活道路无论多不一样,但他们不屈于命运,热爱却不膜拜土地的精神却是一样的。他们是从黄土高坡走来,逆着西北风前进的年轻人。

二、生命意识之“平凡”

在《平凡的世界》中,那些真挚纯洁的爱情,单纯亲热的友情,患难与共的亲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抗争精神,乐观豁达的生存状态,平凡人身上体现出的真善美,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探求与思考人生的过程中,沉淀在我们的脉管之中,而不是使我们的生命更加苍白、软弱。

《平凡的世界》通过对1976—1985年这十年时间中国社会缩影下陕北地区的全面描写,路遥毫不掩饰对土地的热忱,时刻在张显对黄土精神的膜拜,让全书都充溢着朴质而坚韧的气息,展现了农民艰辛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全景式、深层次地探索了中国农民在改革深化、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真实地表现了生活变迁之中的农民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对人物在时代与地域的双重限制下,依然保持的生活激情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张扬了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意志与韧性。直达路遥灵魂深处的博大、苦难和善良,以及贯穿文字和生命的憧憬、坚强,形成了《平凡的世界》浓郁的人性美和豁达的生活观念。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了强烈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深厚的人性底蕴,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面对时代的困境时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以及面对地域的困境時所体现出的乡土意识和抗争意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叩问与探索,把创造精神和理想精神作为人的生命价值来追求,才使此书有了如此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

路遥先生用全力歌颂的这片土地,已开始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开始。连高粱面馍都吃不起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苍白的没有说服力,仿佛不曾存在过,但那个吃不起黑面膜的少年却永远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谨以此文,谨以此情,记忆我生活的土地,薄奠路遥先生。

参考文献:

[1]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J].济宁师专学报,1997(2):51-57.

[2]韩玉珠.尽情映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J].小说评论,1992(6):54-58.

[3]宗元.路遥小说的苦难意识[J].济宁师专学报,1993(1):26-36.

[4]茹益龙.苦难与生存:解读《平凡的世界》[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2-15.

[5]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重庆师专学报,1998(2):53-56.

[6]高建群.扶路遥上山,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记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7]陕西百科全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冯肖华.路遥论[J].文艺争鸣,2007(4):125.

[9]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0]常智奇.在苦难意识中展示人的内在性[J].当代作家评论,1989.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抗争
病毒与偏见:两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争之路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