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琴
【摘 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比较,学会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比较;发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证明观点,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同时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学校的任妹老师设计了三个比较阅读板块,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比较,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不断地解决问题。
片段(一):在课内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认真默讀,一边认真地思考,还在写批注。)
生:我发现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原来和地球的自转有关。“那么第二件呢?”老师接着问。
生:第二件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说得真好,那么还有一件事呢?”老师问。
生:第三件事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写谁通过细小的事情发现了问题,再写他不断地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写如何解决问题。
师:你的回答真是棒极了!我发现你不但善于发现,而且还很善于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1:追根求源。 生2: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都要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追根求源,并且不断地实践,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齐答。
片段二:在课外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看老师给你们发下来的资料,比较记叙文与议论文的不同点。
(老师事先发给孩子们记叙文的事例:20世纪40年代(一九四几年——老师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谢皮罗,在洗完澡排放浴缸里的水时敏锐地发现,水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涡流,从排放口流出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他分析了各种原因后认为,这种现象和地球的自转有关。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认为水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而美国又处于北半球,所以洗澡水总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由此推导出,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会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谢皮罗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
学生跟课文中的事例对比,经过思考,然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老师,我发现记叙文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而议论文重点在议论。
生2:老师,我发现议论文一环扣着一环,语言很严谨,记叙文则不是。
生3:老师,我发现议论文语言很简洁,并没有像记叙文那样写过程。
生4:老师,我发现议论文语言很精练,有很多关联词,比如:“如果……就……”、“只要……就……”、“如果……则……”。“多么会发现啊!”老师说。
片段三:在比较中发现“三”的秘诀
在同学们有了那么多的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学生纷纷动笔,之后点评,孩子们写得精彩纷呈。
然后老师用白板技术交流点评,完后,老师又问:课文为什么举了三个例子,不写四个、五个呢?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又出示了以下一段话:
“三”不仅作为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到三就已经完备。比如:《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三度招安,三碗不过冈;《西游记》里有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等。故我们说,事不过三。
那么,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能不能交换顺序呢?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出教室。
反思:
亮点一:比较发现,环环相扣
上课伊始,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然后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内阅读比较在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接着老师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写法上的不同点,在学生明白内容学懂写法之后,在小练笔中学以致用,进一步深化议论文的写法;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思考为何举三个事例,明白“三”的秘诀;最后老师让孩子们思考文中的三个事例能不能交换顺序?从而使孩子们懂得“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任老师整个课堂设计丝丝有扣,不落痕迹地处理了课文的重难点。在她巧妙地引导下,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看到现象,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得出结论。学生也明白了发现真理的条件。
亮点二:比较发现,思维如花
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内比较中发现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出了各个事例在内容上的相同点:见微知著——追根求源——反复实验——发现真理;接着又发现了写法上的相同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点:议论文举例子说明观点,她的语言简洁、精练、严谨。如此学生就弄清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抓重点词句来体会感悟科学家谢皮罗,波义尔,奥地利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品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哲理。
教师的教学片段,朴实中见真知。该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课文,挖掘文本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发现文章的内涵。虽然文中三个例子很容易发现,但三个例子的共同点值得学生去讨论。从议论文的角度,这就是议论的三个论据,为了说明中心论點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教师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读,读后去概括;第二步让学生去读,读后比较;第三步进行探究。从反馈看出学生切切实实进行探究了,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交流、探究的过程。
亮点三:比较发现,快乐无限
“你真有一双火眼睛睛!”、“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的发现与众不同哦!”
“好有灵性的孩子哦,你写得比老师还好哦!”、“你已经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了,真是了不起!”、“这么细微的差别也被你找到了,真具有科学家的潜质!”……每一次孩子们有了发现,任老师或称赞,或表扬,或夸奖,或摸摸学生的头,或竖起大拇指,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孩子们的灵性一次又一次的展现,他们活学活用,甚至也可以说善于从细小的地方学会发现,真可谓快乐无限!
其实任老师的教学实在很朴实,但就是这样的教学引领学生通过对比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成功之处,其实一堂真正的好课,并不需要设计太多的环节,关键是这几个环节都对学生而言都非常有用处,如此,足矣!
都说生者如花,师者如叶,时间匆匆,虽然留不住课堂上精彩纷呈的思维之花,虽说叶子留不住美丽的花朵,但我相信她一定会记得每次绽放时刻!
总而言之,要是在每一节课堂里,我们都能像任老师那样有意识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发现,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给学生埋下创新的种子,这对于老师来说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科技,科技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