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模具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探微

2016-10-21 23:10王健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模具专业职业中专发展趋势

【摘 要】在职业中专,模具专业课程中模具原理和结构图形较为复杂,且内容丰富、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体系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基于此,笔者认为职业中专模具专业教学可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教学应朝着增加读图练习、提升学生看图能力的方向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应朝着以任务导向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实践性的教学应与资格证书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中专;模具专业;教学;发展趋势

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模具行业已是当代工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我国职业中专所开设的机械模具专业,主要是为一线的制造业公司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培养出的技术工人绝大部分都是从事模具方面设计工作与加工工作。然而从衡阳市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对职业中专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职专在模具专业的教育上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很多职专模具毕业生和企业所需求的模具人才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情况说明目前衡阳地区职业中专的模具专业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职业中专模具专业的教学应如何发展,现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探究。

一、职业中专模具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模具原理和结构图形较为复杂

模具课程与其他机械课程在教学图形上有较大区别,一般机械课程图形以零件图为主,结构比较简单,比如机械设计:轴的结构,齿轮结构、铰链四杆机构等等内容,具备制图基础知识的学生,一般不存在看图困难的问题;但模具课程图形一般以装配图的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多,尤其是有关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的图形更是复杂,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强。制图基础不扎实或者不认真看图,都比较难以理解,比如注塑模的结构图,学生一看就觉得图形要复杂得多,而职专生又有相当一部分制图知识不够扎实,自然对图形相对复杂的模具课心存畏惧,敬而远之。

(二)实践教学体系有缺陷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大专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以理论学科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为辅助,即所谓的“三段式”。其实这种教学模式恰恰忽略了中职学校强调能力本位的特点。模具专业有着明显的灵活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和发展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由于理论知识相对抽象,使得文化知识基础本就相对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从而感到课程枯燥无味。而在进行实习时,又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造成实习的效果欠佳。此外,忽略了对学生常识性理论知识的培养,比如如何选择螺丝钉,螺蚊的钻孔,选择麻花钻的技巧,如何选择合适的量具和刃具,以及孔和轴的加工、装配等等,而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模具专业必须的基础条件。

(三)模具专业课程的内容丰富、学科交叉

模具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人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模具课程的学习除了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还需要大量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比如搞模具设计:需要进行材料选择、受力分析、力学计算、需要了解模具加工的工艺知识、更需要了解模具结构的专业知识等等,这些内容需要材料选择的专业知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受力分析和变形知识,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还有对模具的结构知识全面的了解,当然还需要扎实的机械制图基础知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只有在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模具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内涵。

二、职专模具专业教学发展方向分析

(一)教学应朝着增加读图练习、提升学生看图能力的方向发展

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制图知识不够扎实,而模具课、乃至以后的模具行业工作需要,都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看图能力,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学生加大看图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训练,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枯燥情绪,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去绘制模具图形,以课外练习的形式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对按时、准确绘制完成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既提高学生CAD绘图能力,又提高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二)实践性的教学应与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把实践教学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一定激励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竟争力,明确了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标准都起到相应的规范作用,学生的就业相应的也更为有利。资格证书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的一项重要凭证,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它比毕业证更重要,它也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标准。因此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模具制造、数控铣床工、车工、制图技术员以及模具钳工等专项职业技术的考试,争取在校期间多获取几项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课程体系应朝着以任务导向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要使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三年制中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功能,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明确钳工实习、数控加工实训、制件成型实训、模具制作实训等实习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加工实践课程始终围绕模具的制造过程展开。使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用性,体现本专业、本地区的行业特色。三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能较好地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职业中专模具专业的教学朝着以上方向发展,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对职专模具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模具专业教学的上述改革能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能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汉族),湖南衡南,湖南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学本科,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加工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永胜.浅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实习教学改革[J].职业.?2011(03)

[2]涂承刚.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3]杨伟峰.中职教育模具专业教学思路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1(17)

猜你喜欢
模具专业职业中专发展趋势
逆向工程技术在高职模具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高职模具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及反思
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网络技术的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