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凡一 陈坚
摘 要 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的基础上,对泸水县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它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对林下经济发展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绿色扶贫,在不破坏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规划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地实现脱贫的总目标。
关键词 异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X321;F1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28
1 瀘水县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背景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进行大力改造的主旋律下,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扶贫,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高原,自然资源与气候都具有多样性,森林种类也十分多样富足[1],自然景观具有奇、雅、雄、幽、秀、旷的特点。它既是山区边疆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山区面积非常大,且多数属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它与老挝、缅甸、越南三个国家交界,在边境线上散落着傈僳族、白族、傣族等约20个少数民族,这些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密集、脱贫能力最弱的地区[2]。
作为云南省政府的重点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我们对其中的泸水县丫口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丫口村地处高黎贡山半山区,全村共有耕地6.13 hm2,其中人均耕地0.1 hm2,有林地186.67 hm2,现每家每户平均年收入为3 000元。
2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山区的扶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现有宝贵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发展贫困村的生态产业规划,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真正脱贫的目的。丫口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恶劣,像江西省、吉林省的贫困村一样,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它背靠森林,林下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极其多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生态产业规划研究,利用当地稀有的森林资源的优势,进行林下药材、香料的开发种植。
首先,林下药材不占耕地,对村民的基本口粮的种植基本无影响,也不占有其他生活所需用地。其次,丫口村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且地处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物、植被和动物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及气候复杂多变,具备多种边缘物种生活与繁殖的基础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力开发林下珍贵药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它是林下药材最需要的栽种地,甚至还有更多无限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再宝贵不过的资源。最后,药材市场非常庞大,它不像种植果林等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药材保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可以远销整个海内外。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养农民的变废为宝意识,使药材种植与市场变化紧密结合起来。
2.1 制定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依据丫口村独有的森林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云南省林下产业的普遍情况和优势,制定完整可行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以开发林下珍稀药材、林下香料、森林产品等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整体布局。根据丫口村周围的资源特色和种植情况,充分丫口村的区域地理特色,分别制定林下产业规划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确定发展内容。
2.2 建立农民合作社,扩大林下产业规模。
政府应该协助农民们组成专业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有条不紊的统筹与生产。毕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开展林下产业是不现实的。应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与农户三者相结合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丫口村特有的林下种植品牌特色,通过试验确定适合林下种植珍稀特有品种,并深入开展新型生产模式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3 加强基层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们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高效与集中管理生产的种植模式。对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够,缺乏一定的科学种植知识,导致种养成本高、效果不如预期理想,不符合市场需求[3]。政府应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的普及活动来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内容
3.1 生态的保护。
对丫口村未经开发的现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为了脱贫而大肆开发,破坏原有的宝贵资源。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根据丫口村的实际地理地貌特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下产业种植,在不破坏丫口村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2 资源的利用。
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充分利用山区的特殊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开展林下产业种植。丫口村主要处于高黎贡山,森林资源富足,土壤条件优渥,发展林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丫口村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扶贫增收。
通过合理地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所有现状资源,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的现状,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一定贡献。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西部农村地区的脱贫视为重中之重。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也被纳入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山区的交通水电等基本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贫困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贫困村的数量也逐步锐减[4]。
发展林下经济是最适合的改善山区贫困村现状的措施之一,在农村进一步普及科学种植知识,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布局贫困村生态产业规划,使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前进,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5]。
本文基于对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依据丫口村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发展不占耕地的林下药材及香料产业为主,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云峰,杨生超,刘涛.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2013(12):22-23.
[2]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100-103.
[3]杨红艳,张俊波.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与发展[J].云南林业,2012,33(5):48-51.
[4]彭斌,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3(11):100-104.
[5]蒋晓云,陈燕萍,高凡,等.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林下经济主要模式[J].农村实用技术,2015(4):22-2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