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燕
[摘要]捏脊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的优点。捏脊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培补元气、强健身体、安神定志等功效。近年来,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结合小儿体质的特点,捏脊疗法对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提高智力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均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优生优育;督脉;背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讲究优生优育的时代,如何增强婴幼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现代家庭对孩子日常护理、饮食照料、生活安排、教育、疾病防治等各方面都越来越重视,如何更好地指导婴幼儿保健的后期干预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捏脊疗法属于小儿外治疗法的一种,作用于督脉及膀胱经。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行脊里,“督一身之阳气”,六条阳经与督脉交会在大椎穴上,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脊柱是大脑的外延及重要通道,大脑通过脊柱脊髓指挥内脏与四肢的活动。通过捏背脊,可以使全身气血畅通,疏通经络,调和脾胃,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1.捏脊的操作方法
捏脊疗法是指按一定的技巧性动作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如下:让患儿俯卧,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操作者站在患儿后方,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抵在脊背之上,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从长强穴开始,操作时用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从尾椎骨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反复5遍,第3遍时每捏1次向上提拿1次,以加强刺激,使其舒通经络,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达安和脏腑,培补元气,治病健身的目的。脊柱及其两侧分布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2.捏脊在小儿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2.1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
古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热易寒”。小儿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和功能都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致使脾胃负担过重,日久损伤脾胃之气,致使饮食停滞,积而不消而生他病。
《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云:“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小儿发病容易,以外感时邪和肺、脾、肾三脏病证更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肺常虚,脾常不足。脾位居中焦,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然小儿脾胃薄弱,谷气未充,由于小儿发育迅速的特点,后天脾胃之不足,其生成的后天之精气亦不足,只有脾胃之气健旺,元气才能充沛,体质才能更强。
小儿的体质是有个体差异的,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无论在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均未完善,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因此,大多婴幼儿易偏肺气不足和偏脾气不足。
2.1.1偏肺气不足体质特点
面色咣白,气短无力,神疲体倦,声音低怯,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象虚缓。
保健方案:每天捏脊3至5遍,补肺经各200次
2.1.2偏脾气不足体质特点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脉濡弱。
保健方案:每天捏脊3至5遍,补脾经200次,按揉足三里50~100次
2.1.3平和体质特点
形体匀称健康,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二便正常,平时较少患病等。
保健方案:每天捏脊3遍,补脾经、肺经各100次。
2.2强健体魄
捏脊疗法是小儿推拿学和儿童保健的有益结合,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疏理经络,调和气血,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人体防御机能的平衡。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体质,而且可以促进其生长和智力的发育。近年来,捏脊療法的实验研究涉及面广。捏脊可促进生长;增高白细胞、TB淋巴细胞酯酶、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调节胃肠功能、调整肠道菌群数量或调味节食欲;提高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非必须元素含量,有利于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恢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协调功能。因此,小儿捏脊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
2.3亲情相融
捏脊疗法通过对宝宝肌肤的按摩,可以给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生长及智能发育;减少宝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刺激消化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捏脊疗法还提高了家长的参与保健的积极性,让宝宝身心都受到抚慰,让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心灵上有更紧密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
3.结语
每日对婴幼儿进行捏脊,可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和智能发育。在捏脊的基础上配合按揉肺俞、脾俞、肾俞,加强肺、脾、肾三脏功能,对小儿增强抗病能力、消化功能、预防疾病的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儿捏脊疗法操作简单、易行、方便,疗效确切,小儿与家长容易接受,可以在婴幼儿保健中广泛推广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